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以南的一切。 南宋的哲学论争主要关注于通过对金采取绥服政策而获得的 王朝的自我保存。从10至13世纪,官员们放弃了传统的朝贡系21 统,开始奉行一种现实有效的外交政策,即将邻国作为平等的对象 被接受下来。然而,对诸多强大邻国的现实评价,并不能阻止官员 们将外国人蔑称为“野蛮人”。据赫伯特·弗兰克(Herbert Franke) 所说:“与这些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互惠原则不过是一种被迫的让 步,而这一让步只是由于宋主朝军事上的软弱才勉强赐予的。”〔1) 国内的宫方记载和私家信件里充满了仇恨的情绪:外国人被说成 是低等的民族,“野蛮人”,“卑鄙的人”或者径称为“禽兽”〔2)。尽 管与邻国的平等得到承认,陶京生还是注意到了民族主义意象的 出现,例如,与契丹人(来自满洲的一个少数民族)通婚 一一种中 国人乐于接受的习惯—便受到了指责。〔3] 不顾官方平等的言论,一些不肯妥协的学者将他们的论争建 立在对收复失地的支持上。陈亮(1143一1194),一位反对新儒家 哲学玄想的功利主义理论家,想要恢复宋王朝对北方的控制,并将 金人驱逐出去。陈像南宋其他的实用主义改革者一样,试图在符 号化的宇宙中寻找能够导向一个强大国家和完善社会的现实因 素。据田浩(Hoyt Tillman)的研究,陈对外国人的污蔑与反佛教文 学紧密相联〔4)。他的驱逐外夷的号召,也是基于环境宿命论的信 〔1】弗兰克(H.Franke),“宋朝的使节:一些总体观察(Sung embassies:Scme general observations).”载于M.Rossabi编,《在对等邻国中的中国:十至十四世纪中央帝 国与它的邻阃)(China among equals,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10th-14th centuries).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杜,1983年,第121页。 〔2)胸京生.“夷狄或北人:北末的契丹意象(Barbarians or Northerners:Northern Sung images of the Khitans)"载于Rossabi编,China among equals,.第71一76页。 〔3)陶京生,《两个天子:宋辽关系研究》(T0 suns of heaven:Studies in Sung- Liao relations),图森:亚利桑那大学出版社,1988年。 〔4〕 田浩(H.C.Tillman),“Proto-nationalism in 12 th century China?”,《哈佛亚洲 研究杂去).39,第2号(1979年12月),第04页。 21
仰。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空间能量(气),而只有中国人桌得了宇 宙中最核心也最有益的一种气。外夷具有下等的能量,它能使中 22 原的空间能量堕落。陈亮在给皇帝的一次上书中阐述了他的 思想: 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 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 夷狄邪气之所可奸哉!…天地之正气,郁遏于腥膻而久不 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外系也。 (陈亮集》卷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1) 叶适(1150一1223)一一陈亮的朋友、几部功利主义著作的作 者一在谈及金人时甚至更加直言不讳〔2。叶和陈一样,都被名 为“经世”的一派学说所吸引。这一派学说是以牺牲哲学玄想为代 价的对政治具体结果的专注为特征的。在他写于死前不久的一篇 “跋”文中,包含了几种针对女真人的行动方案。叶劝告皇帝发布 一个宣言,以激励北方人离开敌人的军队。宋朝政府还应该为每 一个“胡人”的首级偿付五百吊钱的赏金。敌人的斩首会迫使它退 回到北方的草原。叶适放弃了传统上胡汉对立的观念,他试图在 更为现实的层面上看待宋金的关系。他的传记作者温斯顿(Wi~ ston Wan Lo)写道:“在叶适的思想世界里,儒家文化的普济主义 在好战的民族主义掌握全权之前,不得不被成弃。”〔3) 23 中国最终在1279年被统一,但却不是以南宋政府所期望的方 式统一的,从1235年开始人侵的蒙古,通过征服重新统一了国家, 并作为元朝一直统治到1368年。蒙古将帝国的人口分成四种正 式的类型:蒙古人,色目人(“有色的眼睛”,西方和中亚人),汉人 -R L 【1)田浩,"Proto-nationalism in12 th century China?”,(哈佛亚洲研究杂志),39, 第2号(1979年12月),第408页。 飞 〔2〕[3】以下根据温斯顿(Winston Wan Lo).,《叶适的生平及思想)(The life and thought of Yeh S%h),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4年.第141页。 22
(中国北方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朝鲜人)和南人(南方人)。学者 们一直无法在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上达成共识。一些人认为蒙古 的等级制度指的是种族的差异,而另一些人则将它描述为一种地 理划分的反映〔1)。无论如何,指出在元代中国精英阶层中种族自 觉的产生是一种外族统治的结果,似平是合情合理的。 中国的官员被号召替蒙古人的统治服务。许多儒家士大夫主 动地参与公共事务,但有一些大宋的遗民则完全不过问公共生活。 他们在中国南方的道观里避难,拒绝为异族征服者服务。1305 年,邓牧和叶林在绝食两个月以后死去,用这一行动回应蒙元帝国 征召他们为政府服务的命令〔2)。尽管宋代的遗民主要是受政治 和道德考虑的促发,牟复礼(Frederick Mote)还是注意到“初期的 种族主义表现出简单的外观,与其精神深处支持传统上中国人对 待野蛮人'的态度相背谬”〔3。胡汉(1307一1391),一位关注对 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关系做重新估价的学者,则援引《春秋)里的传 统标准,即基于汉族与非汉族统治之间的严格的二分〔4。尽管他 24 绝不否认野蛮人的神话,他对蒙古人的批评仍与叶适很相近。胡 还坚持认为种族制度是国家中的一种社会调节系统〔5)。最值得 〔1】参见恩迪科特(E.Endicott-West),(装古人在中国的统治:元代的地方管 理》(Mongolian rule in China:Loc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Y@n dynasty),寐省剑桥:哈 佛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 〔2]傅乐淑,“邓牧,一位被遗忘的中国哲学家(Teng Mu,a forgetten Chinese philosopher)”,T'oung Pao.52(1965年),第43页。 〔3】牟复礼(F.W.Mote),“元代栅者的归隐(Confucian eremitism in Yuan period)”,载于芮沃寿(A.F.Wright)编.《儒家信念)(The Confucian persuasion),斯坦榴 大学出版杜,1960年,第202页。 〔4】Chan Hok-am,《中华帝国的立法:1115一1234年间女真金统治下的讨论》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1115- 1234,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29页。 〔5】达德斯(J.W,Dardess)),(需学与贵族:明朝建立中的职业精英)(Confucian- ism and autocracy: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Ming dymasty),伯克利:加 州大学出版杜,1983年。 23
注意的是郑思肖(1239一1316)的强烈谴责,他的著作于明末在苏 州附近埋着的一个轶箱子里被发现。它将蒙古人描写为“非人 类”,并将他们比作“犬与羊”【1)。这一著作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 疑,但应该记住,为了免受迫害,绝大多数排外理论的支持者都不 得不秘缔地写作。这些作者的著作如果不是自愿销毁,往往也已 遗失。其结果造成了中国历史文献遗产中的某种不平衡。〔2) 25 方孝孺著述的时间是在蒙元灭亡、明朝建立的1368年。在胡 汉的影响下,他也在汉人和胡人之间做了类别的区分:“故先王以 禽兽畜之,不与中国之人齿。苟举而加诸中国之民之上,是率天下 为禽兽也。夫犬马一旦据人之位,虽三尺之童皆能愤怒号呼,持挺 而逐之…是何者?为其乱常也”(《逊志斋巢)卷二“后正统 论")。〔3】芬彻(John Fincher)认为:尽管文化主义保持着对他的 逻辑的把握,但种族主义者的气质支配了方的隐喻。〔4) 方孝孺坚持认为皇帝不能是一个胡人。但他也将以王莽(公 元一世纪)为典型的中国的篡位者看作“野蛮人”。他的排外情感 仍然根植于文化传统之中。只是在清代,种族的因素才成为关于 野蛮人的叙述中一个重要依据,从而带来了对传统上盛行的文化 标准的种较大背离。 〔1]兰態影(J.D.Langlois).〈蒙古统治下的中国》(China under Mongol rule) “导言”,普林斯顿人学出版杜,1981年,第1?页。 【2〕关于审查、自我审杳以及宋遗民作品的编著,参见杰伊(J.W.Jy),“记忆与 官方叙述:宋遗民的历史传记(Memoirs and official accounts:The historiography of Song loyalists)“,《哈佛亚洲研究杂志》,50,第2号(1990年12月),第589一612页。 〔3J[4)芬彻(J.Fincher),“作为种族、文化和国京的中国:方孝漏关于明廷合 法性的讨论(China as a race,.culture and nation:Notes on Fang Hsiao-ju's discussion of dy- nastic legitimacy)”,载于D.C.Buxbaum与F.W.Mote编,(暂时与永恒:中国历史与文 化》(Transttion and Permanence: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萧公权博士纪念文 集),香港:Cathay出版社,1972年,第59页,第60页。 24
反满主义 1644年,一位满族的皇帝在北京登基,建立了清朝,该朝代一 直延续到1911年覆亡。在这个边远地区的民族对中国的征服中, 北方没有经过什么有力的抵抗便被占领。在农民起义和匪乱的重 压下,官员们很快便投降了,一些人甚至将满洲人作为法律和秩序 的恢复者来欢迎。这些官员被安置在一个保留了绝大多数中国特 征的政府的领导层中。然而在南方,对外来入侵者的抵抗却由一 个反抗的士绅阶层积极地组织起来。完成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征服 花去了新王朝数十年的时间。云南到了1682年才被占领。数以 千计的忠诚的中国人被屠杀,许多人在反抗失败后,从政治生活中 退隐。在这些退隐的学者中,一些人进而产生了以对新王朝的种 族仇恨为特点的遗民思想。例如,顾炎武(1613一1682)便拒绝替 新王朝服务。他反驳了野蛮人能够被道德地加以转化的思想,并 强调为野蛮人统治者服务时的羞耻感(1)。将野蛮人与中国人严 格地分隔在不同的地区(每个人生活在何处要依据他的固有性格) 是必不可少的〔2。目留良(1629一1683),一位来自浙江的学者,26 在满族征服中国以后过起了僧侣的生活。他的绝大多数反满思想 在对儒家经典的注解中被详尽阐述出来。从1728一1732年,他成 为一场企图压制那些坚持满汉之间人种差异的士人的官方运动的 〔】】Mi Chu Wiens,“清初的反满思想(Anti-Manchu thought during the early Ch' img)",Papers un China,22A(1969年),第8页。 f2】Plolo Santangelo,“颜炎武思想中的华夏与夷狄('Chinese and barbarians'in Gu Yanwu's thought)".Collected papers of the XXXIXth Congress of Chinese Studies,图宾根,1988年,第183一199页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