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石墨化过程 根据铁碳双重相图,石墨的形成方式有2种: 第1种:按Fe-G相图由液态或A中直接→石墨; 第2种:先按Fe-Fe3C相图形成Fe3C,再分解→石墨。 按石墨形成的温度,石墨的形成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液态~1154°C,合金从液→石墨。 过共晶合金:Gr+G共晶 共晶合金:G共晶 亚共晶合金:A+G共晶 第二阶段:1154~738°C,自A→Gm; 第三阶段:738°C,共析反应→G共析 因为第一、二阶段温度高,扩散容易进行,所以石墨化也 容易进行。而第三阶段因为温度低,则难进行
2、石墨化过程 根据铁碳双重相图,石墨的形成方式有2种: ◼ 第1种:按Fe-G相图由液态或A中直接→石墨; ◼ 第2种:先按Fe -Fe3C相图形成Fe3C,再分解→石墨。 按石墨形成的温度,石墨的形成有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液态~1154℃,合金从液→石墨。 过共晶合金:GⅠ+G共晶 共晶合金:G共晶 亚共晶合金:A+G共晶 ◼ 第二阶段:1154~738℃,自A→GⅡ; ◼ 第三阶段:738℃,共析反应→G共析。 因为第一、二阶段温度高,扩散容易进行,所以石墨化也 容易进行。而第三阶段因为温度低,则难进行
3、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1)化学成分的影响 C、S含量愈个,石墨化愈易充分进行。 含量过高,易产生粗大石墨,应控制C含量在25-40% si含量在1.0~25% 碳当量cE%=C+1/3(Si%+P% P:促进石墨化; S:强烈阻碍石墨化,有害元素,S含量应控制在<015% Mn:增加Fe与C的结合力,阻碍石墨化,但能与S形成 MnS,减轻S的有害作用,允许含量05~14% (2)冷却速度的影响 越慢,越有利于按Fe-G相图结晶和转变,越有利于石墨化 的进行;浇注温度越髙、壁越厚、铸型蓄热能力越小,越慢。 越快,越有利于按FeFe3C相图结晶和转变
3、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1)化学成分的影响 ◼ C、Si含量愈↑,石墨化愈易充分进行。 含量过高,易产生粗大石墨,应控制C含量在2.5~4.0%, Si含量在1.0~2.5%。 碳当量CE%=C+1/3(Si%+P%) ◼ P:促进石墨化; ◼ S:强烈阻碍石墨化,有害元素,S含量应控制在<0.15%。 ◼ Mn:增加Fe与C的结合力,阻碍石墨化,但能与S形成 MnS,减轻S的有害作用,允许含量0.5~1.4%。 (2)冷却速度的影响 ◼ 越慢,越有利于按Fe-G相图结晶和转变,越有利于石墨化 的进行;浇注温度越高、壁越厚、铸型蓄热能力越小,越慢。 ◼ 越快,越有利于按Fe-Fe3C相图结晶和转变
7.0 6.0 铁素体灰口铁 50 珠光体灰口铁 4. 30 铸铁壁厚 砂型铸造条件下铸铁壁厚、化学成分与铸铁组织的关系
砂型铸造条件下铸铁壁厚、化学成分与铸铁组织的关系
312铸铁的分类 根据石墨化进行的程度,铸铁可分为三大类: (1)白口铸铁:第一、 阶段石墨化完全不 进行,完全按照Fe-Fe3C相图结晶得到的铸铁,其组 织中存在共晶莱氏体,断口白亮,性能硬脆; (2)麻口铸铁:第一阶段石墨化进行了一部分的 铸铁,断口呈黑白相间的麻点,也有共晶莱氏体,有 较大脆性,也很少用; (3)灰口铸铁:第一、二阶段石墨化充分进行, 断口暗灰色
3.1.2 铸铁的分类 根据石墨化进行的程度,铸铁可分为三大类: (1)白口铸铁:第一、二、三阶段石墨化完全不 进行,完全按照Fe -Fe3C相图结晶得到的铸铁,其组 织中存在共晶莱氏体,断口白亮,性能硬脆; (2)麻口铸铁:第一阶段石墨化进行了一部分的 铸铁,断口呈黑白相间的麻点,也有共晶莱氏体,有 较大脆性,也很少用; (3)灰口铸铁:第一、二阶段石墨化充分进行, 断口暗灰色
第三阶段石墨化进行的程度不同,灰铸铁的基体不同。 完全进行,则为F基体灰口铸铁; 部分进行,则为F+P基体灰口铸铁; 完全不进行,则是P基体灰口铸铁。 根据灰口铸铁中石墨的形态,又可将灰口铸铁分为: 1)普通灰铸铁:石墨呈片状 (2)球墨铸铁:石墨呈球状; (3)可锻铸铁:石墨呈团絮状; (4)蠕墨铸铁:石墨呈蠕虫状。 灰口铸铁组 织一钢基体 +G 千熟 蒙 学莺等 三种石墨形态
第三阶段石墨化进行的程度不同,灰铸铁的基体不同。 ◼ 完全进行,则为F基体灰口铸铁; ◼ 部分进行,则为F+P基体灰口铸铁; ◼ 完全不进行,则是P基体灰口铸铁。 根据灰口铸铁中石墨的形态,又可将灰口铸铁分为: (1)普通灰铸铁:石墨呈片状; (2)球墨铸铁:石墨呈球状; (3)可锻铸铁:石墨呈团絮状; (4)蠕墨铸铁:石墨呈蠕虫状。 灰口铸铁组 织 —钢基体 + G 三种石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