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 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 【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 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 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 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 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乙】译文 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 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 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 (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 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 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 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 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 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 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 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 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浙江省衢州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 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 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 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撩③上,出血数升, 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尝至 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 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 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 【9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 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 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 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 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乙】译文: 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 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 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 (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 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 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 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 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 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 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 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 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浙江省衢州市 2019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 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 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 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 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 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 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撩(16o):房屋 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会山水暴至闻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 15.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16.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 14.D15.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 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 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 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 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 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16.示例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 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 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言 之成理即可) 示例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 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一—《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 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 就是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死/最终;B遇到/聚集:C认为/把……当作……;D均为“曾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 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4.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 会.山水暴至闻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 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 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 15. 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16. 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 14. D 15. 示例 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 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 段佳话。 示例 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 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 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 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16. 示例 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 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 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言 之成理即可) 示例 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 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一—《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 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 就是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4 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 死/最终;B 遇到/聚集;C 认为/把……当作……;D 均为“曾
经”的意思。故选D 【15题详解】 考査学生写批注的能力。首先明确批注是表达自己意见、见解和感悟的词语,在解 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本文写了杜行的一生,虽然经 历了艰难,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据此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可。 【16题详解】 考查对传记问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是,先表明的自己的态度,“同意”或者“不 同意”,然后从传记的基本要求作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表述,本文所写的人物一杜行是 历史上出现的人物,所以由真实可考查;但是根据具体时间去考究,这个时间又是不真 实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不是传记: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结合传记的要求和文章的内 容,言之有理即可。(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 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 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 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 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 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参考译文】: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小 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 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 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 嫁到河阳钱氏。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 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后来)去投奔 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于是到河阳, 回到他的母亲身边。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 抄书来养活自己。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 经济上才宽裕一些。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 待大哥哥很有礼节。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 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浙江省湖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
经”的意思。故选 D。 【15 题详解】 考查学生写批注的能力。首先明确批注是表达自己意见、见解和感悟的词语,在解 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本文写了杜行的一生,虽然经 历了艰难,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据此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可。 【16 题详解】 考查对传记问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是,先表明的自己的态度,“同意”或者“不 同意”,然后从传记的基本要求作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表述,本文所写的人物-杜行是 历史上出现的人物,所以由真实可考查;但是根据具体时间去考究,这个时间又是不真 实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不是传记;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结合传记的要求和文章的内 容,言之有理即可。(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 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 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 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 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 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参考译文】: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小 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 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 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 嫁到河阳钱氏。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 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后来)去投奔 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于是到河阳, 回到他的母亲身边。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 抄书来养活自己。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 经济上才宽裕一些。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 待大哥哥很有礼节。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 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浙江省湖州市 2019 年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 :“令煮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缳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 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 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 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 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u通“促”。③茵:垫子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 形象的共同特点。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 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 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 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 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 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 通“促”。③茵:垫子。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 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 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1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1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14. 形象的共同特点。 ( ( 【答案】 1 2 )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 耳.。 乎.?
11.B12.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13.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4.“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 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 特点 【解析】 【11题详解】 项的“引”解释为:拉/延长;B项的“绝”解释为:断,断绝;C项的“善”解释为: 善事,好事/擅长:D项的“白”解释为:下对上告诉,陈述/白色。故选B 【12题详解】 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 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 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故可断句为: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13题详解】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査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嗜”,喜欢:“尝”,曾经;“从”,跟 从。 【14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乎”“耳”两个语气词分析人物的形象。“乎”,如何。表示疑问,反 问语气,放在是非问句句尾时,译作“吗”。结合“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分析,在“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中“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 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结合“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 复何所容?”分析,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从两人对事件的处 理分析得出:二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译文】: (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 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 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美人摸黑跑到楚庄王那儿对他 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你赶紧命人点灯,一看就
11. B 12.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13. 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14. “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 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 特点。 【解析】 【11 题详解】 A 项的“引.”解释为:拉/延长;B 项的“绝.”解释为:断,断绝;C 项的“善.”解释为: 善事,好事/擅长;D 项的“白”解释为:下对上告诉,陈述/白色。故选 B。 【12 题详解】 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 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 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故可断句为: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13 题详解】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嗜”,喜欢;“尝”,曾经;“从”,跟 从。 【14 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乎”“耳”两个语气词分析人物的形象。“乎”,如何。表示疑问,反 问语气,放在是非问句句尾时,译作“吗”。结合“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分析,在“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中“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 “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结合“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 复何所容?”分析,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从两人对事件的处 理分析得出:二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译文】: (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 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 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美人摸黑跑到楚庄王那儿对他 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你赶紧命人点灯,一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