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时期,黑奴成为文学中的一个流行的主题。《太平广 记》中包含着大壁有关昆仑奴隶的传说,这些传说相信昆仑奴隶头 脑简单,但勇于执行命令,而不顾任何可能的危险。〔1〕 在宋代,有关阿拉伯奴隶贸易的记载变得更为普遍。据周去 非所记,马达加斯加有许多野蛮人,他们被“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与 大食国为奴”〔2)。赵汝适做了相同的记载,并进而指出:对于这些 人,可以“托以管钥,谓其无亲属之恋也”〔3。由波斯和阿拉伯商 位,人运到亚洲的黑奴,在中国的市场上,每“头”能够获得三两黄金或 16 相当数量的香料〔4。朱盛称黑人看守为“野人”或“鬼奴”。他还 提到“昆仑奴隶”一从海边来的一种黑色生物,“鬼奴善泳,人水 不暝”,这些奴隶在船上工作,并被强迫去修理水面下漏水的裂 缝〔S。宋代,非洲的服务人员在中国人的船只上服务〔6)。迟至 19世纪,中国人船只上的船员仍是马尼拉人和来自非洲的土 著〔?)。据一位传教士的记载,他们被中国人蔑称为“黑鬼”〔8。 在宋代,中世纪的欧洲对非洲还没有这样的兴趣,尽管它有地 〔1〕参见E.Wang,“昆仑奴:一个传说(Thek'un-lun slave:A legend)”,Asia,41 (1941年),第134-135页。 〔2】参见Netolitsky,.Ling-wai tai-ta,第49页。 〔3】赫斯(F.Hirth)和罗克希尔(W,W.Rockhil),《赵汝适:他的关于12和13 世纪中国人与阿拉伯人贸易的著作》(Chau Ju-a: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切theI2 th and13 th centuries,entitled Chu-fa-cht),圣彼得继:帝国科学院出版 局,1911年,第149页。 〔4】参见惠特利(P.Wheatley),“关于宋朝沿海贸易的一些商品的地理记录(Ge: ograpbical notes on some commodities involved in Sung maritime trade)",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ul Asiatic Society,32.第186号(1959年),第54页。 〔5)朱哦,(萍洲可谈),长沙:商务印书馆,1935一1936,卷2,第2b页。 〔6】罗荣邦(Lo Jung-p'ang),“宋末元初作为一种海上力量的中国的出现(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sea power during the late Sung and early Yuan periods)", f刊)(Far Eastern Quarterly),14,第4号(1955年),第500页。 E7】亨德{W.C.Hunter),《南京条约前广东的“番鬼”)(The“fan kwae"at Can- ton before the treaty days,1825一1844).上海:Kely和Walsh,1911年,第148页。 〔8〕(万国公报),15,1882华12月第2期,第146a-147页。 16
理上的便利〔1)。有关非洲的信息主要从西班牙的穆尔(Moors)那 里获得,从七世纪以来,他已经对这个大陆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考 察。自12世纪以后,基督教徒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奴隶,主要是 来自马格里布的穆斯林,但也有··些黑人。这种贸易在14、15世 纪,主要是在欧洲商人的手中稳定地增长起来〔2)。对黑奴的蔑视 和隔离在南欧的某个特定阶级中变得普及起来,而在那个时期,这 一态度并不为北方人所共享〔3。“黑人”与“奴隶”的等同一种 族偏见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4),在中国的一个相对较早的阶 段就已经被实现了。它的存在大大早于西方人在其帝国边缘立稳 17 门户。 当葡萄牙人于16世纪后半叶在澳门建立殖民地时,他们从其 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的殖民地贩人了大量的奴隶。在1555年以 后,非洲的黑人妇女和众多的蒂汶(Timorese)女性被带到澳 ?」is。博卡拉(Antonio Bocarra)于1635年记载说,在澳门的每个 葡萄牙家庭平均有六个奴隶,“其中多数和最好的是黑人”〔6。这 〔l]参见F.de Medeiros,“Recherches sur 1'image des noirs dans I'Occident mnedieval,.13e15 e siecles'”,未出版的博士论文.巴黎大学,1973年。 [z】参见C.Verlinden,“Esclavage noir en France meridionale et courants de traite en Afrique'”,Annales du Mide.128(1966年),第335-443页。 [3】J.Devisse和S.Labib,“在大陆间关系中的非洲(Africa in inter-continental relations)",载于D.T.Niane编,Unesco general history af Africa,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 社,1984年,卷4,第652页。 【4】法国学者在18世纪将“negre"(黑人)与奴隶等同起来。叁见孔宝荣 (W.B.Cohen),(法国人遇到非酬人:白种人对黑人的反应,1530一1880》(The French encounter2 ith African5:White response to blacks,1530一1880),Bloomington:印地安那 大学出版杜,1980年,第132页。 〔5】博克瑟(C.R.Boxer),《热带的葡萄牙人社会》(Portuguese society in the tropics:The municipal councils of Goa,Macao,Bahia and Luanda,1510-1800), 森: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65年,第65页。 〔6】博克瑟,“16、17世纪作为宗教和商业中心的澳门(Macao as a religious and commercial entrepot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Acta Asiazica,26(1974).65 页。 17
些非洲奴隶有时会逃到中国,并最终在广州的一个区建立起他们 自己的共同体。从事外贸的中国商人有时用他们做翻译〔1)。里 奇(Matteo Ricci)(1552-1610)不时地干涉,将逃亡的奴隶归还 给葡萄牙人。他自己在学徒期间也有黑人翻译,但是渐渐地换成 了当地的仆人,也许是因为“黑人会使中国人受到惊吓”的缘 故〔2。 黑色一直是奴隶身份的一种符号化表达。在儒教世界里,葡 萄牙人只是继承了当地人蕃养昆仑奴的传统。至少在这一方面, 野蛮人似乎忠实地采纳了“华夏之道”。 18 第二部分 本章的第一部分关注的是生理特征的社会观念。下面这一部 分则主要探讨拒斥文化普济主义的权威说法的政治理论。应该牢 记,即使排他主义者的观点影响有限,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它也 确实创造出了可能产生防御性反应的理论先例。 排他主义观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有关中国人与野蛮人的 各自本性不相容的信仰。这一信仰的起源可以回湖到儒家经典, 特别是孟子(前372一前289?)著作中的一个段落。在这一段中, 孟子认为陈相效弃了中华之学,他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 夷者也。”〔3)中国人的本性被视为野蛮人的邪恶影响无法穿透的 障碍,任何倒退都是不可能的。只有野蛮人最后转而采纳华夏之 〔1】科茨(A.Coates),(澳门记事》(A Macao narrative),香港:Heinemann,1978 年,第35页。 〔2】史舞迁(J.D.Spence),《利玛实的记忆官)〔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伦敦:Faber and Faber,.I985年,第209页。 〔3]理雅各,Classtes,2,第253一254贞。 18
道,而不会相反。 孟子的观点在六朝时期(221一589)被第一次阐释出来,当时 佛教的兴盛威胁到了自古以来统治阶级赖以维护其社会地位的文 化优越感。反佛的论据主要是以在前引用孟子的那段话为根据, 但它们的意义则被扩展成一个相互排斥的主张。 反佛 在汉代,佛教是一种被朝廷禁止的怪诞学说。只是在公元 221年汉灭亡后,帝国被分裂为鼎立的三国,这时它才开始迅速发 展。到五世纪,它已经兴盛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子激起了道教徒 的反对。 顾欢(390一453)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反对者。在一篇题为《夷 19 夏论》的论文中,他认为由于其外来起源,佛教思想低于中国的思 想体系: 佛起于戎,岂非戎俗素恶邪?道出于华,岂非华风本善 邪?…佛非东华之道,道非西戎之法,鱼乌异渊,永不相关, 安得老释二教交行八表?(《全齐文)卷22《答袁粲驳夷夏 论》)1) 将佛道之间的关系比作鸟兽的关系,突出了两种宗教的本质 差异。何承天(370一447)也提出了中国人与印度人在本性上存在 根本差异的思想: 中国之人,寨气清和,含仁抱义,故周孔明性习之教;外国 之徒,受性刚强,贪欲您戾,故释氏严五戒之科。(《全齐文》卷 〔1】陈规胜(K.Ch'en).“南朝时期的反佛官传(Anti-Buddhist propaganda durng the Nan-Ch'ao)”,《哈佛亚洲研究杂志),5(1952年),第172页。 19
23(与宗居士书论释慧琳白黑论》)〔1) 道教著作《三破论》攻击佛教更为激烈。文中毫无愧疚地发出 根除野蛮人的呼吁: 胡人无仁,刚强无礼,不异禽兽…胡人粗犷,欲断其恶 , 种,故令男不娶妻,女不嫁夫,一国伏法,自然灭尽。(《弘明 20 集)卷8(灭惑论))〔2) 这些批评是在一个分裂时期被系统表达出来的,在外来入侵 者于公元317年征服了北中国以后,遍及于中国人与外来入侵者 之间的暴力和屠杀为这个时代打上了烙印。绝大多数反佛的论辩 都出自南方,那里有很多为逃避野蛮人的人侵前来避难的入。移 民渡过长江,将文化中心向南迁至新控制的地域。 尽管这一系列思想仅仅限于呼吁,但它却在中国的历史过程 中不时地重现,特别是当精英的地位受到外来信仰或征服者威肋 的时候。外来侵略和异国票教的政治威胁,向文化普济主义的传 统理想提出了挑战。这种威胁引起一种防御性的反应,导致信仰 的采纳围绕主流价值系统的负轴展开,这种情况在宋代再一次发 生了。 宋代的遗民 最初立基于满洲的女真金帝国,在1126年入侵了中国北部。 宋朝无法抵抗游牧民族的骑兵,因而不得不撤退到长江以南,这是 帝国在外来征服者和中国人之间的第二次分裂。宋王朝保有长江 [1)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第265页。 【2】陈观胜,《佛教在中国:一项历史研究)(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t九e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4年,第137一138页。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