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9月月考 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主 观题答案写在答案卷上,客观题答案(除11题第1小题外)填涂在答题卡上,请注意题号 所有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 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 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 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 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 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 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 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 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 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 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 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 致志私编《明史》,把私编《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 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 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 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 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 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 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
哈三中 2009——2010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 9 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主 观题答案写在答案卷上,客观题答案(除 11 题第 1 小题外)填涂在答题卡上,请注意题号。 所有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 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 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 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 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 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 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 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 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 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 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 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 致志私编《明史》,把私编《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 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 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 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 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 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 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
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 学家 1.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 成的 B.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它 的各方面内容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 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达 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和品 格 《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 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既要有才智识见,又要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更需 要有勇敢精神,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D.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但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 历史的本来面目,因而缺少学术价值
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 学家。 1.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 成的。 B.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它 的各方面内容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 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达 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和品 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 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既要有才智识见,又要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更需 要有勇敢精神,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D.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但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 历史的本来面目,因而缺少学术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思济,字济民,柘城人也。幼读书,即晓大义,以才器见称于时辈间。世祖在潜邸, 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既即位,始建省部,俾掌敷奏。世祖以京兆为国重镇,命廉希宪 等行中书省于陕西。思济实与偕行,多所赞画。中统三年,诏诛王文统,召廉希宪入中书, 思济还,仍掌敷奏。事无巨细,悉就准绳,姚枢、许衡皆器重之。会阿合马入省,耻其位在 希宪左,每欲肆意而行,希宪守正不从。及希宪去位,省臣晨集,掾属皆惮阿合马,莫敢前。 思济独先以文牍进,阿合马辄于希宪位署押,思济遽掩以手曰:“此非君相署位也。”阿合 马怒目视之,众为之惧,思济神色自若。除右司都事,从希宪行省山东,未几召还。至元五 年,分命中书省总百揆,御史台正百官,一时黜陟登庸,宪章程式,多出其手。迁承务郎、 同知高唐州事,以绩最闻,拜监察御史。时阿合马立尚书省,权在中书右。思济与魏初等劾 其不法,帝命近臣正之。御史各以次对,思济独厉声曰:“御史言官也,非为辨讼设!”拂 袖而出。授奉训大夫、知沁州,为政简要,不务苛察。迁中顺大夫、同知绍兴路总管府事 承檄谳狱。桐庐有囚羸瘠将死,纵遣还家,候期来决,囚拜请曰:“闻公名久矣,若不早决, 恐终不可保。”为阅其案而释之。转同知两浙都转运司事,胥吏侵渔,民困于赋役,悉蠲 除之。调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丁母忧去官。二十三年,加少中大夫、同知浙东道宣慰 司事。时浙西大水,民饥,浙东仓廪殷实,即转输以赈之,全活者众,檄上中书,奏允之 浙东复旱,祷于名山,雨大澍,民赖以苏。两淮盐课不敷,授嘉议大夫、两淮都转运使,奸 弊尽革,商贾通行,岁课以足。擢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改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也 速答兒威势赫然,摘淘金户三千,括民间田亩,檄下,力上章以止之。累迁通议大夫、佥河 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大德五年冬,以疾卒,年七十。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 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 (节选自《元史·陈思济传》) 【注】①敷奏:陈奏,上奏。②蠲:免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无巨细,悉就准绳 就:按照 B.阿合马辄于希宪位署押,思济遽掩以手曰遽:马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思济,字济民,柘城人也。幼读书,即晓大义,以才器见称于时辈间。世祖在潜邸, 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既即位,始建省部,俾掌敷奏①。世祖以京兆为国重镇,命廉希宪 等行中书省于陕西。思济实与偕行,多所赞画。中统三年,诏诛王文统,召廉希宪入中书, 思济还,仍掌敷奏。事无巨细,悉就准绳,姚枢、许衡皆器重之。会阿合马入省,耻其位在 希宪左,每欲肆意而行,希宪守正不从。及希宪去位,省臣晨集,掾属皆惮阿合马,莫敢前。 思济独先以文牍进,阿合马辄于希宪位署押,思济遽掩以手曰:“此非君相署位也。”阿合 马怒目视之,众为之惧,思济神色自若。除右司都事,从希宪行省山东,未几召还。至元五 年,分命中书省总百揆,御史台正百官,一时黜陟登庸,宪章程式,多出其手。迁承务郎、 同知高唐州事,以绩最闻,拜监察御史。时阿合马立尚书省,权在中书右。思济与魏初等劾 其不法,帝命近臣正之。御史各以次对,思济独厉声曰:“御史言官也,非为辨讼设!”拂 袖而出。授奉训大夫、知沁州,为政简要,不务苛察。迁中顺大夫、同知绍兴路总管府事, 承檄谳狱。桐庐有囚羸瘠将死,纵遣还家,候期来决,囚拜请曰:“闻公名久矣,若不早决, 恐终不可保。”为阅其案而释之。转同知两浙都转运司事,胥吏侵渔,民困于赋役,悉蠲② 除之。调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丁母忧去官。二十三年,加少中大夫、同知浙东道宣慰 司事。时浙西大水,民饥,浙东仓廪殷实,即转输以赈之,全活者众,檄上中书,奏允之。 浙东复旱,祷于名山,雨大澍,民赖以苏。两淮盐课不敷,授嘉议大夫、两淮都转运使,奸 弊尽革,商贾通行,岁课以足。擢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改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也 速答兒威势赫然,摘淘金户三千,括民间田亩,檄下,力上章以止之。累迁通议大夫、佥河 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大德五年冬,以疾卒,年七十。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 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 (节选自《元史·陈思济传》) 【注】①敷奏:陈奏,上奏。 ②蠲:免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事无巨细,悉就准绳 就:按照 B.阿合马辄于希宪位署押,思济遽掩以手曰 遽:马上
C.分命中书省总百揆,御史台正百官 揆:事务 D.为阅其案而释之 阅:经历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陈思济有“才器”的一组是()(3分) ①世祖在潜邸,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②思济实与偕行,多所赞画。③事无巨细 悉就准绳,姚枢、许衡皆器重之。④阿合马怒目视之,众为之惧,思济神色自若。⑤ 时黜陟登庸,宪章程式,多出其手。⑥授奉训大夫、知沁州,为政简要,不务苛察 A.①③⑥ B.①②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希宪离开职位后,早晨诸位大臣聚集,因为惧怕阿合马,没人敢上前。陈思济首先献 上了文书,当阿合马要在希宪的位置签署时,思济阻止了他。 陈思济与魏初等人弹劾阿合马不守法度,皇帝派近臣去核实此事。陈思济对各位御史的 做法非常不满,怒声斥责后拂袖离去 C.二十三年,浙西发大水,而浙东丰收,仓廪殷实。陈思济就上书中书省,得到许可后, 转运浙东的粮食到浙西,救活了很多百姓。 D.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兒非常有权势,他下达政府文书,想要取缔三千淘金户,侵占百姓 的田亩,陈思济上奏极力制止此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幼读书,即晓大义,以才器见称于时辈间 (2)会阿合马入省,耻其位在希宪左,每欲肆意而行,希宪守正不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C.分命中书省总百揆,御史台正百官 揆:事务 D.为阅其案而释之 阅:经历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陈思济有“才器”的一组是( )(3 分) ①世祖在潜邸,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 ②思济实与偕行,多所赞画。 ③事无巨细, 悉就准绳,姚枢、许衡皆器重之。 ④阿合马怒目视之,众为之惧,思济神色自若。 ⑤ 一时黜陟登庸,宪章程式,多出其手。 ⑥授奉训大夫、知沁州,为政简要,不务苛察。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廉希宪离开职位后,早晨诸位大臣聚集,因为惧怕阿合马,没人敢上前。陈思济首先献 上了文书,当阿合马要在希宪的位置签署时,思济阻止了他。 B.陈思济与魏初等人弹劾阿合马不守法度,皇帝派近臣去核实此事。陈思济对各位御史的 做法非常不满,怒声斥责后拂袖离去。 C.二十三年,浙西发大水,而浙东丰收,仓廪殷实。陈思济就上书中书省,得到许可后, 转运浙东的粮食到浙西,救活了很多百姓。 D.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兒非常有权势,他下达政府文书,想要取缔三千淘金户,侵占百姓 的田亩,陈思济上奏极力制止此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幼读书,即晓大义,以才器见称于时辈间。 (2)会阿合马入省,耻其位在希宪左,每欲肆意而行,希宪守正不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官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衿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8.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www.21世纪教育网 9.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 (李白《蜀道难》)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4)题。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 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8.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 分)www.21 世纪教育网 9.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 壁。 , 。(李白《蜀道难》)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 ;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4)题。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 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