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1)。吕被指控为了传播基于种族立场的反满思想而歪曲经 典〔2)。1733年,皇帝命令将他开棺戮尸。 对外族统治批评最激烈的是王夫之。王在湖南领导的抵抗满 族的起义失败后,便退隐山林,将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在 一个关于集团孤立发展的理论中,他彻底改造了关于环境宿命论 和野蛮人人性差异的传统思想。他的绝大多数哲学系统都以气的 概念为基础。这是宇宙中创造性的力量,它聚集起来呈现出不同 的形状和景象,并严格地用类的概念来加以区分: 同者取之,异者攻之,故庶物繁兴,各成品类。乃其品类 之成,各有条理,故露、雷、霜、雪,各以其时;动、植、飞、潜,各 以其族,必无长夏霜雪、严冬露雷、人禽草木互相淆杂之理。 (张子正蒙注》)3) 27宇宙的秩序基于种类之间的明确区分。这个哲学系统有着重要的 政治意蕴。如果中国入不能将自己从野蛮人中划分出来,气的原 则将被扰乱,因为他们和野蛮人各属于不同的种类。中国入是“天 气”,而野蛮人是“间气”〔4。在纯与不纯之间必不可少的区别暗 含在王的核心著作一《黄书》的题目中,与“间色”相对的五纯色 之一一一黄色,被放在最后一章5)。中国被称为“黄中”。中 国人与野蛮入之间的差异不能混淆。所有的事情都将他们区别开来: 〔1)关于这一运动,参见“郑经传”,载于恒慕义(A.W.Hummel)编,《清代杰出的 中闰人)[Eirt(Chinese of the(五'ing priod(1644一19I2)],华盛领:萸国政府出版 局,1944年,第747一749页。 〔2J参见费希尔(T.S.Fisher),“迁就主义与遗民主义:吕留良的生平[Accom modation and loyallism:The life of Lu Liu-liang(1629-1683)]",Papers on Far Eastern Hsoy,15(1977年3月),第102页。 〔3】1.McMorran,“王夫之与新儒象传统”,载于狄百瑞编:《新儒学的开展),纽 约:哥枪比亚大学出版杜,1975年,第438页。 〔4]〔5】E.Vierheller,Nation und Elite im Denken von Wang Fu--chih(I6I9一 1692),汉堡:Gesellschaft fur Natur-und Volkerkunde ostasiens,.1968年,第30页,第24 页。 26
夷狄之与华夏,所生异地。其地异,其气异矣。气异而习 异,习异而所知所行蔑不异焉。(《读通鉴论》》〔1) “清类”不得不通过“绝畛”和“定位”来保护。华夏民族的地域在 “中区”或“神区”:“漠北、河西、安南、海东,各异其气,民怀异质,物 有异产”〔2。皇帝的首要职责便是保持种族间界限的清晰: 而赤蚍飞型之窥其门者,必部其族以噬杀之,终远其垤, 无相千杂,则役众意者,必有以护之也。(《黄书)〔3] 这个著名的比喻看起来是独特的,它不应被置于王夫之的著 28 作的世界观之外〔4)。然而,种族纯化的思想遍布于他的绝大多数 政治思想中。其逻辑的结果是对文化普济主义观念的抛弃以及其 他种族被排斥于中国的神圣领土之外〔5)。生理的遗传和环境宿 命论在中国人与野蛮人之间建起了不应逾越的界限。王声称蒙古 人为了人为地增进外来民族与华夏民族的亲近,已经利用了皇帝 的身份。在这一点上,他的历史分析与宋濂和方孝襦的讨论结合 了起来。事实上,在17世纪初,关于野蛮人的人种学学说受到了 明王朝公开的鼓励。为了理解当时部族的道德特征,学者们对他 们在《左传》和(春秋)中的祖先进行了研究。这些知识的陈列室是 四夷馆和朝廷的史馆〔6。反满著作的大多数为清代的《四库全 〔1】Mi Chu Wiens,“反满思想(Anti-Mancbu thought)”,第l1页。 〔2)Vierheller,《王夫之),第34页。 [3】麦克莫兰(」.MeMorran),“爱国与党人:王.夫之在水历朝廷的政治参与(The patriot and the partisans:Wang Fu-chib's involment in the politics of the Yung-li court)", 裁于史敏思(J.D.Spence)and威尔(J,E,Wills).编:(从明到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地 域和连续性)(From Ming to Ch'ig:(onquest,egio,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耶鲁大学出版杜,1979年,第157页。 [4 V.G.Burov,Mirovozzrenie Kitaiskogo myslitelya XVII veka Van Chuan' hana,莫斯科:Izdatel'stvo Nauka,,1976年,第97页。 [5)Vierheller,《王夫之),第29、37页。 〔6】参见克罗斯利(P.K.Crossley),“明代人种学(Ming ethnology)”(文章尚在写 作中);关于晚明的人种学的信息,我得益下P.K.Crosstey(私人间的交流,1990年12 月): 27
书)计划所禁,但是到了清末,又被维新派和革命派复兴起来。20 世纪初,明遗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毛泽东参 加了湖南老家的王夫之研究会,就是一例。 种群的思想被表达在像“群”“类”和像“族”这样依据想象中的 29 世系而构造出的范畴中。最初,“族”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像家庭和 宗族这样由血缘关系结成的小的血缘集团;由居住在同一地区的 人群组成的大集团〔。后来,这一术语开始表达血统的观念。 族,带着由祖先崇拜维持的水平连续性的强烈意蕴,被王夫之特别 地加以强调。这个术语可以译成英文“race”:一个在16和17世 纪的欧洲地同样被血统观念支配的概念。当欧洲从中世纪浮现 时,它继续受教堂的支配,后者调节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圣经》 被定期地阅读,亚当被看作人类的始祖。《创世纪》解释道:山姆 (Shem)、哈姆(Ham)和加弗斯(Japheth)在洪水过后建立了不同的 国家。上帝对哈婚姆的诅咒,可以用来解释他的黑色皮肤。福克斯 (Foxe)在他的(殉道者之书》(Boo项of Martyr5,1570)-一书中写道, 人们是“亚伯拉罕的族人”[2)。在17世纪的背景里,英文“race”和 中文“族”具有词源学和语义学上的相似性,足以相互比照。然而, 亚当的族人已经散布并移居到世界已知的三个大陆,而中国人的 种族则被限制在中国。 中国人对于外来者的态度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一种文化普 济主义的主张使得精英们断言野蛮人能够被汉化,或被文化和气 候的有利影响转变。另一方面,当他们的文化优越感受到威胁时, 精英们便诉诸人性类型的差异以驱逐野蛮人,并封闭国门,以免除 外在世界的邪恶影响。在这两种情况中,外国人都受到蔑视,有关 〔1】彭英明,“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民族研究》,1985年第2 号,第5一7页。 [2)班通(M.Banton),《种族理论》(Racial theories),剑桥大学出版社,l987年, 第2页。 28
其劣等性的神话被铭记在心。无论是被包容还是被驱逐,他始终 是无足轻重的。 然而,防御的反应仍很罕见。生理上,蒙古人与满洲人与汉人30 的相对近似妨碍了以类型差异为根据的理论的发展。文化上,除 佛教(经过一段混乱的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普及开来)外,精英们 的符号世界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只是到了19世纪,儒家世界在 面对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复杂结合时,才逐渐解体。 29
1第二章 作为类型的种族(1793一1895) 19世纪,内部和外部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 环境。人口增长、社会混乱、农民叛乱、行政分裂以及 政治危机是内部变化最重要的方面。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人的入侵又附加在这一内部衰落的既成格局上。 19世纪中期西方人的到来,也对各种儒学倾向之 间本已存在的紧张造成了冲击。18世纪,清代士人中 间对帝国正统观念的不满导致另一种思想倾向的繁 兴,这种倾向以牺性哲学玄想为代价来强调考证学的 重要〔1)。它攻击居统治地位的新儒学意识形态,想要 恢复由古代的圣王创建的原始儒学。受明末清初耶稣 会士对西方精密科学方面介绍的鼓励,考证学运动也 带有关注精确研究和实际事物的特征。它对语言学、 天文学、数学、地理学、金石学都有兴趣。考证学对新 儒学正统的攻击,将导致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 对整个儒学传统的理论性指斥。考证学运动同样为由 今文经学运动引出的社会和政治结论设置了舞台〔2)。 32 18世纪前汉今文经学的复兴,导致了对于为19世纪 〔1】关于考证学运动的发展,参见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麻省 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84年。 〔2]艾尔曼:《经学、政治与宗族:中华帝国晚期的常州今文经 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