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第一节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完成良好。现行规划确定2020年耕地 保有量1901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156900公顷。2014年全市 耕地201629公顷,基本农田157706公顷,超额完成任务。这得益于 规划实施期间咸宁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占补平衡制 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低丘岗地改造和推进高产农 田建设补充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为全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打下 坚实基础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控制较好。现行规划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 制在6647公顷以内,2014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067公顷。剩余量 2580公顷。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目标完成较好。现行规划确定全市土 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7200公顷,全市实际补充耕地8736公顷, 提前完成耕地补充任务。 建设用地指标不足。2014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 城镇工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是现行规划目标的104.44%6、 9913%、99.87%、98.35%。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突破,城乡建设用 地、城镇工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余量不足。 农村居民点和人均城镇工矿规划目标未能实现。按照现行规划, 至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应减少1909公顷,人均农居点控制在150
11 第四章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第一节 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完成良好。现行规划确定 2020 年耕地 保有量 190100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156900 公顷。2014 年全市 耕地 201629 公顷,基本农田 157706 公顷,超额完成任务。这得益于 规划实施期间咸宁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占补平衡制 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低丘岗地改造和推进高产农 田建设补充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为全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打下 坚实基础。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控制较好。现行规划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 制在 6647 公顷以内,2014 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4067 公顷。剩余量 2580 公顷。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目标完成较好。现行规划确定全市土 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 7200 公顷,全市实际补充耕地 8736 公顷, 提前完成耕地补充任务。 建设用地指标不足。2014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 城镇工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是现行规划目标的 104.44%、 99.13%、99.87%、98.35%。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突破,城乡建设用 地、城镇工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余量不足。 农村居民点和人均城镇工矿规划目标未能实现。按照现行规划, 至 2020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应减少 1909 公顷,人均农居点控制在 150
平方米以内。而规划实施期间,农村居民点不减反增,增长了633公 顷,2014年人均农村居民点21729平方米。人均城镇工矿107平方 米,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21446平方米,已突破规划目标。 表41现行规划目标与实施对比分析 指标规划目标调整基期规模指标完成度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单位:公顷) 耕地保有量 190100 201629 10606%约束性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56900 157706 10051%约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 76872 80275 10444%预期性 (一)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54597 54110 9911%约束性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26047 6010 9986%预期性 二)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30700261658523%预期性 增量指标(单位:公顷) 四、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10273 10103 9835%预期性 五、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9075 9041 9963%预期性 其中: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647 4067 61.9%约束性 六、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 量 7200 21.34%约束性 效率指标(单位:平方米、%) 七、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107 14 20043%约束性 八、人均农村居民点 150 21729 14486%预期性 总体来说,现行规划强化了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保障了各 类特别是重大和民生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优化了市域人口、产业与生 态空间结构,注重了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节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倒挂。全市2014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超出
12 平方米以内。而规划实施期间,农村居民点不减反增,增长了 633 公 顷,2014 年人均农村居民点 217.29 平方米。人均城镇工矿 107 平方 米,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 214.46 平方米,已突破规划目标。 表 4-1 现行规划目标与实施对比分析 指 标 规划目标 调整基期规模 指标完成度 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单位:公顷) 一、耕地保有量 190100 201629 106.06% 约束性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56900 157706 100.51% 约束性 三、建设用地总规模 76872 80275 104.44% 预期性 (一)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54597 54110 99.11% 约束性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26047 26010 99.86% 预期性 (二)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 30700 26165 85.23% 预期性 增量指标(单位:公顷) 四、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10273 10103 98.35% 预期性 五、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9075 9041 99.63% 预期性 其中: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6647 4067 61.19% 约束性 六、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 量 7200 8736 121.34% 约束性 效率指标(单位:平方米、%) 七、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107 214.46 200.43% 约束性 八、人均农村居民点 150 217.29 144.86% 预期性 总体来说,现行规划强化了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保障了各 类特别是重大和民生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优化了市域人口、产业与生 态空间结构,注重了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节 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倒挂。全市 2014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超出
目标3403公顷。由于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新城新区、物流园区建设 及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城乡建设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逐年上升,增 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基本停滞,导致建设用地总规模大幅度 增加,全市6个县(市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全部出现倒挂。 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等指标余量不足。全市 新增建设用地余量170公顷,年均不到29公顷,远低于咸宁市近年 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量。除咸安区、赤壁市之外,其他县市新增建 设用地指标已超过规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余量487公顷、城镇工矿 余量37公顷,利用空间明显不足。 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一是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呈外延式扩展,全市 城镇工矿用地从17938公顷增长至26010公顷,年均增加1345公顷, 城镇紧贴中心城外延扩展,呈现“摊大饼”现象;二是建设用地产出水 平不高,单位GD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 表明单位新增建设用地产生的GDP在下降,土地利用效益不高,2014 年咸宁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值为658万元/亩,与周边黄石、荆州 仙桃等城市相比,较为粗放;三是批而未用比例较大,全市批而未用 土地3902公顷,占已批土地面积比例466%,大量已批准建设用地 迟迟不征、不供,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浪费,影响全市建设用地集约节 约水平;四是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2014年人均农村居民点21729 平方米,远高于国家规定150平方米标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 不够
13 目标 3403 公顷。由于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新城新区、物流园区建设 及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城乡建设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逐年上升,增 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基本停滞,导致建设用地总规模大幅度 增加,全市 6 个县(市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全部出现倒挂。 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等指标余量不足。全市 新增建设用地余量 170 公顷,年均不到 29 公顷,远低于咸宁市近年 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量。除咸安区、赤壁市之外,其他县市新增建 设用地指标已超过规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余量 487 公顷、城镇工矿 余量 37 公顷,利用空间明显不足。 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一是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呈外延式扩展,全市 城镇工矿用地从 17938 公顷增长至 26010 公顷,年均增加 1345 公顷, 城镇紧贴中心城外延扩展,呈现“摊大饼”现象;二是建设用地产出水 平不高,单位 GDP 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 表明单位新增建设用地产生的 GDP 在下降,土地利用效益不高,2014 年咸宁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值为 6.58 万元/亩,与周边黄石、荆州、 仙桃等城市相比,较为粗放;三是批而未用比例较大,全市批而未用 土地 3902 公顷,占已批土地面积比例 46.66%,大量已批准建设用地 迟迟不征、不供,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浪费,影响全市建设用地集约节 约水平;四是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2014 年人均农村居民点 217.29 平方米,远高于国家规定 150 平方米标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 不够
第五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建议措施 、耕地单产较低,人口-耕地承载力有待提升 通过评价,目前咸宁市粮食生产压力不大,但按照传统的区域粮 食安全标准,咸宁市耕地人口承载能力处超载状态。 措施:对耕地现状进行摸底,综合考虑人-耕地承载力关系,科 学规划人口、用地规模。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整 治力度,提高配套设施水平,实现耕地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切实提 高耕地产出效率。 人口-建设用地承载力富余,但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对“十三五”规划期末人口进行预测,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能 够满足人口增长需求,但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措施:规划期内注重内部挖潜,同时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人口承 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可以满足现状需求,但仍要加强保护力度 咸宁市水资源承载力可以满足现状需求,但随着城镇化加速发 展,过程中将带来生产生活耗水总量加大、水资源污染、水体富营养 化等问题,咸宁市未来仍可能面临着缺水隐患 措施: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大力推广节 水工艺和节水设备;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制订节水措施 方案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另外,加大对污染源,特别是污水来源的管理与整治工 作,通过制度措施保障企业生产安装污水处理装置,确保排水安全;
14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建议措施 一、耕地单产较低,人口-耕地承载力有待提升 通过评价,目前咸宁市粮食生产压力不大,但按照传统的区域粮 食安全标准,咸宁市耕地人口承载能力处超载状态。 措施:对耕地现状进行摸底,综合考虑人-耕地承载力关系,科 学规划人口、用地规模。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整 治力度,提高配套设施水平,实现耕地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切实提 高耕地产出效率。 二、人口-建设用地承载力富余,但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对“十三五”规划期末人口进行预测,2020 年建设用地规模能 够满足人口增长需求,但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措施:规划期内注重内部挖潜,同时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人口承 载力。 三、水资源承载力可以满足现状需求,但仍要加强保护力度 咸宁市水资源承载力可以满足现状需求,但随着城镇化加速发 展,过程中将带来生产生活耗水总量加大、水资源污染、水体富营养 化等问题,咸宁市未来仍可能面临着缺水隐患。 措施: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大力推广节 水工艺和节水设备;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制订节水措施 方案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另外,加大对污染源,特别是污水来源的管理与整治工 作,通过制度措施保障企业生产安装污水处理装置,确保排水安全;
对没有开采的山坡或矿区周边进行林木种植,防止挖空引起的水土流 失 四、生态资源承载力现状良好,也要注重生态环境和质量保护。 咸宁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较高,居于全省前列,生态资源承载力 现状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新 型城镇化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 措施: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倡导适度 消费、绿色消费的新型价值观,政府加强宣传引导,制定绿色消费指 南,引导消费者成为绿色经济的市场需求动力;构建政府绿色采购政 策法规、公共部门引领绿色消费。强化城市公共交通等市政设施建设; 强化制度管理,将低碳、生态理论纳入城市规划和新园区建设的考量 指标,并在规划阶段引入生态理念。 五、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仍要加强对优质旅游资 源的保护。 咸宁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收 益。但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生活可能带来的 破坏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咸宁而言,旅游开发利用是好事,旅 游管理是大事。 措施:明确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完善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加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实现两手抓, 一手抓旅游开发管理,一手抓基础建设生态保护;两手都要硬,旅游 带动经济发展强硬,基础建设生态保护过硬
15 对没有开采的山坡或矿区周边进行林木种植,防止挖空引起的水土流 失。 四、生态资源承载力现状良好,也要注重生态环境和质量保护。 咸宁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较高,居于全省前列,生态资源承载力 现状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新 型城镇化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 措施: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倡导适度 消费、绿色消费的新型价值观,政府加强宣传引导,制定绿色消费指 南,引导消费者成为绿色经济的市场需求动力;构建政府绿色采购政 策法规、公共部门引领绿色消费。强化城市公共交通等市政设施建设; 强化制度管理,将低碳、生态理论纳入城市规划和新园区建设的考量 指标,并在规划阶段引入生态理念。 五、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仍要加强对优质旅游资 源的保护。 咸宁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收 益。但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生活可能带来的 破坏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咸宁而言,旅游开发利用是好事,旅 游管理是大事。 措施:明确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完善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加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实现两手抓, 一手抓旅游开发管理,一手抓基础建设生态保护;两手都要硬,旅游 带动经济发展强硬,基础建设生态保护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