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59)四、霉菌茵的茵落蕈菌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60)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63)L第一节 病毒(63)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64)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68)第二节亚病毒(76)一、类病毒.(77)二、拟病毒(77)主、病毒·(78)第三节病毒与实践(78)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79)二、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79)三、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79)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82)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82)一、碳源·(82)二、氮源(84)三、能源(84)四、生长因子.(85)五、无机盐(86)六、水(86)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87)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88)、单纯扩散(88)二、促进扩散(88)三、主动运送·(88)四、基团移位(89)第四节培养基(91)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91)二、培养基的种类(96)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101).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101)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102)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119)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125)一、两用代谢途径(126)二、代谢物回补顺序(127)
务目3(129)第三节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129)一、自养微生物的CO,固定... (133)二、生物固氮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138)四、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142)...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144)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144).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144)第六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50)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150)一、测生长量i(151)二、计繁殖数(151)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152)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152)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153)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157).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159)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160):、温度(160).、氧气(161)-三.pH.(164).*第四节微生物培养法概论(166)一、实验室培养法(167)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171)第五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173)一、几个基本概念…(173)二、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一高温(174)三、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178)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88)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89)一,3个经典实验(189)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192):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202)一、基因突变(202)二、突变与育种(213)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223)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224)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233)
白录第四节基因工程(236)(236)、基因工程定义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237)三,基因工程的应用(238)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240)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240)一、菌种的保藏(242)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247)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247)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247)二、菌种资源的开发+(259)第“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问的关系,(259)一、互生(259)二、共生…(261)兰、寄生”(262)四、拮抗 (264)五、捕食(264)第三节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264)一、碳素循环(265)二、氯素循环(265)三、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267)四、磷素循环-(269)第四节微生物与环魔保护(270)“、水体的污染—一富营养化(270)二、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271)三、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275)四、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281)第九章传染与免疫(284)第一节传染·(284)一、传染与传染病(284)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285)兰、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290)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291)一、表皮和屏障结构(292)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292)、炎症反应..(294)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295)第三节特异性免疫(297)
E(298)一、免疫器官(299)一、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304)第四节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321)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321)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323)三、免疫标记技术(327)第五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330)、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330)二、人1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333)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338)第--节通用分类单元·(339)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339)一、学名…(341)三、业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343)第二节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344)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344)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346)第三节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349)一、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349)二、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纳要(354)第四节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355)、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356)二、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358)结束语21世纪的微生物学(369)一、微生物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369)一、现代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371)三.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世纪”中的作用 (372)四、大力开展我国的微生物学研究·(373)五、学好微生物学,推动人类进步· (374)附录1若干微生物的学名及其发音:(375)附录2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最新资料(380)索引(381)参考书目(405)
绪论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r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般<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豊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病毒)。现表解如下:[小(个体微小)[m(微米)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nm(纳米)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单细胞简(构造简单)简单多细胞微生物非细胞(即“分子生物"),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占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休,衣原体等低(进化地位低)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茵,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胱病毒)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认识世界是科学(science)的根本任务,而改造世界则是技术(technology)的根本任务,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第一生产力”。那么,微生物学这门科学是何时、何地、何人,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一)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人类对动、植物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可是,对数量无比庞大、分布极其广泛并始终包围在人体内外的微生物却长期缺乏认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个体过于微小、群体外貌不显、种间杂居混生以及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等。例如,称作“世纪瘟疫”的艾滋病,从感染病毒至发病一般要经过12~13年的潜伏期,若没有现代微生物学知识,谁会知道病人的死因就是由极其微小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作崇?又如,在发霉的花生、玉米等胚的附近,常易生长Aspergillus flauus(黄曲)一类会产生剧毒真菌毒素一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的霉菌,若经常食用这类霉变食物,就会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