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31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习目标 1.掌握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的方法。 2.理解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3.了解文章语言的通俗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关于课文 学习本文重点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掌握运用事实论据时,对论据进行概括叙 例的特点。 全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论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开门 见山。“其理由如下”引出全文,分别从为什么要改造和怎样改造两方面进行论述。 、二、三部分是引论,反复论述为什么要改造学习;第四部分是结论,论述怎样改 造学习的问题。 第一部分肯定成绩,从革命实践中证明学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全文立论打下 基础——现在提出改造学习的问题是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首句提出本部分的 个分论点。接着文章从党的发展史实证明观点。先就党的“幼年时期”和“现在”做对 比,说明“日益结合”的情况。“肤浅”与“深刻”相对,是就认识深度来说,“贫乏”与 “丰富”相对,是就认识广度来说。这两对反义词用来修饰和限制党在不同时期对马列主 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状况,反映“日益结合”的成绩。下文以“一百多年”、“十月革命以 后”、“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证明“日益结合”的进程。最后肯定了二十年所取得的成 绩,不是对过去学习情况的全盘否定 第二部分分析现状,指出学风方面存在的缺点和危害,证明我们的学习必须改造。这 部分分四层。第一层(1自然段),提出分论点一一说明存在的缺点和不纠正缺点的危害 第二层(2-5自然段),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方 面对存在的缺点作具体说明。第三层(6-9自然段)仍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坏作风带来的影 响。第四层(10自然段)总结前文,指出上述的“极坏的典型”的危害,唤起人们的 重视。 这部分指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从反面证明“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这 部分是论述,除开头、结尾外,采用层进(由现象→危害)的结构形式,而每一层次,又分 别从三方面举例论证,因此,这部分结构成总一分一总的纵横交错的格局
93 第七单元 31.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习目标 1.掌握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的方法。 2.理解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3.了解文章语言的通俗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关于课文 学习本文重点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掌握运用事实论据时,对论据进行概括叙 例的特点。 全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论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开门 见山。“其理由如下”引出全文,分别从为什么要改造和怎样改造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二、三部分是引论,反复论述为什么要改造学习;第四部分是结论,论述怎样改 造学习的问题。 第一部分肯定成绩,从革命实践中证明学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全文立论打下 基础——现在提出改造学习的问题是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首句提出本部分的 一个分论点。接着文章从党的发展史实证明观点。先就党的“幼年时期”和“现在”做对 比,说明“日益结合”的情况。“肤浅”与“深刻”相对,是就认识深度来说,“贫乏”与 “丰富”相对,是就认识广度来说。这两对反义词用来修饰和限制党在不同时期对马列主 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状况,反映“日益结合”的成绩。下文以“一百多年”、“十月革命以 后”、“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证明“日益结合”的进程。最后肯定了二十年所取得的成 绩,不是对过去学习情况的全盘否定。 第二部分分析现状,指出学风方面存在的缺点和危害,证明我们的学习必须改造。这 部分分四层。第一层(1 自然段),提出分论点——说明存在的缺点和不纠正缺点的危害。 第二层(2—5 自然段),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方 面对存在的缺点作具体说明。第三层(6—9 自然段)仍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坏作风带来的影 响。第四层(10 自然段)总结前文,指出上述的“极坏的典型”的危害,唤起人们的 重视。 这部分指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从反面证明“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这 部分是论述,除开头、结尾外,采用层进(由现象→危害)的结构形式,而每一层次,又分 别从三方面举例论证,因此,这部分结构成总—分—总的纵横交错的格局
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将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两种对立的学习态度 进行对比,进一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 第2—4自然段论述了主观主义态度。用三个“在这种态度下”的排比句式概括第二部 分论述的三方面情况,用两个“不是……而是”的并列复句,作正反对比,揭露其动机。 接着引出革命导师的教导为尺度,检验“我们许多人”的学习情况。先总说“许多人却是 相反,不去这样做”,然后分说“做理论工作的”和“做实际工作”的许多人的兴趣。分别 论述了他们的表现、危害、实质和打倒的必要性。最后用一副对联为这种人画像,把主观 主义者那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表现作者对主观 主义学风深恶痛绝的感情 第5—6自然段,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文章紧扣上文 对应展开论述。首先连 用四个“这种态度就是……”的排比句式,分析了马列主义态度对待学习的目的、方法、 作用以及党性原则。分析时,不仅科学地说明马克思主义态度的内涵,而且指出“这是 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从正面进一步强调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字里行间, 充满了对马列主义态度的赞美之情。除了思想内容上一一对应以外,在语句上也进行了 比。如“无的放矢”和“有的放矢”,“单凭主观热情”和“不凭主观现象,不凭一时 的热情”等,前后进行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本论部分由上述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肯定成绩,从正面论述了改造学习应当遵循的 准则。第二部分指出缺点,从反面论述了改造学习的理由。第三部分将两种作风进行对比, 进一步论述了改造学习的理由。由此可见,这三部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论证了中心 论点。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开头用“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进行过渡,接着从 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和马列主义的应用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三条改造学习 的建议。 最后,文章用“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一语总结了过去的缺点,鼓励大家从错误中吸 取教训,并满怀信心地指出,只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列主义原则,改造我们的学习, 就一定会有好结果。 综上所述,文章紧紧围绕改造我们学习这一论题,采用了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形 式,自始至终抓住研究历史、研宄现状和马列主义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述,在论述 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还使用了不少成语、谚语和口语,因此全文结 构严谨,对比鲜明,语言生动形象 补充资料 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间,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一九四一年五月,党中央委托毛 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为当时即将开展的延安整风 运动作了思想动员,指出了整风运动“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学习原则。一九四二年二月, 党中央又委托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这三篇文章
94 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将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两种对立的学习态度 进行对比,进一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 第 2—4 自然段论述了主观主义态度。用三个“在这种态度下”的排比句式概括第二部 分论述的三方面情况,用两个“不是……而是”的并列复句,作正反对比,揭露其动机。 接着引出革命导师的教导为尺度,检验“我们许多人”的学习情况。先总说“许多人却是 相反,不去这样做”,然后分说“做理论工作的”和“做实际工作”的许多人的兴趣。分别 论述了他们的表现、危害、实质和打倒的必要性。最后用一副对联为这种人画像,把主观 主义者那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表现作者对主观 主义学风深恶痛绝的感情。 第 5—6 自然段,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文章紧扣上文,一一对应展开论述。首先连 用四个“这种态度就是……”的排比句式,分析了马列主义态度对待学习的目的、方法、 作用以及党性原则。分析时,不仅科学地说明马克思主义态度的内涵,而且指出“这是一 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从正面进一步强调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字里行间, 充满了对马列主义态度的赞美之情。除了思想内容上一一对应以外,在语句上也进行了一 一对比。如“无的放矢”和“有的放矢”,“单凭主观热情”和“不凭主观现象,不凭一时 的热情”等,前后进行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本论部分由上述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肯定成绩,从正面论述了改造学习应当遵循的 准则。第二部分指出缺点,从反面论述了改造学习的理由。第三部分将两种作风进行对比, 进一步论述了改造学习的理由。由此可见,这三部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论证了中心 论点。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开头用“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进行过渡,接着从 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和马列主义的应用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三条改造学习 的建议。 最后,文章用“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一语总结了过去的缺点,鼓励大家从错误中吸 取教训,并满怀信心地指出,只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列主义原则,改造我们的学习, 就一定会有好结果。 综上所述,文章紧紧围绕改造我们学习这一论题,采用了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形 式,自始至终抓住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马列主义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述,在论述 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还使用了不少成语、谚语和口语,因此全文结 构严谨,对比鲜明,语言生动形象。 补充资料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间,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一九四一年五月,党中央委托毛 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为当时即将开展的延安整风 运动作了思想动员,指出了整风运动“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学习原则。一九四二年二月, 党中央又委托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这三篇文章
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学风不纯、党风不纯、文风不纯的情况,抨击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 和党八股,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广大 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学建议 全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肯定成绩,第二部分指出缺点,第三部 分挖掘根源,第四部分提出解决的办法),可由教师作简要的讲解。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第 三部分,并画出结构图。最后小结全文的结构层次。 32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坚持老老实实的好作风的现实意义 2.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进一步掌握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 4.理解文中应用的成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指导和释疑上。 课文选自《伟大的转变和重新学习》第三部分的结论段。虽为节选,但独立性较强 结构完整。根据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一般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四个现代化,需要……的好作风 接着从正面对论点进行解释和说明,又用“必须坚决铲除”、“再也不能继续下去”对 恶劣风气和虚伪现象作彻底否定,从而确定了论述的角度和重点。 第二部分(2—8段),本论。根据对论点所确当的角度,先从反面引出一个“滥竽充数 的寓言故事,以南郭先生吹竽作比喻,从反面论证实现四化需要实干家和好作风。通过这 个比喻,作者抓住了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人与南郭先生在表现、要害、实质、危害、结局等 方面的相似点,反复交叉作比,十分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 第8段是这个部分的结论。作者引用毛泽东的话,要“不偷、不装、不吹”,并作了解 释,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9段),结论。这一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深化。作者引列宁的话鼓舞共产党 人重新学习,由外行转变为内行,成为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接着引用毛泽东的话,发出号 召,增强了人们由外行转变为内行,成为实干家,树立好作风的坚定信心。 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修辞格。从构成上说,比喻论证应 包括两大部分:用来作比的事物和论述的问题。这两者应是不同类事物,它们之间应有相 似点。课文中用南郭先生吹竽就是用来作比的事物,革命队伍中某些人不懂装懂的作风就 是论述的问题。前者是一个寓言,后者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它们之间在表现、危害
95 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学风不纯、党风不纯、文风不纯的情况,抨击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 和党八股,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广大 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学建议 全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肯定成绩,第二部分指出缺点,第三部 分挖掘根源,第四部分提出解决的办法),可由教师作简要的讲解。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第 三部分,并画出结构图。最后小结全文的结构层次。 32.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坚持老老实实的好作风的现实意义。 2.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进一步掌握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 4.理解文中应用的成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指导和释疑上。 课文选自《伟大的转变和重新学习》第三部分的结论段。虽为节选,但独立性较强, 结构完整。根据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一般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引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四个现代化,需要……的好作风。” 接着从正面对论点进行解释和说明,又用“必须坚决铲除”、“再也不能继续下去”对 恶劣风气和虚伪现象作彻底否定,从而确定了论述的角度和重点。 第二部分(2—8 段),本论。根据对论点所确当的角度,先从反面引出一个“滥竽充数” 的寓言故事,以南郭先生吹竽作比喻,从反面论证实现四化需要实干家和好作风。通过这 个比喻,作者抓住了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人与南郭先生在表现、要害、实质、危害、结局等 方面的相似点,反复交叉作比,十分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 第 8 段是这个部分的结论。作者引用毛泽东的话,要“不偷、不装、不吹”,并作了解 释,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9 段),结论。这一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深化。作者引列宁的话鼓舞共产党 人重新学习,由外行转变为内行,成为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接着引用毛泽东的话,发出号 召,增强了人们由外行转变为内行,成为实干家,树立好作风的坚定信心。 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修辞格。从构成上说,比喻论证应 包括两大部分:用来作比的事物和论述的问题。这两者应是不同类事物,它们之间应有相 似点。课文中用南郭先生吹竽就是用来作比的事物,革命队伍中某些人不懂装懂的作风就 是论述的问题。前者是一个寓言,后者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它们之间在表现、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