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 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预习 1.盛唐有两大著名的诗歌流派,它们是什么?其代表诗人各是谁? 2.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3.课前查阅资料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4.读背本单元的诗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望月怀远》《与诸子登岘山》 (一)学习《望月怀远》。 1.导入新课。 由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导入新课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完成下面的注释,读懂诗歌 遥夜:长夜。 竟夕:终宵,即一夜 怜:爱。 滋: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4.自读诗歌,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3)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5.师生探究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 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 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问题1:诗歌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摹的画面,并将句中“生 字,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进行比较,说明它的妙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 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 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 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
《唐诗宋词选读》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 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盛唐有两大著名的诗歌流派,它们是什么?其代表诗人各是谁? 2.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3.课前查阅资料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4.读背本单元的诗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望月怀远》《与诸子登岘山》 (一) 学习《望月怀远》。 1.导入新课。 由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导入新课。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完成下面的注释,读懂诗歌。 遥夜:长夜。 竟夕:终宵,即一夜 怜:爱。 滋: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4.自读诗歌,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3)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5.师生探究。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 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 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问题1:诗歌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摹的画面,并将句中“生” 字,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进行比较,说明它的妙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 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 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 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
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 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 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问题2: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 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 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 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 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 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问题3: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着最妙?妙在哪里?试用你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 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 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 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 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 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 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 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问题4: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 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 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问题5:综合全诗说明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 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 有着深远的影响 6.朗读背诵诗歌。 (二)学习《与诸子登岘山》 1.由问题导入新课。 唐代有哪两个诗歌流派?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代表诗人有哪些?你读过他们 的哪些诗作?现在我们学习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晢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 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 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 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2.齐读课文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 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诗歌。 (1)注意理解下列词语
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 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 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问题2: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 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 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 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 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 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问题3: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着最妙?妙在哪里?试用你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 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 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 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 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 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 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 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问题4: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 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 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 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问题5:综合全诗说明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 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 有着深远的影响。 6.朗读背诵诗歌。 (二) 学习《与诸子登岘山》 1. 由问题导入新课。 唐代有哪两个诗歌流派?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代表诗人有哪些?你读过他们 的哪些诗作?现在我们学习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 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 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 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2.齐读课文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 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诗歌。 (1)注意理解下列词语:
①谙:熟悉 小姑:丈夫的 ③代谢:交替,轮换。 ④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⑤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⑥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河北省襄阳县南。碑:指羊祜的堕泪碑。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 时,登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聊者多矣,皆 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后百姓建此碑纪念他。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2)【韵译诗歌】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你能结合该诗谈谈吊古伤今诗的特点吗? 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 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 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辶 问题2:诗歌首联富含哲理,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 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 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 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问题3:颔联紧承首联,哪句承“古”字,哪句承“今”字?“江山留胜迹”这一句暗 寓一个故事,你能联系全诗说出这个故事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 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 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 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问题4:第三联诗人写登山所见。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浅”和“深”字?这一联作者所 写之景有何特点?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 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 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 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 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 “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 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 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 问题5:“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你能说说其 中蕴含的情感吗?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
① 谙:熟悉。 ② 小姑:丈夫的妹妹。 ③代谢:交替,轮换。 ④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⑤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⑥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河北省襄阳县南。碑:指羊祜的堕泪碑。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 时,登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聊者多矣,皆 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后百姓建此碑纪念他。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2)【韵译诗歌】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你能结合该诗谈谈吊古伤今诗的特点吗? 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 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 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问题2:诗歌首联富含哲理,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 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 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 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问题3:颔联紧承首联,哪句承“古”字,哪句承“今”字?“江山留胜迹”这一句暗 寓一个故事,你能联系全诗说出这个故事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 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 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 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问题4:第三联诗人写登山所见。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浅”和“深”字?这一联作者所 写之景有何特点?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 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 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 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 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 “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 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 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 叹。 问题5:“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你能说说其 中蕴含的情感吗?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
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 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 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 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5.总结全诗,归纳诗歌的主旨 纵观这首<<与诸子登岘山》,全诗借古抒怀.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登临岘山,凭 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 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诗人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 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山居秋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学习过程: (一)学习《山居秋暝》。 1.导入新课。 山水田园诗派不仅有孟浩然,还有王维,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这个人么?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 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创作以四十岁(即公元737年,此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 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 的政治诗、边塞诗。 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 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有独特成就。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 集》 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 清新秀雅的感觉,是公认的“诗佛” 2、背景介绍 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 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 (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王维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3.解题。 山居 4.自读诗歌,鉴赏诗歌。 1)找出诗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诗句,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于“意象”“意境”。 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 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组合起来, 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
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 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 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 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5.总结全诗,归纳诗歌的主旨。 纵观这首<<与诸子登岘山>>,全诗借古抒怀.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登临岘山,凭 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 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诗人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 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山居秋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学习过程: (一)学习《山居秋暝》。 1.导入新课。 山水田园诗派不仅有孟浩然,还有王维,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这个人么?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 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创作以四十岁(即公元737年,此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 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 的政治诗、边塞诗。 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 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有独特成就。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 集》。 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 清新秀雅的感觉,是公认的“诗佛”。 2、背景介绍。 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 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 (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王维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3.解题。 暝( ): 山居: 4.自读诗歌,鉴赏诗歌。 (1)找出诗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诗句,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于“意象” “意境”。 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 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组合起来, 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 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 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3)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4)诗人如何从视觉和听觉、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的? 5、学习总结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逸的生活意趣, 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6.读背诗歌。 (二)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简介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 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 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 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2.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边地,前 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 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他与高适齐名,史称“高 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都写于天宝后期,却不像其他诗人如高适、杜甫等人的同期边塞 诗一样注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以瑰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写战士的勇武气 概与必胜信心。《走马川行》就是一首代表作。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边疆大漠中令人生 畏的恶劣气候,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象。这 完全基于作者开朗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好奇的个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正是构成 盛唐气象”的主体精神。 3.解题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奏请岑参为安西 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此诗为岑参在轮台时所作。封 常清于是年,朝命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西征,即征讨播仙 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必经之地。走马川,即左末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4。阅读全诗,整体把握这首诗。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 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 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晩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 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 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3)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4)诗人如何从视觉和听觉、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的? 5、学习总结。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逸的生活意趣, 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6.读背诗歌。 (二)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简介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 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 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 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2.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边地,前 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 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他与高适齐名,史称“高 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都写于天宝后期,却不像其他诗人如高适、杜甫等人的同期边塞 诗一样注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以瑰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写战士的勇武气 概与必胜信心。《走马川行》就是一首代表作。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边疆大漠中令人生 畏的恶劣气候,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象。这 完全基于作者开朗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好奇的个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正是构成" 盛唐气象"的主体精神。 3.解题。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奏请岑参为安西 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此诗为岑参在轮台时所作。封 常清于是年,朝命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西征,即征讨播仙。 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必经之地。走马川,即左末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4。阅读全诗,整体把握这首诗。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 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 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 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