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年月日 课题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课型 诗歌欣赏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教学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诗歌风格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目标 教学/1、柳宗元《登柳州城…》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重点2、韩愈《左迁至蓝关》中“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难点 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怀古伤今的具体含义 教学 准备 资料 辑录 或图 表绘 制)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教 案 年 月 日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 课 题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课 型 诗歌欣赏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诗歌风格。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 重点 难点 1、柳宗元《登柳州城……》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2、韩愈《左迁至蓝关》中“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怀古伤今的具体含义。 教学 准备 (含 资料 辑录 或图 表绘 制)
板 设 计 课外作业设计 教 后 记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板 书 设 计 ︵ 课 外 ︶ 作 业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中唐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坛失去了盛 唐的蓬勃气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审美 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于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诗 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 李泽厚说:(中唐时代精神)“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不是 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 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心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 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狭小的兴致,而向词过渡。”(《美 的历程》) 明代胡应麟说:“盛唐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 《次北固山下》):中唐句‘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于良史《冬 日野望寄李赞府》);晩唐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商山早行》),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 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诗薮》) 中唐是唐诗的秋天。一场秋雨过后,一派萧条冷落。前半段 大历诗人笔下更多流露出孤独寂寞的心绪,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当然,秋雨过后,秋天又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后半段元和诗人 的作品就显得异彩纷呈。韩孟诗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用词造境 生新奇特,甚至以议论入诗:元白诗派则重写实、尚通俗,创作 了大量的新题乐府。两派看似背道而驰,实际上都是学杜甫而有 所创新,殊途而同归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关于中唐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坛失去了盛 唐的蓬勃气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审美 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于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诗 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 李泽厚说:(中唐时代精神)“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不是 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 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心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 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狭小的兴致,而向词过渡。”(《美 的历程》) 明代胡应麟说:“盛唐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 《次北固山下》);中唐句‘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于良史《冬 日野望寄李赞府》);晚唐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商山早行》),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 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诗薮》) 中唐是唐诗的秋天。一场秋雨过后,一派萧条冷落。前半段 大历诗人笔下更多流露出孤独寂寞的心绪,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当然,秋雨过后,秋天又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后半段元和诗人 的作品就显得异彩纷呈。韩孟诗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用词造境 生新奇特,甚至以议论入诗;元白诗派则重写实、尚通俗,创作 了大量的新题乐府。两派看似背道而驰,实际上都是学杜甫而有 所创新,殊途而同归
在旅途 《寄》《登》《左》 自读|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寄李儋元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 锡》 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 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 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 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 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 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 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 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 又是一年。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 法预料。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我身 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 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 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 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 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 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 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 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 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 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 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 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 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4、背诵全诗
一、自 读 《寄李儋元 锡》 贬在旅途 ——《寄》《登》《左》 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 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 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 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 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 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 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 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 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 又是一年。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 法预料。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我身 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 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 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 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 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 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 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 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 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 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 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 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 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4、背诵全诗
、登柳州1.了解作者及本诗背景: 城楼寄漳、柳宗元见课本P35注释① 汀、封、连2.诵读全诗,正音。 四州 3、诗题中哪几个字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路标”?请找出来。 明确:“登”和“寄”,首联、颔联、颈联写登楼所见:尾连 联写“寄怀” 4、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毡”、“密雨斜倾”、“岭 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等等。对于贬谪诗人来说, 这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通过哀景的铺叙,把自己被贬谪的 无穷哀情表达出来。以哀景写哀情 5、题中有个“寄”字,寄什么?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从颈联可以看出,说明诗人痛苦的思念之情 从尾联更可以看出来: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 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留滞于各自的贬谪地,无法送到 啊!余韵袅袅,余味无穷,有力扣住题中的“寄”字。 6、“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倾薜荔墙”,不仅细致地描绘出风急 雨骤的景象,而且其中的“芙蓉”“薜荔”还有一定的寓意,请说 说你的理解。 参考 这一联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 美好与芳洁(屈原诗中有用),“风”而曰“惊”,“雨”而曰“密” 毡”而曰“乱”,“侵”而曰“斜”,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 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毡”,这怎 能不使诗人俯仰身世,产生联想,“愁思”弥漫于茫茫海天!
一、登柳州 城楼寄漳、 汀、封、连 四州 1. 了解作者及本诗背景: 柳宗元 见课本 P35 注释①。 2.诵读全诗,正音。 3、诗题中哪几个字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路标”?请找出来。 明确:“登”和“寄”,首联、颔联、颈联写登楼所见;尾连 联写“寄怀”。 4、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毡”、“密雨斜倾”、“岭 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等等。对于贬谪诗人来说, 这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通过哀景的铺叙,把自己被贬谪的 无穷哀情表达出来。以哀景写哀情。 5、题中有个“寄”字,寄什么?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从颈联可以看出,说明诗人痛苦的思念之情。 从尾联更可以看出来: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 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留滞于各自的贬谪地,无法送到 啊!余韵袅袅,余味无穷,有力扣住题中的“寄”字。 6、“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倾薜荔墙”,不仅细致地描绘出风急 雨骤的景象,而且其中的“芙蓉”“薜荔”还有一定的寓意,请说 说你的理解。 参考: 这一联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 美好与芳洁(屈原诗中有用),“风”而曰“惊”,“雨”而曰“密”, “毡”而曰“乱”,“侵”而曰“斜”,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 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毡”,这怎 能不使诗人俯仰身世,产生联想,“愁思”弥漫于茫茫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