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例证前后,作者总有一些分析,或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或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点 明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这一节,就在两个例子后 用最后一段以下定义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并指出二者的区别。在 引用贝利千球记录这一例证后,作者总结指出:“可是,必然性支配着偶然性,偶然性又表 现着必然性。”这种议论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利于面向大众普及的通俗哲学,深入 浅出地说明道理。 补充资料 【关于作品】 本文节选自韩树英主编的《通俗哲学》第十五讲。原文除引言外共四部分,依次论说: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否认必然性或否认偶然性都是形而 上学的观点;通过偶然性认识和实现必然性。课文节选的是“引言”和一、二两个 部分。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对课文阐述的哲学理论的多面展开,引导学生注意课 文论据的选择与组织特点,深入掌握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设置以下问题作为 启发: (1)课文是怎样用人要死亡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来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 的区别的? (2)黑海风暴导致天气预报的产生、球王贝利获千球记录、一组科学家事例分别从哪 方面论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依存关系? (3)在证明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一道理时课文选用了哪些事例?这 些事例的位置能互相转换吗? (4)试再从课文以外找一则例子来说明必然性与偶然性某一方面的关系。 (5)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在引证、例证前后的议论、说明,怎样用点睛之笔 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30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论据运用上的特色:掌握其深入剖析、正反论述的方法 2.准确地翻译全文,积累词语用法,体会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 从作者提出的“十思”中吸取有益成分,提高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 关于课文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政论文章。文章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任何统治者都
88 在例证前后,作者总有一些分析,或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或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点 明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这一节,就在两个例子后, 用最后一段以下定义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并指出二者的区别。在 引用贝利千球记录这一例证后,作者总结指出:“可是,必然性支配着偶然性,偶然性又表 现着必然性。”这种议论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利于面向大众普及的通俗哲学,深入 浅出地说明道理。 补充资料 【关于作品】 本文节选自韩树英主编的《通俗哲学》第十五讲。原文除引言外共四部分,依次论说: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否认必然性或否认偶然性都是形而 上学的观点;通过偶然性认识和实现必然性。课文节选的是“引言”和一、二两个 部分。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对课文阐述的哲学理论的多面展开,引导学生注意课 文论据的选择与组织特点,深入掌握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设置以下问题作为 启发: (1)课文是怎样用人要死亡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来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 的区别的? (2)黑海风暴导致天气预报的产生、球王贝利获千球记录、一组科学家事例分别从哪一 方面论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依存关系? (3)在证明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一道理时课文选用了哪些事例?这 些事例的位置能互相转换吗? (4)试再从课文以外找一则例子来说明必然性与偶然性某一方面的关系。 (5)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在引证、例证前后的议论、说明,怎样用点睛之笔,点出论点与 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30.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论据运用上的特色;掌握其深入剖析、正反论述的方法。 2.准确地翻译全文,积累词语用法,体会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 3.从作者提出的“十思”中吸取有益成分,提高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 关于课文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政论文章。文章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任何统治者都
应明白的一般道理出发,针对唐太宗的骄怠奢纵,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看法, 提醒唐太宗吸取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并指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全文共三段,三段之间环环相扣而为一整体。 第1段,以“固本思源”为喻,阐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一句话,用三个排比,以固本、浚源的比喻推理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第二句话仍以流、木为喻,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正如源不深流不能远,根不固 木不能长一样,德不厚则国不能安。第三句话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 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要想国家 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第2段引古论今,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 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一句话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而不能守成的普遍现象,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岂 取之易守之难乎?”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用“殷忧”(取天下)与“得志”(守天下) 的不同时期,不同心态,不同结果做对比,指出历代人君在“得志”时“纵情”“傲物 不能“居安思危”,结果失去民心,导致老百姓“不怀仁”,“不心服”,即使“董严刑”“振 威怒”也无济于事。最后一句借鉴古人论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将君主和臣民的关系比做水和舟的关系,指出“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给唐太宗以警戒 第3段从正面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针对唐太宗在“居安”条件下碰到的实际问题,向 唐太宗提出十条劝戒。“见可欲”、“将有作”等两条是戒奢侈,劝戒唐太宗要能够见到自己 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老百姓安宁:“念高 危”、“惧满溢”等两条是戒骄躁,劝戒唐太宗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 流:“乐盘游”“忧懈怠”等两条是戒纵欲,劝戒唐太宗不要放纵,不要怠惰,要勤勉政 事:“虑壅蔽”、“惧谗邪”等两条是劝戒唐太宗重言路,兼听则明,端正品德,远小人: 恩所加”、“罚所及”等两条是劝戒唐太宗赏罚要公正,不因喜怒而有偏颇。文章最后从 正面指出,“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就能实现“垂拱而治”。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 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被作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 的“贞观之治 全文围绕“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中心,每一段都从不同角度组织正反论述,如 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积其德义的道理,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 段剖析历代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原因,把“殷忧”“竭诚”与“得志”“傲 物”对举;第3段提出“十思”的劝戒,始终贯穿着人的本能欲望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样正反对举剖析,使说明更加透彻。 课文的论据很有特点。第1段用比喻论证,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为喻体,推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而“不念居安思危
89 应明白的一般道理出发,针对唐太宗的骄怠奢纵,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看法, 提醒唐太宗吸取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并指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全文共三段,三段之间环环相扣而为一整体。 第 1 段,以“固本思源”为喻,阐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一句话,用三个排比,以固本、浚源的比喻推理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第二句话仍以流、木为喻,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正如源不深流不能远,根不固 木不能长一样,德不厚则国不能安。第三句话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 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要想国家 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第 2 段引古论今,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 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一句话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而不能守成的普遍现象,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岂 取之易守之难乎?”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用“殷忧”(取天下)与“得志”(守天下) 的不同时期,不同心态,不同结果做对比,指出历代人君在“得志”时“纵情”“傲物”, 不能“居安思危”,结果失去民心,导致老百姓“不怀仁”,“不心服”,即使“董严刑”“振 威怒”也无济于事。最后一句借鉴古人论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将君主和臣民的关系比做水和舟的关系,指出“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给唐太宗以警戒。 第 3 段从正面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针对唐太宗在“居安”条件下碰到的实际问题,向 唐太宗提出十条劝戒。“见可欲”、“将有作”等两条是戒奢侈,劝戒唐太宗要能够见到自己 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老百姓安宁;“念高 危”、“惧满溢”等两条是戒骄躁,劝戒唐太宗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 流;“乐盘游”、“忧懈怠”等两条是戒纵欲,劝戒唐太宗不要放纵,不要怠惰,要勤勉政 事;“虑壅蔽”、“惧谗邪”等两条是劝戒唐太宗重言路,兼听则明,端正品德,远小人; “恩所加”、“罚所及”等两条是劝戒唐太宗赏罚要公正,不因喜怒而有偏颇。文章最后从 正面指出,“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就能实现“垂拱而治”。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 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被作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 的“贞观之治”。 全文围绕“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中心,每一段都从不同角度组织正反论述,如 第 1 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积其德义的道理,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 2 段剖析历代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原因,把“殷忧”“竭诚”与“得志”“傲 物”对举;第 3 段提出“十思”的劝戒,始终贯穿着人的本能欲望与理性自制的对举。这 样正反对举剖析,使说明更加透彻。 课文的论据很有特点。第 1 段用比喻论证,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为喻体,推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而“不念居安思危
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可能安定的。因为论据是普遍公认 的基本道理,所以说服力很强。第2段则概括历代君主善始不能善终的普遍现象,深入剖 析原因作为论据,因论据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所以是切中要害的。特别是文中借 鉴古人的有关论述而用其语意,论说载舟覆舟的道理,劝戒唐太宗“知止”、“自牧”“宏 德”,更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警戒作用。 文中提出的“十思”,在当时是作为治国方略提出的,但是,其中所讲的一些道理,到 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如戒奢侈,戒骄躁,戒放纵,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勤 勉于事等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精华,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唐代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本文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 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好读书,有大志。隋朝末年为避战乱曾一度出 家当道士,仍潜心读书,留意世事政治。后参加李密义军,又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一生先 后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有时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史以“诤臣”称之。后迁秘书监, 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 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 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文学上他崇尚质朴纯正, 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 名篇,对后世的论文、奏议文影响很大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录有《魏征集》,已佚。《全唐文》存有 其文3卷,共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约30多首 【时代背景】 魏征作为一代名臣,他从隋朝的迅速灭亡中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民本”思想是他 政治思想的核心。而唐初,唐太宗也常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节私 欲,明赏罚,听取下级劝谏。到了贞观中期,经济逐渐恢复,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加以对 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伤财,在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中,再也不能爽快地采纳谏言。魏征在贞观十 年三至七月,“频频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 劳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90 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可能安定的。因为论据是普遍公认 的基本道理,所以说服力很强。第 2 段则概括历代君主善始不能善终的普遍现象,深入剖 析原因作为论据,因论据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所以是切中要害的。特别是文中借 鉴古人的有关论述而用其语意,论说载舟覆舟的道理,劝戒唐太宗“知止”、“自牧”、“宏 德”,更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警戒作用。 文中提出的“十思”,在当时是作为治国方略提出的,但是,其中所讲的一些道理,到 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如戒奢侈,戒骄躁,戒放纵,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勤 勉于事等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精华,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唐代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本文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 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好读书,有大志。隋朝末年为避战乱曾一度出 家当道士,仍潜心读书,留意世事政治。后参加李密义军,又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一生先 后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有时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史以“诤臣”称之。后迁秘书监, 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 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 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文学上他崇尚质朴纯正, 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 名篇,对后世的论文、奏议文影响很大。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录有《魏征集》,已佚。《全唐文》存有 其文 3 卷,共 30 多篇。《全唐诗》存其诗 1 卷,约 30 多首。 【时代背景】 魏征作为一代名臣,他从隋朝的迅速灭亡中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民本”思想是他 政治思想的核心。而唐初,唐太宗也常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节私 欲,明赏罚,听取下级劝谏。到了贞观中期,经济逐渐恢复,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加以对 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劳民伤财,在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中,再也不能爽快地采纳谏言。魏征在贞观十一 年三至七月,“频频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 劳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补充注释】 (1)疏 本为疏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后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章。 (2)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与散体文相区别的一种文体。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 本义是对偶文的意思,形式上多以四、六字为主或通篇使用四、六句,所以又称“四六文”。 要求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辞藻华丽,注重用 典,往往重形式技巧,以致束缚了内容。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上疏目的及论述“居 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论据组织的特点及正 反对举论述的作用。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课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词语方面,注意积累文 言实词和虚词,以及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对课文中的成语典故,教师可结合提示,给学 生讲一讲出处,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 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 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 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冋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 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 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 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 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 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 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 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 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 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 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 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 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沉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
91 【补充注释】 (1)疏 本为疏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后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章。 (2)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与散体文相区别的一种文体。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 本义是对偶文的意思,形式上多以四、六字为主或通篇使用四、六句,所以又称“四六文”。 要求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辞藻华丽,注重用 典,往往重形式技巧,以致束缚了内容。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上疏目的及论述“居 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论据组织的特点及正 反对举论述的作用。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课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词语方面,注意积累文 言实词和虚词,以及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对课文中的成语典故,教师可结合提示,给学 生讲一讲出处,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 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 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 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 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 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 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 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 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 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 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 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 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 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 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 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沉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
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 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 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 百官的职责呢?
92 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 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 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 百官的职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