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館,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 于紊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蹭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 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_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2、徐喷以烟途: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暴:果真,果然。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 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整:用鞭子打,抽打。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虽:抬。首:头。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_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食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 在空中飞舞。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胖颈因此都僵硬。3、神定 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蜞,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了。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蜞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 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 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癩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腔 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 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罔:迷惑。殆:危害4、见贤思 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是,这。俎,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6、,旧的知识7、士不可 以不弘毅7、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鈥,想做的事情。蘆,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已所不欲,勿施于 填空。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 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1 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 1、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 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 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 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 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3、神定, 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 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 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 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 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 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 6、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 以不弘毅 7、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 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 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4、子曰:“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 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可以做老师了。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 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 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 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上册:3、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 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 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 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 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缫缈,不可计其层次 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解释加点词语义。答案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2、层层指数数, 数数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形状不一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8、倏忽,如拳如豆。偻忽,突然。 、翻译句子。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2、或凭或立, 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 来揸写山市的。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2、危楼高直 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 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 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5、孤塔一宫殿一城市一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移、 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1、俄而:片刻。:急速。欣然:高 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2、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3、未若:比不上4、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4去:离开。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5、期:约定。委:舍弃6、下车引
2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 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4、子曰:“三 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 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可以做老师了。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 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 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 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上册:3、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 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 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 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 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 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 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 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2、或凭或立, 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 来描写山市的。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2、危楼高百 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 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 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 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 4 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6、引:拉。顾:回头看7、尊君在不?7、“不”通“否”8、谢太傅寒雪 日内集8、集:集会 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 得到别人的尊重。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 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 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 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颗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诫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天雨墙坏雨:下雨坏:毁坏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3、不筑筑:修补4、 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5、暮而果大亡其财賽:晚上果:果然亡:丢失6、其家甚智 其子其家:那富人家 、《智子疑邻》的寓意是?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 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熊持偏见。 1、《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不为福 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遠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 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答案1、马无故亡而入胡_亡:逃跑2、人皆吊之吊:慰问3、此何遽不 为福乎何邊: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4、居数月匿:过,经过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带领6、死者十九土九:十分之九7、胡人大入塞大:大规模 、中心思想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辜可以变成辜,好搴事也可以变 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 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复到男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从此。就:完成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认 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9、不使 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比13、则其 受于者不至也被14、伤仲永哀伤、伤感15、养父母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 从先人还家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20、固众人本来21
3 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 日内集 8、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 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 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 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 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 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 智 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 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1、《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 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 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 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 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 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 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世隶耕 属于 2、未尝识书具 曾经 3、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 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认 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 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比 13、则其 受于者不至也 被 14、伤仲永 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7、 从先人还家 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20、固众人 本来 21
即书诗四句写 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 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使 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 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 教育。4、泯然众人矣。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5、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意“即书诗四句” “推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 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 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县,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 于人着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 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蚤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 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15《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加点的词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当涂:当权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研究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当:应当。见:了解4、孰若孤孰:谁5、蒙乃始就学乃 于是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翻译下列各句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I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2、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士别三日,就要 重新另眼看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L5、蒙辞以军中多务5、且 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且、即更刮目相看(待)刮且 相待、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要想让人刮且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 学习,并学有所成。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七年级下册:《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 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 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
4 即书诗四句 写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 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 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 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 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 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 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 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 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 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 15《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 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 孰:谁 5、蒙乃始就学 乃: 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2、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 重新另眼看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 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 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 学习,并学有所成。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七年级下册:《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 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 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
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嗷。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撒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解释加点的词答案1、京口有鲞口技者擅长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宴:举行宴会3、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4、少顷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6、其 夫呓语呓语:说梦话7、满坐寂然“坐”同“座”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喂奶9、众妙 备毕:全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11、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14、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股:大腿。走:跑15、群响毕绝毕:全。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答案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 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 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回答以下问题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着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 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 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 稍”是“逐渐”“澌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三是“宾客无不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 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 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夸父逐日赛跑2、河、渭不足黄河3、弃其杖自己的、他的。4、化为邓林成为 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 识。夸父遝日渴死杖化邓林。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瓣日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4、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5、 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译句1、孔子不能决也。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2、孰为汝多知乎。2、谁说你知识 渊博呢?
5 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 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其 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 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 9、众妙 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 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 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 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 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 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 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 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夸父逐日 赛跑 2、河、渭不足 黄河 3、弃其杖 自己的、他的。4、化为邓林 成为 二、中心思想 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 识。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4、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5、 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2、谁说你知识 渊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