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黎”分作“生食”和“熟食”两种野蛮人。驯顺的“黎”生活 在岛屿的沿岸,享受中华文明的所有益处。野蛮的“黎”则生存在 中央的密林,远离汉族文明人性化的影响。 从非洲来的黑奴在精英文化中被以同样的方式加以处理。朱 彧在12世纪初写的(《萍洲可谈》中,记载了在广州的富人经常蓄非 洲的“鬼奴”。 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卷而黄,有牝牡。生海外诸山中, 食生物。采得时,与火食饲之,票月洞泄,谓之换肠。缘此或 病或死,若不死,可蓄,久蓄能晓人言,而自不能言。〔1) 鉴于民间道教强调人必须换骨方能成仙,黑人则必须经过换肠才 10 能近似人类。生理的变化增进了心智的能力,尽管黑人将始终无 法达到人际交流的水准。虽然仍有必要对这一事例的代表性做进 一步评估,但它无疑加强了中国思想中野蛮人生理构造与文化水 准之间存在精神联系的假设。 肤 色 并不只是在神话中,肤色才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一个很早的阶 段,精英便发展出了一种白一黑的对照。马伯乐(Henri Maspero)强 调,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便称自己的肤色为“白色”〔2。白的肤 色很尊贵,正如中国的诗在很多例子中表现的那样。《诗经》这部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这样赞美一位著名王妃肤色的洁白细腻: 〔1〕戴闻达(J.J.【.Duyvendak),《中国对非洲的发现》(Chna's discovery of Africa),伦敦:Authur Probsthain,.1949年,第24页;我用“human speech”代替戴闻达的 译法-"people's language'”(人言)。 【2)马伯乐,La Chine antique,巴黎:Imprimerie Naticnale,1955年,第13页;另见 R,Wilhelm,“hinesische Frauenschonheit",Chinesish-Deutscher Almanach,l93l年,第23货。 11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抓犀,蝶首城眉。〔1】 白玉被用作对于浅色皮肤的一种隐喻。尽管它主要是女性美 的一种规范,但它也适用于男人。王衍,西晋的最后一位宰相 (265一316),因他的优雅而著名,特别是他的手其白“如玉”〔2。 11 在朝廷上,男性贵族甚至通过施粉来使他们的肤色显得更白。〔3) 随着海事活动以及与外国人交往的增加,南宋(1127一1279) 表现出了肤色意识的某种加强。佛教的众神被汉化,其中包括菩 萨造相由“一个黝黑半裸的印度人向有着浅色皮肤的衣饰庄重的 神”发生的转变〔4)。与来自邻国的人相遇加强了肤色的自觉,那 些人的肤色通常都比较黑。当阿尔布克(Albuquerque)于1511年 第一次到达马六甲的时候,这个地区“白”人的存在吸引了他的注 意力:他发现了中国移民〔5。明代早期的地理志证实了这一轶 闻,其中记载道:“麻六甲(人)…肌肤黑漆,间有白者,华人也。”〔6] 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拥有具备浅色皮肤的特权。劳动者被称 为“黔首”:这一标签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建立起了象征性的距 离。尽管这一概念因公元前221年公布的一项法令而在意义上发 生了变化,但它仍与具有负面价值的深色皮肤相关联。根据《说 文》(公元一世纪),普通人之所以被称为黔首是因为他们肤色较 [1)理雅各,The Chinese classics,4:I,The She king,f伦数:Henry Frowde,l860 1872,第95页:另见第77页。 〔2】韦利(A.Waley),“格阳的陷落(The fall of Loyang)”,(历史的今天)(ioy Today),4(1951年),第8页,引自芮获寿(A.F.Wright),《中国历史上的佛教)(Bud奶sm in Chinese history),斯坦榴大学出版杜,1959年,第31页。 〔3)欣西(B.Hich),《断袖之交:中国的男性同性恋传统)(Passions of the cut sterve: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杜,1990年,第65- 66页。 〔4】素珀(A.Soper),“相国寺,北宋的帝国寺庙”,引自Wright,Buddhism,第98页。 [5 P.Huard,"Depuis quand avons-nous la notion d'une race jaune?",Institut In- dochinois pour1'Etude de I'Homme,4{1942年).第40页。 {6)张燮,《东西祥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7页。 12
深。《春秋强调农民的被日光曝硒的黑色皮肤。在周代,奴隶被 称为“人鬲”。“鬲”指一种大型的烹调器具,因烟火熏廉燎而发黑。 12 这是对在烈日下耕田的奴隶们的黑色面孔的一种比喻。它暗含着 轻蔑和鄱视。〔1) 产生于社会阶级差异和特定的审美价值系统的白黑对立,在 中国开始与外来集团交往时,被投射到了外部的世界中。黑色象 征着地理上已知的世界的最遥远的部分。直到唐代为止的中文文 献都将遥远南越鞑靼(Nam-Viet Cham)帝国的民族描述为山野和 丛林中的黑色皮肤、卷曲头发的野蛮人。他们被视为“鬼”〔2。高 棉人又被称作昆仑人{昆仑是在山海经》中出现的一座神话中的 高山⊙昆仑山划定了世界的西边。随着地理知识的演进,昆仑人 的位置也不断变换。在公元八世纪,这个概念被用在马来西亚人 身上。公元750年,鉴真(688一765)注意到在广州许多“婆罗门、 波斯和昆仑人”的出现(3。据(唐书》记载:“每岁,昆仑人以船载 货,与中国商贾贸易。”〔4】发现于宋代的马达加斯加,被称作“昆 仑层期”,“层期”是普通的描述黑人的阿拉伯字眼Zag的转译。 人们相信那个岛屿上面住着“许多身体漆黑、头发卷曲的野蛮 人”〔5。 〔11参见Shih Lun,“首(The black-headed people)”,载于Li Yu-ning编,《中画 的第一帝国》(First emperor of China:The politics of historingraphy),组约:国际艺术与 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242-258页。 〔2)E.H.Schafer,The vermilion bird:T'ang images of the south,伯克利:t加州 大学出版社,1967年,第16页:另见第73页。 (3 J.Takakusu,"Le voyage de Kanshin en Orient(742-754)",Bulletin de I'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28(1928年),第466页。 〔4)Wang Gungwu,“南海贸易:早期中国南海寶易历史的研究(The Nanhai trade:A stud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trade in the South China sea)",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0 f the Royul Asiatic Society,.31,182号(1958年),第75页。 5 A.Netolitzky,Das Ling-wai tai-ta vom Chou Ch'ii-fei.Eine Landeskunde Sudchinas aus dem 1.2 Jahrhundert,Wiesbaden:Franz Steiner Verlag,.l977年,第49页。 13
13 在白人(文明世界的中心)与黑人(与已知世界的边缘相关的 人性的负面一极)之间,存在着一个差别细微的完整区域。随着中 国人对于外来人种逐渐变得熟悉,肤色的阴影变得更加明确。据 马勒(Jane Mahler)观察,在唐代,“印度人较黑的肤色似乎已经引 起了中国造像者的兴趣。人们常常猜测他们被黑肤色的人弄混 了,因为他们分不清印度人、黑人和马来人”〔1)。在宋代,可以看 到有关肤色的社会观念有所增强,区别变得更为普遍。赵汝适的 著作中记载了斯里兰卡人“肌肤甚黑”。在梅拉伯(Malabar),人的 肤色呈“紫色”。在安达曼群岛上的野人(他们因为食人而令人恐 祺)被描述为“身如黑漆”〔2)。 明代早期,作为永乐皇帝(1403一1424年间在位)扩张主义政 策的一部分,郑和组织了几次远祥征伐。马欢陪同郑和三次远征, 并于1451年出版了名为《瀛涯胜览)的记述。马六甲的人“身体微 黑”,而孟加拉人则“人之容皆黑”。Omuz的土著肤色“清白”,麦 加的人则具有“紫膛色”的肌肤。〔3】 白 灰 西方人,尽管他们的肤色为白色,也和非洲人一样古怪〔4。 [1)J.G.Mahler,The Westerners among the figurines of the T'ung dynasty of China,罗马:【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l959年,第84页。 〔2】赵汝适.《诸蕃志),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卷2.第10b、16a和34a页。 〔3]马欢,《瀛涯胜览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23、59、63、69页。 〔4〕带者与欧洲人在非洲探险期间到黑人时同样的担忧,中国人在16、17世 纪发现了欧洲人。于l655年陪同Peter de Goyer和Jacob de Keyser首次赴清的欧洲使 团的Jan Nieubof,展惊于这一角色的转换。当一群官员和朝臣在北京附近闲逛时,他 注意到这些人注机他们“好像一些刚刚从非洲来的径物”。J.Nieuhof,Het gezantscha中 der Neerlandisch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aan den Grooten Tartarischen Cham den tegenuoordigen Keizer van China,Amsterdam:Jacob van Meurs,1665年,第173页a 14
颜师古(公元八世纪),一位《前汉书》的注释者,在较早提及西方人 时指出,他们“青眼赤须,状类猕猴”〔1)。在中国人的眼中,欧洲人 14 正好是另一种有生理缺陷的生物,可以与西方观念中的白化病人 相比,他们激起了混杂着嫌恶、怜悯的情感的好奇心。他们的皮肤 不是单纯的白,而是“灰白”,魔鬼信仰力量的外化使得外国魔鬼从 事他们向海外的扩张。同样提到过“白色”的中国人在马六甲出现 的张燮,这样描述葡萄牙人:“身长七尺,眼如猫,嘴如常,面如白 灰,须密卷如乌纱,而发近赤。”〔2)这些多毛的妖魔被自然而然地 与他们在昆仑山外的黑色副本联系起来,就像一首19世纪的诗中 有关英国和印度军队的章节揭示的那样:“白者寒瘦如蛤灰,黑者 丑恶如栗煤。”〔3】社会地位将他们区别开来:黑人是奴隶 黑 炭 张星娘业已论及非洲奴隶早在唐代就被贩入中国〔4)。据 15 Duyvendak所说,最早有关非洲大陆的资料见于段成式(?一863) 写于唐代末期的《酉阳杂俎》、很显然,这段早期的资料已经将非 洲人与社会等级制度中最低的等级,即奴隶结合在一起: 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常针牛畜 脉,取血和乳生食。无衣服,推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妇人洁白 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5) 【1)张星娘,“中国人种印度日尔曼种分子”,(辅仁学志》,1,1928年.第173页。 〔2】张楚,(东西洋考》,第93页。 〔3〕金和,“鬼说”,裁于阿英编,(鸦片战争文学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第44页。 (4)张星娘,“唐时非洲黑奴输入中国考”,(辅仁学志》.1,1928年,第101一119 页。 〔5]戴闻达,China's discouery,第13页c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