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少年心事 单元学习要点 、走近少年的心灵,感受少年独特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少年是需要理解的年龄,少年是渴望展现的年龄,少年是遭遇矛盾和困惑的年龄,少年 也是纯洁而真诚的年龄。学习本单元课文就要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少年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就要用温暖的双手去呵护少年人秩嫩的情感,要走进少年人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地理解少 年人。《一千张糖纸》中被欺骗后的愤怒和受伤、《在那颗子星下》和年轻老师之间的沟通和 交流、《诺言》站岗孩子的执著和勇敢……所有的情感都是那样的鲜活,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但细细品味,却分明是成长历程中最真挚、最朴实的情感流露。 、体会成长过程中的喜悦、烦恼、痛苦和幸福,记录少年历程的每一个瞬间 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我们在学习那些美文、时文时,不妨也可以做个有 心人,将作品人物的经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体会一下彼此的区别和相似,这样不但 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因素,也为自己今后的创作进行了有效的积累。本单元的文 章就是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少年生活的种种经历:有童年的游戏、有师生间的默契、有 童年的憧憬和幻想、还有和同桌同窗之间的一个个故事.…少年人的生活原来就是如此的动 人,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每个瞬间都能闪烁出令人感动的光彩,每一个刹 那都能让我们品尝到成长的滋味。 三、挖掘少年人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少年人积极向上、健康莲勃的人生态度 本单元的课文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主题,引导少年人树立起健康、进取、自信而快乐的人 生态度。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用心品读每一段精彩的文字,感悟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深邃 道理,体验文中同龄人的喜怒哀乐,最终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例如,《在那颗子星下》展 露出了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情谊、《诺言》则赞美了孩子的勇敢和诚信、《为少年轻唱(两篇 则真实地再现了少年人的情感脉络.…点滴滴,无不让我们读出了少年人身上令人感动的 闪光点,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年成长的可贵
第二单元 少年心事 单元学习要点 一、走近少年的心灵,感受少年独特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少年是需要理解的年龄,少年是渴望展现的年龄,少年是遭遇矛盾和困惑的年龄,少年 也是纯洁而真诚的年龄。学习本单元课文,就要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少年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就要用温暖的双手去呵护少年人秩嫩的情感,要走进少年人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地理解少 年人。《一千张糖纸》中被欺骗后的愤怒和受伤、《在那颗子星下》和年轻老师之间的沟通和 交流、《诺言》站岗孩子的执著和勇敢……所有的情感都是那样的鲜活,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但细细品味,却分明是成长历程中最真挚、最朴实的情感流露。 二、体会成长过程中的喜悦、烦恼、痛苦和幸福,记录少年历程的每一个瞬间 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我们在学习那些美文、时文时,不妨也可以做个有 心人,将作品人物的经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体会一下彼此的区别和相似,这样不但 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因素,也为自己今后的创作进行了有效的积累。本单元的文 章就是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少年生活的种种经历:有童年的游戏、有师生间的默契、有 童年的憧憬和幻想、还有和同桌同窗之间的一个个故事……少年人的生活原来就是如此的动 人,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每一个瞬间都能闪烁出令人感动的光彩,每一个刹 那都能让我们品尝到成长的滋味。 三、挖掘少年人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少年人积极向上、健康蓬勃的人生态度 本单元的课文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主题,引导少年人树立起健康、进取、自信而快乐的人 生态度。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用心品读每一段精彩的文字,感悟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深邃 道理,体验文中同龄人的喜怒哀乐,最终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例如,《在那颗子星下》展 露出了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情谊、《诺言》则赞美了孩子的勇敢和诚信、《为少年轻唱(两篇)》 则真实地再现了少年人的情感脉络……点点滴滴,无不让我们读出了少年人身上令人感动的 闪光点,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年成长的可贵
三羚羊木雕 、本文可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大部分的大意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6自然段),写发现“我”把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后,爸妈一致 要求“我”把它要回来、 第二部分(第17-23自然段),回忆“我”和万芳结下的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第三部分(第24-25自然段),写奶奶为“我”说情,但妈妈还是逼“我”去万芳家 要回羚羊木雕。 第四部分(第26-37自然段),写“我”要回了羚羊木雕,万芳理解了“我”,但“我” 却感到内疚 二、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本文的思想感情应怎样理解? 让我们从文本中来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抓住几个关键的地方,例如作者借奶奶之口说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我”是被逼的,怪只怪父母 父母的话,特别是妈妈的话,句句生硬。课文又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 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了娇艳的鲜花。作者的倾向很明显: 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 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父母在教育上的失误 作者的褒贬倾向很明显,但是孩子不能认为大人总是不理解自己,由此形成代沟。应 该承认孩子总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 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 多矛盾。 、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么布局的?写了 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物是怎样巧妙安排的? 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 逼“我”要回羚羊,是今天的事。作者一开头就从妈妈追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写起 下子就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 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情节就紧凑了。可见,顺叙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时可以用插叙 使场面集中起来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先写妈妈,再写爸爸,最后写奶奶。爸爸支持妈妈,声音平静 而有力,是推波助澜。奶奶反对,却当不了家。让人物先后出场,文章就波澜起伏。 四、以本文为例,说说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不难看出,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 易送人。当然女儿拿来送人,也是意料不到的,但是羚羊木雕给女儿时,讲讲这件工艺品如 何名贵,让女儿增长点知识,防止损坏,也属常理。再则,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 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推而广之,包括大人在内,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由此还可以明白,凡事考虑不周, 就有隐患,要消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散文诗两篇 课文阅读 课前指导 1、作者简介 泰戈尔,R,(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
一三 羚羊木雕 一、本文可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大部分的大意。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16 自然段),写发现“我”把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后,爸妈一致 要求“我”把它要回来、 第二部分(第 17-23 自然段),回忆“我”和万芳结下的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第三部分(第 24-25 自然段),写奶奶为“我”说情,但妈妈还是逼“我”去万芳家 要回羚羊木雕。 第四部分(第 26-37 自然段),写“我”要回了羚羊木雕,万芳理解了“我”,但“我” 却感到内疚。 二、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本文的思想感情应怎样理解? 让我们从文本中来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抓住几个关键的地方,例如作者借奶奶之口说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我”是被逼的,怪只怪父母。 父母的话,特别是妈妈的话,句句生硬。课文又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 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了娇艳的鲜花。作者的倾向很明显: 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 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父母在教育上的失误。 作者的褒贬倾向很明显,但是孩子不能认为大人总是不理解自己,由此形成代沟。应 该承认孩子总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 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 多矛盾。 三、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么布局的?写了 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物是怎样巧妙安排的? 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 逼“我”要回羚羊,是今天的事。作者一开头就从妈妈追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写起,一 下子就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 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情节就紧凑了。可见,顺叙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时可以用插叙 使场面集中起来。 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先写妈妈,再写爸爸,最后写奶奶。爸爸支持妈妈,声音平静 而有力,是推波助澜。奶奶反对,却当不了家。让人物先后出场,文章就波澜起伏。 四、以本文为例,说说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不难看出,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 易送人。当然女儿拿来送人,也是意料不到的,但是羚羊木雕给女儿时,讲讲这件工艺品如 何名贵,让女儿增长点知识,防止损坏,也属常理。再则,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 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推而广之,包括大人在内,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由此还可以明白,凡事考虑不周, 就有隐患,要消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散文诗两篇 课文阅读 一、课前指导 1、作者简介 泰戈尔,R,(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 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 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 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囯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 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 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 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 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 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 (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 (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 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 《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 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 (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 作品集) 2、时代背景 《新月集》( The Crescent moon,1903)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 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 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它的特殊的隽永的艺术魅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 洁的儿童世界,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泰戈尔无疑是“孩子的天使”,当我
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 岁即能创作长诗 和颂歌体诗集。1878 年赴英国留学,1880 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 至 1911 年担 任梵社秘书,20 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 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 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 50 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 12 部中长篇小说,100 多篇短篇小说,20 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 1500 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 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 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 (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 (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 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 《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 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 (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 1915 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 10 卷本的中文《泰戈尔 作品集》。 2、时代背景 《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1903)主要译自 1903 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 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 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它的特殊的隽永的艺术魅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 洁的儿童世界,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泰戈尔无疑是“孩子的天使”,当我
们为泰戈尔营造的风花雪月感叹时,诗人却以此为线,怀着初探世界的神秘和期待,以纯粹 的儿童眼光,为我们串起了一个更为浪漫、理想的诗之世界。《新月集》是一部“叙述儿童 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 新月之国里去"。诗集具有“不可测的魔力”。 2、学习内容 学习《对岸》一文,通过诗人对于“对岸”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蕴涵其中的童 真童趣,进而探求文章主旨,体会孩童对于母亲的情感;学习《同情》一文,体会孩子所渴 望、追求的爱,以及蕴涵其中的孩子率真的童心;了解泰戈尔散文诗的一些特点。 学习方法 针对《对岸》中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充满想象力的图景,挖掘能体现儿童心理特点的词 语,如:“渴想”,“据说”,“顶”,“邀”,“诧异”等,体会儿童渴望生活在自由而充满爱的 环境中,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无限向往;而《同情》一文,则通过儿童想象中母亲的语言,来 体会儿童所向往的真爱,以及他对于动物生命最自然的同情。 学习思考 [问题一] 《对岸》中,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铺陈描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思路] 可以反复朗读课文,从体会朗诵的语气语调、诗歌的内容下手,不难想象,在作者的笔 下,“"我”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和幻想,热切向往着大自然,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问题二] 诗人描绘“我”想象中对岸的美丽景色,你能说说是哪三幅画面吗 [思路] 第一幅是一个极有田园风味、令人向往的新夭地。农夫们早晨肩抗着犁头,乘船渡到那 里去耕耘田地,牧人们带着鸣叫着的牛从河边游泳到那边的牧场上放牧
们为泰戈尔营造的风花雪月感叹时,诗人却以此为线,怀着初探世界的神秘和期待,以纯粹 的儿童眼光,为我们串起了一个更为浪漫、理想的诗之世界。《新月集》是一部“叙述儿童 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 新月之国里去”。诗集具有“不可测的魔力”。 2、学习内容 学习《对岸》一文,通过诗人对于“对岸”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蕴涵其中的童 真童趣,进而探求文章主旨,体会孩童对于母亲的情感;学习《同情》一文,体会孩子所渴 望、追求的爱,以及蕴涵其中的孩子率真的童心;了解泰戈尔散文诗的一些特点。 3、学习方法 针对《对岸》中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充满想象力的图景,挖掘能体现儿童心理特点的词 语,如:“渴想”,“据说”,“顶”,“邀”,“诧异”等,体会儿童渴望生活在自由而充满爱的 环境中,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无限向往;而《同情》一文,则通过儿童想象中母亲的语言,来 体会儿童所向往的真爱,以及他对于动物生命最自然的同情。 二、学习思考 [问题一] 《对岸》中,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铺陈描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思路] 可以反复朗读课文,从体会朗诵的语气语调、诗歌的内容下手,不难想象,在作者的笔 下,“我”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和幻想,热切向往着大自然,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问题二] 诗人描绘“我”想象中对岸的美丽景色,你能说说是哪三幅画面吗? [思路] 第一幅是一个极有田园风味、令人向往的新天地。农夫们早晨肩抗着犁头,乘船渡到那 里去耕耘田地,牧人们带着鸣叫着的牛从河边游泳到那边的牧场上放牧
第二幅是一个充满自由、令人愉快的地方。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无所拘束处处充满了 活力和生机。 第三幅是一个多么令人眷恋的、充满了爱的地方。可以尽情玩耍,肚孑饿了,就去找妈 妈,妈妈给他无尽的爱抚、满足,天色昏暗,他可以回到温暖的家。 [问题三] 作者描写这些优美而的景致是为了寄托怎样的情感? [思路] 从《对岸》的语句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泰戈尔对自然的挚爱和平民化的思想。如:“我 渴望到河的对岸去”,“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等等。至于母爱的主题,也是 显而易见的。 [问题四] 《同情》中,诗人以孩童的口吻想象自己是一只小狗或鹦鹉,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思路] 对小狗和鹦鹉的同情。显然,在孩童的眼中,母亲对小狗和鹦鹉是毫无平等和尊重的,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始终是居高凌下的态度。作者以假设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同 情和对母亲这一做法的不满。 [问题五] 通过对小狗和鹦鹉的同情,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追求和向往? [思路] 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小动物,都是生命。作者渴望对待每一个生命都能视同仁,包 含着宽容、和睦、尊严、平等和关爱的情感才是最真挚的爱。 [问题六] 泰戈尔散文诗的创作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 泰戈尔曾说自然界就是他的亲爱的同伴;她手里藏了许多东西,要他去猜。他与父亲 的工人,交往得很密切。他在 Salaidah地方管理他父亲的农产时,除了 Padma河,他的
第二幅是一个充满自由、令人愉快的地方。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无所拘束,处处充满了 活力和生机。 第三幅是一个多么令人眷恋的、充满了爱的地方。可以尽情玩耍,肚子饿了,就去找妈 妈,妈妈给他无尽的爱抚、满足,天色昏暗,他可以回到温暖的家。 [问题三] 作者描写这些优美而的景致是为了寄托怎样的情感? [思路] 从《对岸》的语句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泰戈尔对自然的挚爱和平民化的思想。如:“我 渴望到河的对岸去”,“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等等。至于母爱的主题,也是 显而易见的。 [问题四] 《同情》中,诗人以孩童的口吻想象自己是一只小狗或鹦鹉,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思路] 对小狗和鹦鹉的同情。显然,在孩童的眼中,母亲对小狗和鹦鹉是毫无平等和尊重的,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始终是居高凌下的态度。作者以假设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同 情和对母亲这一做法的不满。 [问题五] 通过对小狗和鹦鹉的同情,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追求和向往? [思路] 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小动物,都是生命。作者渴望对待每一个生命都能一视同仁,包 含着宽容、和睦、尊严、平等和关爱的情感才是最真挚的爱。 [问题六] 泰戈尔散文诗的创作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 泰戈尔曾说:自然界就是他的亲爱的同伴;她手里藏了许多东西,要他去猜。他与父亲 的工人,交往得很密切。他在 Salaidah 地方管理他父亲的农产时,除了 Padma 河,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