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1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 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 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 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 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 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 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 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 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 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 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 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 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 体分析一则新闻
用书 C81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 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 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 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 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 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 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 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 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 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 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 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 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 体分析一则新闻
用书C81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 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 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 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 层次开头说时间 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 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 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 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 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 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 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 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 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 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 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 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 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 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用书 C81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 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 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 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 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 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 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 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 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 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 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 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 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 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 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 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 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 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用书C81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贏得了人 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 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 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 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 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 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 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 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 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教学建议 、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 争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 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是 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 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 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
用书 C81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 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 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 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 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 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 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 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 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 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教学建议 一、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 争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 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是 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 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 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
用书C81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 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 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 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 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 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概 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 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整兵 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 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两则新闻 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有关资料 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 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 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 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 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 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 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 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
用书 C81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 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 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 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 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二、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 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概 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 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整兵 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三、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 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两则新闻 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有关资料 一、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 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 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 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 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 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 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 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
用书C81 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 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 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节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册,四川 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 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 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 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 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 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 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 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 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 “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 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 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 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 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出处同上)
用书 C81 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 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 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节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册,四川 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 略进攻。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 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 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 紧要关头,毛主席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 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 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 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 “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 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 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 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 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出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