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 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知耻而后进 ②知错就改 ③人贵有自尊之心 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不能全面理解题意,写成了“信任”、“善良”“关爱”等则视为立意过宽、过泛:若写成“化干戈为 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转折”、“冷漠”、“豁达”等,则视 为偏离题意 (3)察情惑倾向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 倾向、出题人的观点态度从去发掘。如: 根据下面一则短文,按文后要求作文 老师,假如我是你,我就不当老师『全班顿时静极了。“我喜欢当老师;老师平静地说,“第一是 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不会衰老;第二,我很贪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将军 可以指挥干军万马,但他要听个人的话,那就是他的老师。”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欢当老师。”“为将军 的老师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听过这番话,假如你是在场的同学,请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这则材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命题立意要从赞美老师方面考虑。 (4)辨相互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 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 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 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 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 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
21 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 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知耻而后进 ②知错就改 ③人贵有自尊之心 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 不能全面理解题意,写成了“信任”、“善良”、“关爱”等则视为立意过宽、过泛;若写成“化干戈为 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转折”、“冷漠”、“豁达”等,则视 为偏离题意。 (3)察情感倾向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 倾向、出题人的观点态度从去发掘。如: 根据下面一则短文,按文后要求作文: “老师,假如我是你,我就不当老师!”全班顿时静极了。“我喜欢当老师,”老师平静地说,“第一是 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不会衰老;第二,我很贪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将军 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他要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他的老师。”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欢当老师。”“为将军 的老师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听过这番话,假如你是在场的同学,请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这则材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命题立意要从赞美老师方面考虑。 (4)辨相互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 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 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 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 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 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
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 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 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 总之,以题意作文的审题立意,不能不管材料而自行确定,不能另搞一套,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 要从材料的内容意义出发去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也不应孤立运用,而应相互联系、综合使用 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侧面或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某个侧面或角度的立意去作文。 第10讲,写作空间拓展 以上谈各类命题的审题,主要是在“切题”的准确上、在“范围”的限制上,即从消极方向审核:而 审题还有一个更值得提倡的积极方向,那就是在保证能“切题”、合“范围”前提下,进而开拓出广阔的 可写视野,了望到辽阔的驰骋空间。这两个方向的审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写出有创新意思的作文,这后 个方向的审题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心力。 如何从积极的方向去开拓可写空间呢?下面提示几种方法以资借鉴。 1.虚实选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的肩膀角度就难写,那么由肩膀联 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其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 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 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 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 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 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 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合“感悟 大自然”这个大话题 2.多义联想法。题目的词语常有多种意义,对“多义”的玩味与选择,最是表现审题的智慧。 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中的“息”,既指身体的休息,还指奋斗的停辍或中止,因而可写的范围大 大加宽:懒惰者念着“生有所息”,一生碌碌无为;勤奋者懂得“生无所息”,取得辉煌成就:;蒋筑英、罗 健夫等知识分子坚信“生无所息”却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人生该“有所息”还是“无所息”?高速奔跑 的时代战车令人想“息”也“息”不下来;不同时代的“有所息”、“无所息”是进步还是退步……对生命 的这些思考与探讨,都是源于对“息”这个多义词的理解。 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与“天使”,都具有多义性。“雕琢”可以理解为“促成”“实现” “树立”“培养”“塑造”“发掘”“实践”……:“天使”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愿望”“远大的理想”“完美 的目标”“善良的心地”“优雅的气质”“高尚的境界”… 且随着对这些具有多义指向的词语的理解,可写的内容对象便不胜枚举了,凡是用心创造美的,均可 成为话题写作的范围,这样看来,本话题的开放空间实际是很大的。如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虽然是标题作文,却有话题作文般广阔的空间。可从以下角度构思立意 1、从水的形态展开联想,水有晶莹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溪,还有辽阔的海洋 联想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2、由滴水穿石,联想到学贵有恒,学贵有专。 3、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联想到善于接纳别人、虚怀若谷才能壮大自己
22 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 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 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总之,以题意作文的审题立意,不能不管材料而自行确定,不能另搞一套,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 要从材料的内容意义出发去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也不应孤立运用,而应相互联系、综合使用。 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侧面或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某个侧面或角度的立意去作文。 第 10 讲,写作空间拓展 以上谈各类命题的审题,主要是在“切题”的准确上、在“范围”的限制上,即从消极方向审核;而 审题还有一个更值得提倡的积极方向,那就是在保证能“切题”、合“范围”前提下,进而开拓出广阔的 可写视野,了望到辽阔的驰骋空间。这两个方向的审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写出有创新意思的作文,这后 一个方向的审题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心力。 如何从积极的方向去开拓可写空间呢?下面提示几种方法以资借鉴。 1.虚实选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的肩膀角度就难写,那么由肩膀联 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其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 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 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 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 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 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 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合“感悟 大自然”这个大话题。 2.多义联想法。题目的词语常有多种意义,对“多义”的玩味与选择,最是表现审题的智慧。 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中的“息”,既指身体的休息,还指奋斗的停辍或中止,因而可写的范围大 大加宽:懒惰者念着“生有所息”,一生碌碌无为;勤奋者懂得“生无所息”,取得辉煌成就;蒋筑英、罗 健夫等知识分子坚信“生无所息”却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人生该“有所息”还是“无所息”?高速奔跑 的时代战车令人想“息”也“息”不下来;不同时代的“有所息”、“无所息”是进步还是退步……对生命 的这些思考与探讨,都是源于对“息”这个多义词的理解。 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与“天使”,都具有多义性。“雕琢”可以理解为“促成”“实现” “树立”“培养”“塑造”“发掘”“实践”……;“天使”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愿望”“远大的理想”“完美 的目标”“善良的心地”“优雅的气质”“高尚的境界”…… 且随着对这些具有多义指向的词语的理解,可写的内容对象便不胜枚举了,凡是用心创造美的,均可 成为话题写作的范围,这样看来,本话题的开放空间实际是很大的。如: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虽然是标题作文,却有话题作文般广阔的空间。可从以下角度构思立意: 1、从水的形态展开联想,水有晶莹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溪,还有辽阔的海洋。 联想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2、由滴水穿石,联想到学贵有恒,学贵有专。 3、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联想到善于接纳别人、虚怀若谷才能壮大自己
4、由水流不断向前,奔腾不息,联想到人生应积极进取,人生应不断追求 5、由波涛动荡,起伏不定联想到人生有起有落,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 6、由海浪拍打岩石联想到为人不可太刚,刚者易折,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7、由湖泊、沼泽、池塘安于平静而逐渐干枯联想到人生不能只追求安稳。 8、由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联想到人生不应在平坦中徜徉,越是遭受挫折,越要放声高歌。纵然碰 上一百次崖壁,拐上一千道弯,跌上一万个跟头,目标不变,信念永恒 9、从水的形成过程看,由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蒸腾成水汽,变幻成不同形态的云,最后又变成 雨落到地面。一滴水的形成要经过多方面的酝酿,一个人的一生也必须经历种种艰难曲折的过程才会成熟 10、从水的作用看,能滋润万物,那么人也要像水一样,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自己微薄的力 11、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明智的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以所见知所不见 12、水晶莹清澈,好人一生平安,心灵纯洁、晶莹剔透的人,最终能有七彩的人生 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拥有自我 1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领导者,要取信于民,依靠民众 15、水往低处流,人类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会自食恶果。 16、水能冲破堤岸,泛滥成灾,人类如果不加约束,只想得到彻底的自由,一定会害己害人害社会。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18、从水的性质联想,水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为人处事应随和,富于变化。但是,从反面 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见风使舵,这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大多数人所鄙视的。 19、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做人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这样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不公,化 解怨愤。 20、从水的经历看,高山的雪水,穿越悬崖峭壁,经过层沙积土,有巉岩阻挡,有暴风雷霆,但也有 芳草斜阳,夹岸桃花。我们的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中要 感谢生命,痛苦时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3.变换表述法。有的作文命题,或借助形象、或利用比喻,如浙江作文命题曾有“一枝一叶一世 界”,江苏作文命题曾有“风头·猪肚·豹尾”。这类命题越形象,考生理解却越含糊,往往成为考生之最 怕。命题本义不明说,让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考生需要合理转换表述,即“剥壳”一番,“翻 译”一下,使其意义变得赤裸,使其面孔变得亲近,审“透”而生出一些实质性的意义之后,就不难选择 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 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出人意料”指某种情形没料到,或某个结果非同寻常,“情理之 中”即事出有因,符合常情:整个的转换表述成赤裸意义,可以是“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可以是“不 平凡(或没料到的)的成就(或恶果),有其内在的原因”。 如话题“跑的体验”,见仁见智,可写的也是很多的:可有感于“发展”,可有感于“自由”,可有感 于“方向”,可有感于“极限”,可有感于“局限”,可有感于“超越”,可有感于“险阻” 如话题“曲径通幽”,“曲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可理解转述为常人少走的路,不同寻常的途径 超乎寻常的手段,婉转的方式,巧妙的方法,别具一格的手法……;“通幽”可以理解转述为:达到理想 的目标,达成满意的效果,创造美妙的境界……这样分解着,“剥壳”着,“翻译”着,“赤裸”意义就出 来了一一选择不平凡的途径,或用超乎寻常的手段,或采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而实现理想的目标,取得 满意的效果,达到美妙的境界……它可以写为人处事的策略,可以写理想的做法,可以写文学艺术中的技 当然不排除可以写实景而去记叙一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 P立意篇 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
23 4、由水流不断向前,奔腾不息,联想到人生应积极进取,人生应不断追求。 5、由波涛动荡,起伏不定联想到人生有起有落,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 6、由海浪拍打岩石联想到为人不可太刚,刚者易折,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7、由湖泊、沼泽、池塘安于平静而逐渐干枯联想到人生不能只追求安稳。 8、由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联想到人生不应在平坦中徜徉,越是遭受挫折,越要放声高歌。纵然碰 上一百次崖壁,拐上一千道弯,跌上一万个跟头,目标不变,信念永恒。 9、从水的形成过程看,由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蒸腾成水汽,变幻成不同形态的云,最后又变成 雨落到地面。一滴水的形成要经过多方面的酝酿,一个人的一生也必须经历种种艰难曲折的过程才会成熟。 10、从水的作用看,能滋润万物,那么人也要像水一样,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自己微薄的力 量。 11、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明智的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以所见知所不见。 12、水晶莹清澈,好人一生平安,心灵纯洁、晶莹剔透的人,最终能有七彩的人生。 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拥有自我。 1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领导者,要取信于民,依靠民众。 15、水往低处流,人类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会自食恶果。 16、水能冲破堤岸,泛滥成灾,人类如果不加约束,只想得到彻底的自由,一定会害己害人害社会。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18、从水的性质联想,水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为人处事应随和,富于变化。但是,从反面 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见风使舵,这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大多数人所鄙视的。 19、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做人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这样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不公,化 解怨愤。 20、从水的经历看,高山的雪水,穿越悬崖峭壁,经过层沙积土,有巉岩阻挡,有暴风雷霆,但也有 芳草斜阳,夹岸桃花。我们的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中要 感谢生命,痛苦时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3.变换表述法。有的作文命题,或借助形象、或利用比喻,如浙江作文命题曾有“一枝一叶一世 界”,江苏作文命题曾有“风头·猪肚·豹尾”。这类命题越形象,考生理解却越含糊,往往成为考生之最 怕。命题本义不明说,让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考生需要合理转换表述,即“剥壳”一番,“翻 译”一下,使其意义变得赤裸,使其面孔变得亲近,审“透”而生出一些实质性的意义之后,就不难选择 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 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出人意料”指某种情形没料到,或某个结果非同寻常,“情理之 中”即事出有因,符合常情;整个的转换表述成赤裸意义,可以是“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可以是“不 平凡(或没料到的)的成就(或恶果),有其内在的原因”。 如话题“跑的体验”,见仁见智,可写的也是很多的:可有感于“发展”,可有感于“自由”,可有感 于“方向”,可有感于“极限”,可有感于“局限”,可有感于“超越”,可有感于“险阻”…… 如话题“曲径通幽”,“曲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可理解转述为常人少走的路,不同寻常的途径, 超乎寻常的手段,婉转的方式,巧妙的方法,别具一格的手法……;“通幽”可以理解转述为:达到理想 的目标,达成满意的效果,创造美妙的境界……这样分解着,“剥壳”着,“翻译”着,“赤裸”意义就出 来了——选择不平凡的途径,或用超乎寻常的手段,或采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而实现理想的目标,取得 满意的效果,达到美妙的境界……它可以写为人处事的策略,可以写理想的做法,可以写文学艺术中的技 巧……当然不排除可以写实景而去记叙一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 立意篇 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 沓而没有灵性的。词句如衣饰,立意乃精魄。过好立意关,当慎 一是“意在笔先”,立意是战略决策问题,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即使先想到的是许多感性的事例材 料,也要上升到理性的意旨上,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和选取角度。具体地说,写文章时要记得问自己:“你 的文章有中心句吗?”文章所立之意,即中心句,应明确地在草稿纸上写出来,甚至用下加横线标出全文 中心句,以避免无立意而行文;全文中要有中心句,甚至各段中有主句,这样有利于(阅卷者)阅读,有 利于(写作者)写作:没有立好意而作文,后果不堪设想! 是立意要有“回答话题”的意识。这是指立意要对准话题,如:“体贴”话题的立意一一人生处处 有体贴:细微的体贴见威力:我融化在体贴的温馨里。又如“花一定要香吗”话题的立意一一花不香也可 以美;化作春泥的花更美丽… 是立意要追求“活”“深”“新”,要多方探寻,扬长避短,择优选取。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再将两者比较一下 审题—一戴起你轻松的“镣铐”,立意——跳成我潇洒的“舞蹈”! “镣铐”下,不能步履蹒跚,“镣铐”下,须寻求舞姿的潇洒自如 善于立意,是写高质量作文的关键。下面分述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 第11讲,高视阔步立意 所谓“高视阔步”,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足阔步之态、英特超迈之姿,写出气慨不凡的文采。 有高远的立意,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 目标的能力,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钻坚仰高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 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 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 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力避平淡放眼高远。深刻高远,总是从宏阔而高远的心灵视野出发,立意总是追求更高的精神 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 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 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 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 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 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2.古今中外纵横驰骋。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分析,多方向探寻,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 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 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 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 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例文借鉴】 仰慕你——中华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 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
24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 沓而没有灵性的。词句如衣饰,立意乃精魄。过好立意关,当慎。 一是“意在笔先”,立意是战略决策问题,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即使先想到的是许多感性的事例材 料,也要上升到理性的意旨上,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和选取角度。具体地说,写文章时要记得问自己:“你 的文章有中心句吗?”文章所立之意,即中心句,应明确地在草稿纸上写出来,甚至用下加横线标出全文 中心句,以避免无立意而行文;全文中要有中心句,甚至各段中有主句,这样有利于(阅卷者)阅读,有 利于(写作者)写作;没有立好意而作文,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立意要有“回答话题”的意识。这是指立意要对准话题,如:“体贴”话题的立意——人生处处 有体贴;细微的体贴见威力;我融化在体贴的温馨里。又如“花一定要香吗”话题的立意——花不香也可 以美;化作春泥的花更美丽…… 三是立意要追求“活”“深”“新”,要多方探寻,扬长避短,择优选取。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再将两者比较一下: 审题——戴起你轻松的“镣铐”,立意——跳成我潇洒的“舞蹈”! “镣铐”下,不能步履蹒跚,“镣铐”下,须寻求舞姿的潇洒自如。 善于立意,是写高质量作文的关键。下面分述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 第 11 讲,高视阔步立意 所谓“高视阔步”,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足阔步之态、英特超迈之姿,写出气慨不凡的文采。 有高远的立意,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 目标的能力,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钻坚仰高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 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 一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 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力避平淡放眼高远。深刻高远,总是从宏阔而高远的心灵视野出发,立意总是追求更高的精神、 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 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 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 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 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 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2.古今中外纵横驰骋。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分析,多方向探寻,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 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 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 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 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例文借鉴】 仰慕你——中华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 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
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凊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 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 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端,开始 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 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 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 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 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 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 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 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 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 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 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 最后“卒章显志”——“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25 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 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 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 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 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 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 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 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 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 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 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 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 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 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 最后“卒章显志”——“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