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四星级高中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模拟试卷 007年5月26日 说明:本试卷所有选择题答案均涂入答题卡相应试题号的中。 I卷(阅读70分) 甲必考题(40分) 、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的时代 老愚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 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子厉害的主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 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很多人 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如饥似渴地去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 比如,于丹之于《论语》,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孔庆东之于 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 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 向的时代,他们“开辟”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 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一一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 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找到这么几条:一是几十年文化断层的 滞后效应。急风暴雨式的中国革命,阻断了文化的传承,文化这根柔性的鞭子最终要抽 在忽视敌视他的人头上。缺少文化的人群,总要寻求自己的文化之根。文化代言人应运 而生。二是功利主义潮流汹涌,英语和金钱主宰社会的全面运行。中国的文字没有受到 应有重视,文化自然无立锥之地。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逐步含糊之后,本能的文化需求 不间断地反弹,造成脉冲式的局部文化热。三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 第1页
第1页 江苏省泰州市四星级高中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模拟试卷 2007 年 5 月 26 日 说明:本试卷所有选择题答案均涂入答题卡相应试题号的中。 Ⅰ卷 (阅读 70 分) 甲 必考题(40 分) 一、现代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 1—4 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的时代 老愚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 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子厉害的主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 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很多人 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如饥似渴地去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 比如,于丹之于《论语》,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孔庆东之于 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 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 向的时代,他们“开辟”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 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 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找到这么几条:一是几十年文化断层的 滞后效应。急风暴雨式的中国革命,阻断了文化的传承,文化这根柔性的鞭子最终要抽 在忽视敌视他的人头上。缺少文化的人群,总要寻求自己的文化之根。文化代言人应运 而生。二是功利主义潮流汹涌,英语和金钱主宰社会的全面运行。中国的文字没有受到 应有重视,文化自然无立锥之地。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逐步含糊之后,本能的文化需求 不间断地反弹,造成脉冲式的局部文化热。三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
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 四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 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 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 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 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 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 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买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 我看来,“文化奶妈”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当其冲的就是急功近利,以市 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 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 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 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1、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 B、“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 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 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2、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几十年文化断层的滞后效应,以及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 降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渴望速成 第2页
第2页 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 四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 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 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 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 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 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 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买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 我看来,“文化奶妈”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当其冲的就是急功近利,以市 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 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 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 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1、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 B、“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 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 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2、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几十年文化断层的滞后效应,以及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 降。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C、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渴望速成
D、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3、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C、作者认为现代人虽然没有时间读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 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 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多数人买名著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而不想认真去阅读,而更多的只是去吃文化方 便面,作者为此感到悲哀。 B、“文化奶妈”可以促进读者与经典之间的沟通,但也可能阻断读者与经典之间的联系 形成一种依赖的阅读心理,使人们远离经典 C、从全文看,作者对“文化奶妈”这一人文学科的传承方式主要持肯定态度 D、这篇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当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并对此作了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古代诗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5-7每题3分,共9分,第8题9分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 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謠(du)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 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 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 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 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 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 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 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 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 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 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
第3页 D、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3、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C、作者认为现代人虽然没有时间读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 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 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多数人买名著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而不想认真去阅读,而更多的只是去吃文化方 便面,作者为此感到悲哀。 B、“文化奶妈”可以促进读者与经典之间的沟通,但也可能阻断读者与经典之间的联系, 形成一种依赖的阅读心理,使人们远离经典。 C、从全文看,作者对“文化奶妈”这一人文学科的传承方式主要持肯定态度。 D、这篇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当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并对此作了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5-7 每题 3 分,共 9 分,第 8 题 9 分)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 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 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 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 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 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 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 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 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 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 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 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
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厌:满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B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了擎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 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 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 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 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分) 译文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分) 译文: (3)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3分) 译文: 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东皋(ga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义。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 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4分)
第4页 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 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 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 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 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l)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㈡ 诗歌阅读(8 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 分) 野 望 (唐)王 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释: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义。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 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 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4 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4 分) C. D. A. B. ﹒ .。 。。 。。 。。 。。 。。 。。 。 ﹒
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分)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情人怨遥夜,竟夕 起相思(张必龄《望月怀远》) (3)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高适《燕歌行》) (4)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永忆江湖归白发, 。(李商隐《安定城楼》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乙必考题(30分)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6-19题。 秋赋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 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 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 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 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一一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 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 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 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 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 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 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 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 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 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 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 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第5页 ㈢ 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分) ⑴ 江 畔 何 人 初 见 月 , 江 月 何 年 初 照 人 。 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 _______ , _____________ 。情人怨遥夜,竟夕 起相思(张必龄《望月怀远》) ⑶ 山 川 萧 条 极 边 土 , 胡 骑 凭 陵 杂 风 雨 。 _______________ , __ 。(高适《燕歌行》) (4)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永忆江湖归白发, 。(李商隐《安定城楼》)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乙 必考题(30 分)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16—19 题。 秋 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 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 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 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 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 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 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 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 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 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 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 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 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 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 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 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