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和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先提供一则材料,然后以材料为触发点,写一篇高考作文。那么,对 待这则材料,两种作文形式有什么区别呢?一般而言,过去的材料作文必须使用所给材料,行文的主旨必 须与所供材料吻合,如果写议论文,那材料一般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它的思维方式局 限于:概引材料,亮明观点,举例论证,总结回应。它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捆住了考生的立意手脚。而 话题作文则不同,它强调的是行文与材料有关,可扣材料主旨,也可不扣材料主旨:可运用材料,也可完 全舍弃材料,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写作,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测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08讲,话题作文审题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 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 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审材料 (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 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 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 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 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 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 用的,最好不用。如: 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 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_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请以“寻找快乐′ 为话题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 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 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 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 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 16
16 话题作文和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先提供一则材料,然后以材料为触发点,写一篇高考作文。那么,对 待这则材料,两种作文形式有什么区别呢?一般而言,过去的材料作文必须使用所给材料,行文的主旨必 须与所供材料吻合,如果写议论文,那材料一般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它的思维方式局 限于:概引材料,亮明观点,举例论证,总结回应。它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捆住了考生的立意手脚。而 话题作文则不同,它强调的是行文与材料有关,可扣材料主旨,也可不扣材料主旨;可运用材料,也可完 全舍弃材料,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写作,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测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 08 讲,话题作文审题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一 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 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1.审材料 (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 2005 年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 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 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 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 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 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 用的,最好不用。如: 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 “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请以“寻找快乐” 为话题……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 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 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 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 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
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 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 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 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一所以才叫举一反三的“一” 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 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 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一——“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 立意须追求“活”“深”“新”! 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 ①不能偏离话题 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 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 ③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 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 (3)话题范围宽泛。 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 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 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 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 的表现。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一一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 般考生所未写 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铐’,跳岀你潇洒 的‘舞蹈”。 4.审“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为“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 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必须一一符合。 第09讲,题意作文审题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一一材料作文—一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 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 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 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
17 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 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 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 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所以才叫举一反三的“一”; 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 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 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 立意须追求“活”“深”“新”! 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 ①不能偏离话题。 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 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 ③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 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 全。 (3)话题范围宽泛。 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 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 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 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 的表现。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 一般考生所未写。 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铐’,跳出你潇洒 的‘舞蹈’”。 4.审“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为“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 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必须一一符合。 第 09 讲,题意作文审题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 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 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 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2006 年全国高考试题
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 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 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它不 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 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 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 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 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2)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 范围的边界模糊。 (3)题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契合),话题作文是由一(话题)到多的发散(相关)。 (4)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 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 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 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 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 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 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 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实际上间接地规定了文章主旨)而不 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 如2008年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 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18 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 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它不 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 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 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 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 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2)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 范围的边界模糊。 (3)题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契合),话题作文是由一(话题)到多的发散(相关)。 (4)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 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 意。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 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 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 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 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 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 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实际上间接地规定了文章主旨)而不 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 写的。 如 2008 年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 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 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 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3.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 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 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丛 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内容,理 解文章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 范围。”(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离不开从个 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 体,而写个别的、具体的 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个可供借鉴 (1)关键词语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 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 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 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 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 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 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19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 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 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3.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 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 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 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内容,理 解文章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 范围。”(余闻《2006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离不开从个 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 体,而写个别的、具体的。 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个可供借鉴: (1)关键词语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 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 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 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 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 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 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 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再如 很多人干里迢迢寻找隐居的武大师,期望能从武大师那里学到绝招。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 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两桶水都没有挑满。按照人们的想象,他应该挑得满满的。有人不解,问大师, 大师回答说:“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大师的回答,其实就道出了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适中” 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而广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适中”的问题:比如,人若无目标,就会碌 碌无为:目标过高,往往会因为无法实现而丧失信心;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应该定得适中。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 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 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 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 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 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 真去天井边的悬蓝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又。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曾经偷东西,“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否则,外公怎么 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正确对待犯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 个“众口交誉”的人的。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
20 再如: 很多人千里迢迢寻找隐居的武大师,期望能从武大师那里学到绝招。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 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两桶水都没有挑满。按照人们的想象,他应该挑得满满的。有人不解,问大师, 大师回答说:“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大师的回答,其实就道出了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适中” 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而广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适中”的问题:比如,人若无目标,就会碌 碌无为;目标过高,往往会因为无法实现而丧失信心;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应该定得适中。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 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 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 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 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 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 真去天井边的悬蓝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又。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曾经偷东西,“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否则,外公怎么 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正确对待犯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 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