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教具:实物:针具、灸材、火罐、现存医籍。教材与教具挂图:针灸发展史表、中国历代编年表。模型:针灸经穴模型专业词汇根结rootknot1、“根结”的学术思想。2、病气与形气的轻重关系及针灸补泻的根本目的及原则。(黄帝日:“形气之逆顺奈何?…而后取之也。”)3.重点讲述以下内容教学内容(1)四根三结: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与时间分配结,合称三结”。(元.窦汉卿《标幽赋》。其中手三阴结于胸、足三阴结于腹手足三阳结于头)四根三结主要用于说明四肢穴位与头、胸、腹之间的主治规律。(2)黄帝日:形气之逆顺奈何?教案正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时间注解目的十教法授课内容1、“根结”的学术思想。2、病气与形气的轻重关系及针灸补泻的根本总共目的及原则。(黄帝日:“形气之逆顺奈何?3学…而后取之也。”)课堂讲3.重点讲述以下内容时。(1)四根三结: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为根,授,使用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三多媒体结。(元:窦汉卿《标幽赋》。其中手三阴结掌握足于胸、足三阴结于腹、手足三阳结于头)四根课件辅三结主要用于说明四肢穴位与头、胸、腹之间太阴脾助,穿插的主治规律。经、手少40(2)黄帝日:形气之逆顺奈何?课堂提岐伯日: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
教 案 正 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与 教具 教材: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 针灸医籍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年 1 月 教具: 实物:针具、灸材、火罐、现存医籍。 挂图:针灸发展史表、中国历代编年表。 模型:针灸经穴模型。 专业词汇 根结 root knot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1、“根结”的学术思想。 2、 病气与形气的轻重关系及针灸补泻的根本目的及原则。(黄帝曰:“形气之逆 顺奈何? .而后取之也。”)3.重点讲述以下内容 ⑴四根三结: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 结,合称“三结”。(元.窦汉卿《标幽赋》。其中手三阴结于胸、足三阴结于腹、 手足三阳结于头)四根三结主要用于说明四肢穴位与头、胸、腹之间的主治规律。 ⑵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1、“根结”的学术思想。 2、 病气与形气的轻重关系及针灸补泻的根本 目的及原则。(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而后取之也。”) 3.重点讲述以下内容 ⑴四根三结: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为根, 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三 结”。(元.窦汉卿《标幽赋》。其中手三阴结 于胸、足三阴结于腹、手足三阳结于头)四根 三结主要用于说明四肢穴位与头、胸、腹之间 的主治规律。 ⑵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 掌握足 太阴脾 经、手少 课堂讲 授,使用 多媒体 课件辅 助,穿插 课堂提 总共 3 学 时。 40
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问。分钟阴心经、1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手太小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肠经的应用多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经脉循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日:有余者泻之,不足媒体课者补之,此之谓也。行,隐件,"经故日: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白、太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月真),阴阳相错。脉分布"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1耳白、公图投影。耳耳)辟,皮肤薄着,毛天熊,予之死期。孙、三阴35(3)故日: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主要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交、地分钟病候和(4)故日: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机、阴陵“主治故日: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泉、血概要略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而后取之海、大讲。也。横、极泉、少多媒体海、通课件辅里、阴助,课堂、神点穴结门、少合临床府、举例。课堂讲授,使用
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 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 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 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 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 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月真),阴阳相错。 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耳 耳耳)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⑶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 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⑷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 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 也。 阴心经、 手太小 肠经的 经脉循 行 , 隐 白、太 白、公 孙、三阴 交、地 机、阴陵 泉、血 海、大 横 、 极 泉、少 海、通 里、阴 郄、神 门、少 府、 问。 应用多 媒体课 件,“经 脉分布” 图投影。 “主要 病候”和 “主治 概要”略 讲。 多媒体 课件辅 助,课堂 点穴,结 合临床 举例。 课堂讲 授,使用 分钟 35 分钟
多媒体课件辅助,穿插课堂提问。教案附页教师参考:参考书籍:滑寿难经本义官1956北京:商务印书馆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http://xwzx.Cdutcm.edu./files/kj教学参考资料学生参考:专业书籍:1996针灸医籍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6针灸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专业期刊:《中国针灸》《时针国医国药》《针刺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有关网址:http://xwzx.Cdutcm.edu./files/kj
教 案 附 页 多媒体 课件辅 助,穿插 课堂提 问。 教学 参考资料 教师参考: 参考书籍: 滑寿 难经本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6 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 针灸医籍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年 1 月 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 http:// xwzx.Cdutcm.edu./files/kj 学生参考: 专业书籍: 针灸医籍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96 针灸治疗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86 专业期刊:《中国针灸》《时针国医国药》《针刺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有关网址:http:// xwzx.Cdutcm.edu./files/kj
思考题:为什么说“用针之要,在于识调阴阳”?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思考题与作业其它说明教学效果与课后分析教案首页针灸医籍选中文课程名称英文Acupuncture授课对象2007级针灸推拿专业层次课时3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第西三4021教学周周五第3-5大节授课章节第一章《黄帝内经》选五、寿天刚柔第六(节选)熟悉本篇的篇名含义。教学目标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2与要求3、熟悉区别人体阴阳的具体应用
教 案 首 页 思考题与 作业 思考题:为什么说“用针之要,在于识调阴阳”? 作 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其它说明 教 学 效 果 与 课 后 分 析 课程名称 中 文 针灸医籍选 英 文 Acupuncture 授课对象 20 07 级 针灸推拿专业 层次 课 时 3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1 教学周 周 五 第 3-5 大节 上课教室 西三 402 授课章节 第一章《黄帝内经》选 五、寿天刚柔第六 (节选) 教学目标 与要求 1、熟悉本篇的篇名含义。 2、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 3、熟悉区别人体阴阳的具体应用
4、掌握据阴阳不同而定穴的应用原则。(熟记“病在阴之阴者,………刺络脉。”5、掌握三变刺。(熟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教学重点审知阴阳,刺之有方与难点立形定气而视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2.分别以多媒体、CAI课件、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教材: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教具:实物:针具、灸材、火罐、现存医籍教材与教具挂图:针灸发展史表、中国历代编年表模型:针灸经穴模型。专业词汇人体阴阳理论theory of yin and yang1、“寿天刚柔”的学术思想。2、人体阴阳的划分及应用。(黄帝问于少师日:“.…其形不久。”)3、针刺治疗要因病因人制宜。(黄帝日:“余闻刺有三变,…·以药熨之。”教学内容4、重点理解以下内容与黄帝问于少师日: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时间分配教案正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
教 案 正 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4、掌握据阴阳不同而定腧穴的应用原则。(熟记“病在阴之阴者,.刺络脉。”) 5、掌握三变刺。(熟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立形定气而视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2.分别以多媒体、CAI 课件、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 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材与 教具 教材: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 针灸医籍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年 1 月 教具: 实物:针具、灸材、火罐、现存医籍。 挂图:针灸发展史表、中国历代编年表。 模型:针灸经穴模型。 专业词汇 人体阴阳理论 theory of yin and yang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1、“寿天刚柔”的学术思想。 2、人体阴阳的划分及应用。(黄帝问于少师曰:“.其形不久。”) 3、针刺治疗要因病因人制宜。(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以药熨之。”) 4、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