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1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 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 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 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 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 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 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 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 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 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 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 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 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练习说明 、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晩,苇塘里的 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 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 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通过解读、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一小题 抓住一句话,展开想像和联想,领会句子的含义。第二小题抓 住老头子思想性格核心,作具体分析。此题有阅读训练,有口 语训练,有内容研讨,有想像、联想训练。 1.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 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 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 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用书 C81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 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 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 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 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 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 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 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 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 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 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 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 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练习说明 一、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 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 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 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通过解读、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一小题 抓住一句话,展开想像和联想,领会句子的含义。第二小题抓 住老头子思想性格核心,作具体分析。此题有阅读训练,有口 语训练,有内容研讨,有想像、联想训练。 1.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 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 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 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用书C81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 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 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 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 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 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 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 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 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 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 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 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 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 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 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 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 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 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 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 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 出来
用书 C81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 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 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 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 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 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 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 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 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 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 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 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 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 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 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 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 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 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二、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 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 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 出来
用书C81 本题引导学生品读两个片段,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 中展开想像。 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 声一声像连珠箭, 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 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 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 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 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 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 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他伤心到极 点,内疚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 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 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 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 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 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 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 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 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 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 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 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 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 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 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 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 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 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 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用书 C81 本题引导学生品读两个片段,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 中展开想像。 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 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 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 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 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 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 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 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他伤心到极 点,内疚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 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 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 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 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 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 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 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 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 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 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 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 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 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 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 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 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 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 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用书C81 本题学习景物描写。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摘抄一遍, 细心揣摩,对这种描写的高明之处有所领悟,可以提高自己的 描写能力。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 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 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 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 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 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 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 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 水底轻轻地浮动。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 风飘撒。 教学建议 、要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在于传奇色彩。无论理解内容还是揣 摩写作,抓住这个特色,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六十, 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
用书 C81 本题学习景物描写。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摘抄一遍, 细心揣摩,对这种描写的高明之处有所领悟,可以提高自己的 描写能力。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 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 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 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 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 了。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 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 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 水底轻轻地浮动。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 风飘撒。 教学建议 一、要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在于传奇色彩。无论理解内容还是揣 摩写作,抓住这个特色,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六十, 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
用书C81 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 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 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读的导语可以在 传奇”这一点上设计。 二、要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细细揣摩一两个例句,领悟 这种描写的妙处。例如写芦苇的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 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 写芦苇长得髙?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髙?这样揣摩可以明白什 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怎样写景。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郭志刚)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 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 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 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 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 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 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 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 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 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 作,曾编印岀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 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 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 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 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 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 多次重印)。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
用书 C81 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 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 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读的导语可以在 “传奇”这一点上设计。 二、要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细细揣摩一两个例句,领悟 这种描写的妙处。例如写芦苇的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 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 写芦苇长得高?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这样揣摩可以明白什 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怎样写景。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郭志刚)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 年 4 月 6 日生。12 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 主张。孙犁 14 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 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 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 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 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 职员。1936 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 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 年抗日战 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 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 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 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 年春调阜平, 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 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 年回冀中 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 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 多次重印)。1944 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