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81 、整体把握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 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 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 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 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 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 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 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 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 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 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 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30万 西路军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2/3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一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 志
用书 C81 一、整体把握 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20 日晚开始,6 月 2 日结束,战役 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 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 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 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 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 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 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 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 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 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 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 日夜──21 日夜 30 万 30 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35 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35 万 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 志
用书C81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 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 恢宏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 穿插,相得益彰。 二、问题研究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 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 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 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 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 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 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 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 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 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 各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 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 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 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 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用书 C81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 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 恢宏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 穿插,相得益彰。 二、问题研究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 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 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 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 军 30 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 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 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 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 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 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 各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 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 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 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 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用书C81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 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 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 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 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 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 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 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 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 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 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 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 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 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 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 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 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 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 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 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用书 C81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 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 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 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 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 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 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 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 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 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 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 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 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 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 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 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 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 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 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 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用书C81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 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整体把握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 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 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 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 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 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 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 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 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 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用书 C81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 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把握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 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 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 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 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 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 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 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 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 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 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用书C81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 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 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 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 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 么弃城南逃 练习说明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 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 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用书 C81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 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 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二、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 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 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 么弃城南逃。 练习说明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 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 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