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与本讲授单元1、“寿天刚柔”的学术思想。相关的具体环节】2、人体阴阳的划分及应用。(黄帝问于少师日:【具体环节包括举例“…其形不久。”)说明、提问内容、师生3、针刺治疗要因病因人制宜。(黄帝日:“余闻互动、演示实验、示教总共观摩、播放动画或视刺有三变,……以药熨之。”)掌握足课堂讲频、板书等教学环节】3学4、重点理解以下内容太阳膀授,使用黄帝问于少师日: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时。【可用于提示学习重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多媒体胱经、足点、难点、要点、特点、少师答日: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异同点、注意事项等】课件辅少阴肾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也可用于标明电子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经经脉助,穿插课件的页码或位置或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循行,睛课堂提指明所采用相应参考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资料的章节页码或出故日,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明、瓒问。应处位置】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用多媒竹、天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日,病在阳者名日风,病在阴者名日痹,阴柱、风体课件,"经阳俱病名日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R门、肺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脉循俞、心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行"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俞、膈“经脉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一节俞、肝分布"图讲俞、胆投影。46俞、脾“主要分钟俞、胃病候和俞、“主治肾俞、大肠概要"略俞、膀胱讲
1、“寿天刚柔”的学术思想。 2、人体阴阳的划分及应用。(黄帝问于少师曰: “.其形不久。”) 3、针刺治疗要因病因人制宜。(黄帝曰:“余闻 刺有三变,.以药熨之。”) 4、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 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 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 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 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 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 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 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 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 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 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 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 掌握足 太阳膀 胱经、足 少阴肾 经经脉 循行,睛 明、攒 竹、天 柱、风 门、肺 俞、心 俞、膈 俞、肝 俞、胆 俞、脾 俞、胃 俞、肾 俞、大肠 俞、膀胱 课堂讲 授,使用 多媒体 课件辅 助,穿插 课堂提 问。 应 用多媒 体课件, “经脉 分布”图 投影。 “主要 病候”和 “主治 概要”略 讲。 总共 3 学 时。 “经 脉循 行” 一节 讲 46 分钟 【注明与本讲授单元 相关的具体环节】 【具体环节包括举例 说明、提问内容、师生 互动、演示实验、示教 观摩、播放动画或视 频、板书等教学环节】 【可用于提示学习重 点、难点、要点、特点、 异同点、注意事项等】 【也可用于标明电子 课件的页码或位置或 指明所采用相应参考 资料的章节页码或出 处位置】
俞、次修、承扶、扶多媒体中、膏课件辅言志育、助,课堂室、秩点穴结边、承合临床山、昆举例。仑、申脉、至:阴、涌泉、太-溪、照海、复溜、大赫等穴X的定位、主治;教案附页
俞、次 髎 、 承 扶、委 中、膏 肓、志 室、秩 边、承 山、昆 仑、申 脉、至 阴 、 涌 泉、太 溪、照 海、复 溜、大赫 等腧穴 的定位、 主治; 多媒体 课件辅 助,课堂 点穴,结 合临床 举例。 教 案 附 页
教师参考:参考书籍:滑寿难经本义官1956北京:商务印书馆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http://xwzx.Cdutcm.edu./files/kj教学参考资料学生参考:专业书籍:针灸医籍选199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针灸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6专业期刊:《中国针灸》《时针国医国药》《针刺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有关网址:http://xwzx.Cdutcm.edu./files/k思考题:为什么说“审知阴阳,调之有方作业:“刺有三变”说明了什么问题?思考题与作业其它说明教学效果与课后分析
教学 参考资料 教师参考: 参考书籍: 滑寿 难经本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6 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 针灸医籍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年 1 月 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 http:// xwzx.Cdutcm.edu./files/kj 学生参考: 专业书籍: 针灸医籍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96 针灸治疗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86 专业期刊:《中国针灸》《时针国医国药》《针刺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有关网址:http:// xwzx.Cdutcm.edu./files/kj 思考题与 作业 思考题:为什么说“审知阴阳,调之有方” 作 业:“刺有三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其它说明 教 学 效 果 与 课 后 分 析
教案首页中文针灸医籍选课程名称英文Acupuncture授课对象20 07层次级针灸推拿专业课时3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西三402第1教学周周五第3-5大节授课章节第一章《黄帝内经》选六、终始第九(节选)1、熟悉本篇的篇名含义。2、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教学目标3、熟悉本篇的主旨。与要求4、掌握针刺疗效的评定标准。(熟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病必衰去。”)5、熟悉阴阳错杂的治疗及部分病证的治疗。6、掌握针刺补泻与深浅结合及如何辨针下之气。(熟记“补须脉诊对针灸疗法的教学重点对气至现象进行经典描与难点重视针刺禁忌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2.分别以多媒体、CAI课件、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教材: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教具:实物:针具、灸材、火罐、现存医籍。教材与教具挂图:针灸发展史表、中国历代编年表。模型:针灸经穴模型。专业词汇脉诊 pulse feeling针灸acupuncture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中 文 针灸医籍选 英 文 Acupuncture 授课对象 20 07 级 针灸推拿专业 层次 课 时 3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1 教学周 周 五 第 3-5 大节 上课教室 西三 402 授课章节 第一章《黄帝内经》选 六、终始第九 (节选) 教学目标 与要求 1、熟悉本篇的篇名含义。 2、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 3、熟悉本篇的主旨。 4、掌握针刺疗效的评定标准。(熟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病必衰去。”) 5、熟悉阴阳错杂的治疗及部分病证的治疗。 6、掌握针刺补泻与深浅结合及如何辨针下之气。(熟记“补须 教学重点 与难点 脉诊对针灸疗法的 对气至现象进行经典描 重视针刺禁忌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2.分别以多媒体、CAI 课件、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 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材与 教具 教材: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 针灸医籍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年 1 月 教具: 实物:针具、灸材、火罐、现存医籍。 挂图:针灸发展史表、中国历代编年表。 模型:针灸经穴模型。 专业词汇 脉诊 pulse feeling 针灸 acupuncture
1、“终始”的学术思想。2、“终始”的内容。(“凡刺之道,则五脏气坏矣。”)3、古代评定针刺疗效的标准。(“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虚实不相倾,取教学内容与 之其经。”)时间分配4、阴阳错杂的治疗等。(“阴盛而阳虚,……在筋守筋。”)5、针刺补泻与深浅的关系及如何辨针下之气。(“补须一方实,…其脉皆实。”)6、循经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法。(“故日:从腰以上者,教案正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注解教法时间授课内容目的1、“终始”的学术思想。2、“终始”的内容。(“凡刺之道,…则五总共脏气坏矣。”)3学掌握手课堂讲时。顾阴心授,使用3、古代评定针刺疗效的标准。(“凡刺之道,包经、手气调而止,…。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多媒体少阳三35课件辅焦经、足分钟4、阴阳错杂的治疗等。(“阴盛而阳虚,………助,穿插在筋守筋。”)少阳胆课堂提经三条问。5、针刺补泻与深浅的关系及如何辨针下之气。经的经(“补须一方实,……其脉皆实。”)脉循行,曲泽、间6、循经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法。(“故日:从腰
教 案 正 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1、“终始”的学术思想。 2、“终始”的内容。(“凡刺之道,.则五 脏气坏矣。”) 3、古代评定针刺疗效的标准。(“凡刺之道, 气调而止,.。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4、阴阳错杂的治疗等。(“阴盛而阳虚,. 在筋守筋。”) 5、针刺补泻与深浅的关系及如何辨针下之气。 (“补须一方实,.其脉皆实。”) 6、循经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法。(“故曰:从腰 掌握手 厥阴心 包经、手 少阳三 焦经、足 少阳胆 经三条 经的经 脉循行, 曲泽、间 课堂讲 授,使用 多媒体 课件辅 助,穿插 课堂提 问。 总共 3 学 时。 35 分钟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1、“终始”的学术思想。 2、“终始”的内容。(“凡刺之道,.则五脏气坏矣。”) 3、古代评定针刺疗效的标准。(“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虚实不相倾,取 之其经。”) 4、阴阳错杂的治疗等。(“阴盛而阳虚,.在筋守筋。”) 5、针刺补泻与深浅的关系及如何辨针下之气。(“补须一方实,.其脉皆实。”) 6、循经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法。(“故曰:从腰以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