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 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 流: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以及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基本原 则;明确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立相互尊 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了解“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中国致力于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得到 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并取得积极成果;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思想的内涵,以及如何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重点: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 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难点: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中,国际力量对比 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 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 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 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 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多极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要充分估计 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的前提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 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就其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国际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 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 流;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以及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基本原 则;明确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立相互尊 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了解“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中国致力于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得到 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并取得积极成果;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思想的内涵,以及如何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重点: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 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难点: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中,国际力量对比 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 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 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 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 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多极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要充分估计 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的前提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 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就其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国际
分工的不断细化,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 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 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 力。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 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 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 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 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 剑”。一方面,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积极方面看,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在经济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 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融合,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活 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 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少 数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谋求世界霸权。当前的经 济全球化又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 的,西方国家试图主导经济全球化,更加刷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与矛 盾。同时,全球化引起的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复杂 化。如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资本紧缺、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等。因 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 战。 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 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 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 序,以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3、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是大多数国 家的共同愿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 日益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 化、网络化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 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将长期存在,有时还会相当复 杂、尖锐 4、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分工的不断细化,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 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 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 力。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 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 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 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 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 剑”。一方面,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积极方面看,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在经济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 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融合,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活 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 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少 数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谋求世界霸权。当前的经 济全球化又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 的,西方国家试图主导经济全球化,更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与矛 盾。同时,全球化引起的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复杂 化。如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资本紧缺、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等。因 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 战。 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 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 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 序,以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3、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是大多数国 家的共同愿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 日益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 化、网络化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 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将长期存在,有时还会相当复 杂、尖锐。 4、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 流、文化流汹涌而来,势不可挡,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社 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 球村,让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 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5、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 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 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 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 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 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 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 实践自觉的有机统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 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 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 度政府代表 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后来进一步完 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 平共处。此后,五项基本原则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战略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 平,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冷战结束后,我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 关系: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 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 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 流、文化流汹涌而来,势不可挡,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社 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 球村,让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 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5、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 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 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 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 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 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 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 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 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 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 度政府代表 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后来进一步完 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 平共处。此后,五项基本原则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战略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 平,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冷战结束后,我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 关系;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 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 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 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 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 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 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 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 义。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义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 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 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 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而不是单赢 与一切旧的国际关系模式相比,中国倡导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 涵,是一个逻辑连贯的有机整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相互尊重,就是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对方 的领土主权完整和政治制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关切。 新型国际关系的敌我关系已经非常模糊,是非敌非友的伙伴关系,是国家之间为 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相互尊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这 种伙伴关系是一种互不以对方为敌、平等而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寻求共 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保持并推进双方关系发展的良好状态。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 时,国与国之间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 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 二是公平正义,就是强调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公平对待,公道处事,格守国家法原 则和国际关系准则,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一 切形式的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新型国际关系并不回避大国竞争,任何国家之间都有竞争,竞争是普遍存在的。 但新型国际关系认为,大国竞争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暴力方式的竞 争,也可以是和平方式的竞争。以往的大国竞争更多是诉诸结盟对抗的形式,最终 陷入战争和冲突的泥潭。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 来越转移到提高综合国力上来,转移到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上来。此种 竞争有别于以往的军事竞争和安全竞争,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 合作中竞争。因此,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推动国际体制机制的改革,维护国际 公平正义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 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 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 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 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 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 义。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义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 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 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 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而不是单赢。 与一切旧的国际关系模式相比,中国倡导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 涵,是一个逻辑连贯的有机整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相互尊重,就是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对方 的领土主权完整和政治制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关切。 新型国际关系的敌我关系已经非常模糊,是非敌非友的伙伴关系,是国家之间为 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相互尊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这 种伙伴关系是一种互不以对方为敌、平等而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寻求共 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保持并推进双方关系发展的良好状态。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 时,国与国之间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 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 二是公平正义,就是强调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公平对待,公道处事,恪守国家法原 则和国际关系准则,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一 切形式的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新型国际关系并不回避大国竞争,任何国家之间都有竞争,竞争是普遍存在的。 但新型国际关系认为,大国竞争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暴力方式的竞 争,也可以是和平方式的竞争。以往的大国竞争更多是诉诸结盟对抗的形式,最终 陷入战争和冲突的泥潭。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 来越转移到提高综合国力上来,转移到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上来。此种 竞争有别于以往的军事竞争和安全竞争,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 合作中竞争。因此,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推动国际体制机制的改革,维护国际 公平正义
三是合作共赢,强调共同发展,利益共享,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 发展自己,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过去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零和”游戏,现在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建设 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抓住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 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 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 化、便利化,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地发展,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实现开放、 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 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虽然全球的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变革正加速 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也日益加深,但是,国际力量更趋于平衡,并且和 平与发展的大势仍不可逆转。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 出,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性疾 病问题等威胁蔓延,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这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全球现实依据,全球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共同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 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时就提出:“这个世界,各国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 共同体。 2015年在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 在演讲中主张,“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 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 性辩论时,习近平再次强调,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习近平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 办?”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2月10 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 泛认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 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构建”重要论断 的提出,彰显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和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2017 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携
三是合作共赢,强调共同发展,利益共享,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 发展自己,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过去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零和”游戏,现在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 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抓住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 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 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 化、便利化,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地发展,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实现开放、 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 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虽然全球的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变革正加速 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也日益加深,但是,国际力量更趋于平衡,并且和 平与发展的大势仍不可逆转。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 出,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性疾 病问题等威胁蔓延,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这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全球现实依据,全球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共同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 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时就提出:“这个世界,各国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 共同体。” 2015年在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 在演讲中主张,“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 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 性辩论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习近平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 办?”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2月10 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 泛认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 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构建”重要论断 的提出,彰显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和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2017 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