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60702 课程名称:经典名著导读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 分:2 适用对象:新闻学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经典名著导读》是一门针对新闻传播系新闻学大二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该课 程选取社会科学领域中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包括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普特南《独自打保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勒 庞的《乌合之众》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同时培养学生 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理论及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社 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is a course for joumalism students.The course selects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s in social sciences,includ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written by Freud,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written by Gustave Le Bon(1841-1931),and The Social Animal written by Elliot Aronson.Main theories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logical thinking of these masterpieces are introduc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se classics,to foster students'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enhance student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complishment as well as ability of effe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具有历史性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著作,著作的选择过程 中坚持治学的高度,彰显逻辑的力度,开阔知识的广度,掘进思想的深度,体现生活 的温度,以课程内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 过导读和学生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的方式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有与 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
1 《经典名著导读(非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60702 课程名称:经典名著导读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新闻学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经典名著导读》是一门针对新闻传播系新闻学大二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该课 程选取社会科学领域中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包括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普特南《独自打保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勒 庞的《乌合之众》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同时培养学生 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理论及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社 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cs” is a course for journalism students. The course selects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s in social sciences, includ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written by Freud,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written by Gustave Le Bon(1841-1931), and The Social Animal written by Elliot Aronson. Main theories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logical thinking of these masterpieces are introduc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se classics, to foster students'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enhance studen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complishment as well as ability of effe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具有历史性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著作,著作的选择过程 中坚持治学的高度,彰显逻辑的力度,开阔知识的广度,掘进思想的深度,体现生活 的温度,以课程内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 过导读和学生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的方式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 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社科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感受学科经典魅力: 2.培养学生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理解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社会科学经典理论及经典研究视野。 4.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为何阅读经典?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经典学术著作的“学术性” 2.掌握阅读的层次 3.如何阅读经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经典? 1.主要内容 学术经典是是对复杂现实的解答。经典由历史选择,经得起重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通识教育是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也是解决当时时代最突出矛盾 和问题的结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宜选择大学科读物,如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 会学及政治学等。(问题具有基础性和宏大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阅读的层次 1.主要内容 泛读(透过现象发现问题) 理解研究思路,看得到实质性问题(思维层次的培养过程) 精读(从目录结构就能理解作者意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阅读的差异性与阅读层次有关 五种层次:流行娱乐小说、传统经典小说、史哲类、思想类、自我构 建思想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提升阅读层次:量变一一质变 不言目图快,不立即读晦涩难懂的书 2
2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社科经典著作的思想及研究逻辑,感受学科经典魅力。 2.培养学生对著作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理解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社会科学经典理论及经典研究视野。 4.提升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和有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为何阅读经典?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经典学术著作的“学术性” 2.掌握阅读的层次 3.如何阅读经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经典? 1.主要内容 学术经典是是对复杂现实的解答。经典由历史选择,经得起重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通识教育是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也是解决当时时代最突出矛盾 和问题的结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宜选择大学科读物,如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 会学及政治学等。(问题具有基础性和宏大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 阅读的层次 1.主要内容 泛读(透过现象发现问题) | 理解研究思路,看得到实质性问题(思维层次的培养过程) | 精读(从目录结构就能理解作者意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阅读的差异性与阅读层次有关 五种层次:流行娱乐小说、传统经典小说、史哲类、思想类、自我构 建思想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提升阅读层次:量变——质变 不盲目图快,不立即读晦涩难懂的书
不言目相信网络书单,构建自身阅读体系 (三)思考与实践 讨论为什么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有助于建立内在自我建设和人生规划,熟悉思考严肃问题的 话语体系,提升思维层次和辨识力。 如何阅读社会学经典? ■内容弯问题,进号变研讨,理论变实践 ■从情境性的故事中,自然带入严肃性的思考中 ■ 《社会学的问题》《见树又见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讲导读《网络社会的崛起》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网络社会 2.掌握网络互动概念 3.思考网络社会的身份以及身份认同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迷失”在网络 1.主要内容 网络与当下社会 “虚拟社会” 网络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卡斯特及其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有种迷失感、无力感? ■卡斯特认为,在我们穿越社会运动栖息地的旅程之中所发现的最 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一种网络化的、去中心化的组织和干预形 式。它是新社会运动的特征,反射着同时也对抗着信息社会中网 络化支配的罗辑。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具备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的互动传播时代大学生有 着很强的求知欲望,易于掌握新技术,乐于传播新媒体产品。应该如何具备良好的新 媒体素养,才能在获取或者发布信息时准确判断、正确解读、科学选择及合理评价。 3
3 不盲目相信网络书单,构建自身阅读体系 (三)思考与实践 讨论为什么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有助于建立内在自我建设和人生规划,熟悉思考严肃问题的 话语体系,提升思维层次和辨识力。 如何阅读社会学经典? ◼ 内容变问题,讲授变研讨,理论变实践 ◼ 从情境性的故事中,自然带入严肃性的思考中 ◼ 《社会学的问题》《见树又见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讲 导读 《网络社会的崛起》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网络社会 2.掌握网络互动概念 3.思考网络社会的身份以及身份认同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迷失”在网络 1.主要内容 网络与当下社会 “虚拟社会” 网络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 卡斯特及其思考 ◼ 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有种迷失感、无力感? ◼ 卡斯特认为,在我们穿越社会运动栖息地的旅程之中所发现的最 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一种网络化的、去中心化的组织和干预形 式。它是新社会运动的特征,反射着同时也对抗着信息社会中网 络化支配的逻辑。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具备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的互动传播时代大学生有 着很强的求知欲望,易于掌握新技术,乐于传播新媒体产品。应该如何具备良好的新 媒体素养,才能在获取或者发布信息时准确判断、正确解读、科学选择及合理评价
第二节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结构 主要内容 网络社会的特性 新信息技术范式社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重构己经诱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一一网 络社会。它的典型特征是战略的决策性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组织形式 的网络化、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劳动的个体化,有一种无所不在 的纵横交错的变化多端的媒体系统所构筑的现实的虚拟文化,以及通 过形成一种由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和占支配地位的精英所表达出来的, 流动的间和无时间的时间,而浩成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 的转变,这就是我们网络生活的实际形态。 新信息技术范式的五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信息。信息便是原料,这些处理信息的技术不仅仅是处 理技术的信息。 ·第二个特性,新技术。新技术的效果无所不在。 ·第三个特性,网络化。任何使用这些新技术的系统或者关系的网络化 逻辑。 ·第四个特性,弹性。它与网络化逻辑有关,但称的上是独立的特性 信息技术的范式是以弹性为基础。 ·第五个特性,高度整合的系统。特定的技术逐渐聚合为高度结合的系 统,在此系统中,原本有所分别的旧技术痕迹已经完全无法区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大众如何在分散的网络世界中,经由文化认同形成新的权利中心,以 此来对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工具理性”逻辑,并且如何将上述的可能性 通过有效的网络社会运动及形成规则来实现? 面对虚假错误消息,应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判断 取向 (三)思考与实践 ■1虚拟互动是怎样发生的:继续思考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在何处? ■2.网络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 ■3.网络社会的身份认同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推荐:《因时而作:新闻时间性的再考察》,时间既是新闻生产所能仰 赖的资源,又对生产中的组织和个体施加着严厉的约束,成为形塑新 闻面貌的一股主要力量。经典的新闻室民族志研究对效率、节奏、日 4
4 第二节 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结构 1.主要内容 网络社会的特性 新信息技术范式社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重构已经诱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网 络社会。它的典型特征是战略的决策性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组织形式 的网络化、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劳动的个体化,有一种无所不在 的纵横交错的变化多端的媒体系统所构筑的现实的虚拟文化,以及通 过形成一种由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和占支配地位的精英所表达出来的, 流动的空间和无时间的时间,而造成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 的转变,这就是我们网络生活的实际形态。 新信息技术范式的五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信息。信息便是原料,这些处理信息的技术不仅仅是处 理技术的信息。 •第二个特性,新技术。新技术的效果无所不在。 •第三个特性,网络化。任何使用这些新技术的系统或者关系的网络化 逻辑。 •第四个特性,弹性。它与网络化逻辑有关,但称的上是独立的特性, 信息技术的范式是以弹性为基础。 •第五个特性,高度整合的系统。特定的技术逐渐聚合为高度结合的系 统,在此系统中,原本有所分别的旧技术痕迹已经完全无法区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大众如何在分散的网络世界中,经由文化认同形成新的权利中心,以 此来对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工具理性”逻辑,并且如何将上述的可能性 通过有效的网络社会运动及形成规则来实现? 面对虚假错误消息,应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判断 取向。 (三) 思考与实践 ◼ 1.虚拟互动是怎样发生的;继续思考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在何处? ◼ 2.网络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 ◼ 3.网络社会的身份认同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推荐:《因时而作:新闻时间性的再考察》,时间既是新闻生产所能仰 赖的资源,又对生产中的组织和个体施加着严厉的约束,成为形塑新 闻面貌的一股主要力量。经典的新闻室民族志研究对效率、节奏、日
程、即时性、截稿期等时间因素的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新闻业“因时而 作”这一特性的理解。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的新闻生产中,这些基于 传统新闻形态生成的时间模式和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 当前的新闻业又有何意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时间性一样发生了 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讲导读《弱者的武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权力与权利 2.掌握“隐藏的文本”基本思想: 3.分析东南亚农民的主要研究方法 4,将弱者的日常抗争形式主要理论运用到实标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底层政治 1.主要内容 “测试底线 采取形式 组织形 戏谑与反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底层政治 边缘群体 权力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日常抗争的概念如何扩展了无权者的形象 1.主要内容 无权者形象 “隐藏文本” 测试底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消极的无权者” “积极的无权者” “隐藏文本
5 程、即时性、截稿期等时间因素的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新闻业“因时而 作”这一特性的理解。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的新闻生产中,这些基于 传统新闻形态生成的时间模式和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 当前的新闻业又有何意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时间性一样发生了 变化。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讲 导读 《弱者的武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权力与权利 2.掌握“隐藏的文本”基本思想; 3.分析东南亚农民的主要研究方法; 4.将弱者的日常抗争形式主要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底层政治 1. 主要内容 “测试底线” 采取形式 组织形态 戏谑与反叛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底层政治 边缘群体 权力关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第二节 日常抗争的概念如何扩展了无权者的形象 1.主要内容 无权者形象 “隐藏文本” 测试底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消极的无权者” “积极的无权者” “隐藏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