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理的轮作,不仅能经济利用土地,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并且在不同方面起防治害虫的作 用。主要是: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害虫可恶化其 营养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田间环境条 件,使其不利于某些害虫。例如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成虫飞翔力也不强,因此采取大豆与禾谷类作 物轮作,就能有效地防治大豆食心虫为害。又如为害小麦的小麦吸浆虫,食性比较单纯,仅适生于旱 地,有些地区采取麦稻轮作即能基本抑制它的危害。不适当的轮作也有可能为某些害虫发生为害创造有 利条件,因此还需要对当地生物群落组成和变动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 3.合理间作套种复种对害虫发生消长的影响是复杂的。主要是通过对害虫的食料条件、田间小气 候以及天敌生物作用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间套复种的高矮秆作物配合,通风透光,对喜湿或郁闭 条件的粘虫、玉米螟等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棉麦间作套种可减轻棉蚜的为害,主要是小麦上的天敌 如瓢虫等转移到棉株上。相反,棉豆间作有利于棉叶螨的发生,玉米与大豆间作,蛴螬类为害往往加 重,这是由于豆类均为棉叶螨和蛴螬类成虫的嗜食作物。有些地区玉米和棉花间作套种,可吸引棉铃虫 成虫在玉米上产卵,卵孵化后死亡率高,且可分散棉田内的虫口密度,同时对玉米不致造成较大的损 失。有此地区根据害虫对作物的趋性或保护利用片段天敌,采取带状种植或种植诱集作物从而减轻虫 害,这虽然还是复种种植,但是其所起的作用的原理是相同的。 4耕作制度对害虫的发生消长影响极为显著。长江流域以南,有些稻区改制后,引起了稻螟危害程 度和螟种的为四化。有的地区过去以二化螟为主,单季改双季后,三化螟成了主要螟种。有些地区改进 了耕作制,恶化“桥梁田”的食料条件,使三化螟的为害减轻。在北方地区,玉米螟的发生随着春播玉米 面积缩小,夏播玉米面积不断扩大,造成玉米螟第一代缺乏繁殖场所,并抑制了第二、三代,减轻危 害。为害谷子的粟芒蝇Atherigona biseta Karl春播谷子面积压缩,夏播谷子面积扩大,使得粟芒蝇发生 盛期与谷子易受害的生育期相吻合,再加上届时又为雨季,田间湿度大,有利于成虫产卵、卵孵化及幼 虫活动,因此不少地区,粟芒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这方面的实例是很多的。 (二)深翻改土与害虫防治 深翻改土防治害虫是主要改变土壤的生态条件,抑制其生存和繁殖,将原来土壤深层的害虫翻到地 表,破坏了潜伏场所,通过日光暴晒或冷冻致死:有些原来在土壤表层被翻入深层不能出来而死。 (三)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 设,是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同时,也能改变农作物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重大成就 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 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淮、海河以及内涝地区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 灭飞蝗的发生基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整地、施肥等有关措施的运用。不少种类的害虫在其生活过程中某一阶段均和土壤有着密切 的关系,很多地下害虫的整个为害虫期都在土壤中度过。因此,土壤不仅是作物生长基地,同时又是许 多害虫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土壤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害虫的发生发展。整 地耕翻是不可缺少的农业技术措施,它对害虫的影响作用主要是: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害虫深埋使其不 能出土,或将土中害虫翻出地面使其暴露在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害虫;间 接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虫能 力,而对害虫的发生为害产生影响。例如粟灰螟在谷茬内越冬的幼虫占90%左右,因此结合春耕、秋耕 处理谷茬是防治粟灰螟的主要措施。南方稻区秋冬深耕稻田中三化螟的死亡率显著增加。割稻后适时犁 耕将稻茬深埋土中,可以促进稻茬的腐烂,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其仍能存活者翌年春季前不能羽化 出土。麦螨产卵于小麦根部附近的土块缝隙内,发生为害期间,成、若虫一天中也有部分时间在土块下
2.合理的轮作,不仅能经济利用土地,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并且在不同方面起防治害虫的作 用。主要是: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害虫可恶化其 营养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田间环境条 件,使其不利于某些害虫。例如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成虫飞翔力也不强,因此采取大豆与禾谷类作 物轮作,就能有效地防治大豆食心虫为害。又如为害小麦的小麦吸浆虫,食性比较单纯,仅适生于旱 地,有些地区采取麦稻轮作即能基本抑制它的危害。不适当的轮作也有可能为某些害虫发生为害创造有 利条件,因此还需要对当地生物群落组成和变动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 3.合理间作套种复种对害虫发生消长的影响是复杂的。主要是通过对害虫的食料条件、田间小气 候以及天敌生物作用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间套复种的高矮秆作物配合,通风透光,对喜湿或郁闭 条件的粘虫、玉米螟等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棉麦间作套种可减轻棉蚜的为害,主要是小麦上的天敌 如瓢虫等转移到棉株上。相反,棉豆间作有利于棉叶螨的发生,玉米与大豆间作,蛴螬类为害往往加 重,这是由于豆类均为棉叶螨和蛴螬类成虫的嗜食作物。有些地区玉米和棉花间作套种,可吸引棉铃虫 成虫在玉米上产卵,卵孵化后死亡率高,且可分散棉田内的虫口密度,同时对玉米不致造成较大的损 失。有此地区根据害虫对作物的趋性或保护利用片段天敌,采取带状种植或种植诱集作物从而减轻虫 害,这虽然还是复种种植,但是其所起的作用的原理是相同的。 4.耕作制度对害虫的发生消长影响极为显著。长江流域以南,有些稻区改制后,引起了稻螟危害程 度和螟种的为四化。有的地区过去以二化螟为主,单季改双季后,三化螟成了主要螟种。有些地区改进 了耕作制,恶化“桥梁田”的食料条件,使三化螟的为害减轻。在北方地区,玉米螟的发生随着春播玉米 面积缩小,夏播玉米面积不断扩大,造成玉米螟第一代缺乏繁殖场所,并抑制了第二、三代,减轻危 害。为害谷子的粟芒蝇Atherigona biseta Karl 春播谷子面积压缩,夏播谷子面积扩大,使得粟芒蝇发生 盛期与谷子易受害的生育期相吻合,再加上届时又为雨季,田间湿度大,有利于成虫产卵、卵孵化及幼 虫活动,因此不少地区,粟芒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这方面的实例是很多的。 (二) 深翻改土与害虫防治 深翻改土防治害虫是主要改变土壤的生态条件,抑制其生存和繁殖,将原来土壤深层的害虫翻到地 表,破坏了潜伏场所,通过日光暴晒或冷冻致死;有些原来在土壤表层被翻入深层不能出来而死。 (三)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 设,是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同时,也能改变农作物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重大成就 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 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淮、海河以及内涝地区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 灭飞蝗的发生基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整地、施肥等有关措施的运用。不少种类的害虫在其生活过程中某一阶段均和土壤有着密切 的关系,很多地下害虫的整个为害虫期都在土壤中度过。因此,土壤不仅是作物生长基地,同时又是许 多害虫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土壤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害虫的发生发展。整 地耕翻是不可缺少的农业技术措施,它对害虫的影响作用主要是: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害虫深埋使其不 能出土,或将土中害虫翻出地面使其暴露在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害虫;间 接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虫能 力,而对害虫的发生为害产生影响。例如粟灰螟在谷茬内越冬的幼虫占90%左右,因此结合春耕、秋耕 处理谷茬是防治粟灰螟的主要措施。南方稻区秋冬深耕稻田中三化螟的死亡率显著增加。割稻后适时犁 耕将稻茬深埋土中,可以促进稻茬的腐烂,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其仍能存活者翌年春季前不能羽化 出土。麦螨产卵于小麦根部附近的土块缝隙内,发生为害期间,成、若虫一天中也有部分时间在土块下
潜伏,越冬成虫也多在土中,因此精耕细作、处理麦茬、秋末深耕、适期中耕锄地均可结合消灭相当数 量的麦螨。 必须指出,耕翻整地对害虫作用的大小还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的效果与害虫的种类、耕作时 期、深度、方法、工具、耕后的处理不同而异。在有些情况下,运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有利于害虫的环境 条件。例如在华北地区,秋季浅耕必须结合彻底拾毁谷茬,深耕必须结合秋耙,才能取得防治粟灰螟较 好的防治效果。 合理施肥对防治害虫也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1)心头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2)促 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避开有利于害虫的危险期或加速虫伤的愈合:3)改变土壤的性状,使土壤中害虫的 环境条件恶化:4)直接杀死害虫。例如春小麦区的主要害虫麦秆蝇,成虫产卵对麦株的生育期有明显的 选择性,因此,合理施肥促进春小麦的生长发育,使麦株在麦秆蝇产卵盛期时已进入抽穗阶段,即可避 免受害。稻田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尤其是对氮肥的适当控制,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减轻飞 虱、稻螟等的为害。棉田肥力的高低对棉花的补偿能力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棉铃虫的为害程度。果园 合理施肥促使果树生长分头,有利于提高对蚜虫、螨类等具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抵抗能力。 科学播种。播种期、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有关播种技术,对害虫的发生为害均有影响作用,在 农业防治中调节播种期,改变作物生育期是常常应用的防治措施。调节播种期以防治害虫的实例较多。 一种害虫在一个地区发生为害过程往往与其取食植物的生长发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在不影响复种指 数及其它增产要求的前提下,播种期又有一定程度的伸缩范围,适当提早或延迟播期,使作物易受害虫 的危险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盛期错开,就可能避免或减轻受害。运用这种措施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有可能 取得较好的效果:1)作物播种期的伸缩范围较大而易受虫害的危险期又较短。2)害虫的食性专一,为害 期短,生活史又较整齐。当然,具体运用时就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作物和品种的选择性及主要害虫 的发生为害特点。例如麦秆蝇的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选择性,在拔节期尤其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 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 害重,原因是迟播的小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 的生育期与稻螟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的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六)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从作物播种到收获整个期间,涉及多种农业技术措施,加强田间管 理强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防治害虫常是 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 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语、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 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士前和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 多种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如合理灌溉排水,可以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用来防 治某些害虫。关于农作物的收获时期、方法、工具及收获后的处理,对害虫防治也有作用。 (七)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害虫的受害程度不同,表现出 作物的抗虫性。利用丰产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植物抗虫性的概念 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主要是指作物抗虫性,即不同作物品种以各种机制防卫昆虫侵害的能 力。植物抗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自看,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和昆虫 之间相互适应的集中表现,是两者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同步进化和交互形成的。 植物抗虫性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同种害虫的发生为害程度往往 不同,这常是由于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抗虫性能。由于这种特性,使作物受害或受害较轻。但是,抗性
潜伏,越冬成虫也多在土中,因此精耕细作、处理麦茬、秋末深耕、适期中耕锄地均可结合消灭相当数 量的麦螨。 必须指出,耕翻整地对害虫作用的大小还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的效果与害虫的种类、耕作时 期、深度、方法、工具、耕后的处理不同而异。在有些情况下,运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有利于害虫的环境 条件。例如在华北地区,秋季浅耕必须结合彻底拾毁谷茬,深耕必须结合秋耙,才能取得防治粟灰螟较 好的防治效果。 合理施肥对防治害虫也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1)心头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2)促 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避开有利于害虫的危险期或加速虫伤的愈合;3)改变土壤的性状,使土壤中害虫的 环境条件恶化;4)直接杀死害虫。例如春小麦区的主要害虫麦秆蝇,成虫产卵对麦株的生育期有明显的 选择性,因此,合理施肥促进春小麦的生长发育,使麦株在麦秆蝇产卵盛期时已进入抽穗阶段,即可避 免受害。稻田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尤其是对氮肥的适当控制,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减轻飞 虱、稻螟等的为害。棉田肥力的高低对棉花的补偿能力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棉铃 虫的为害程度。果园 合理施肥促使果树生长分头,有利于提高对蚜虫、螨类等具剌吸式口器害虫的抵抗能力。 科学播种。播种期、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有关播种技术,对害虫的发生为害均有影响作用,在 农业防治中调节播种期,改变作物生育期是常常应用的防治措施。调节播种期以防治害虫的实例较多。 一种害虫在一个地区发生为害过程往往与其取食植物的生长发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在不影响复种指 数及其它增产要求的前提下,播种期又有一定程度的伸缩范围,适当提早或延迟播期,使作物易受害虫 的危险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盛期错开,就可能避免或减轻受害。运用这种措施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有可能 取得较好的效果:1)作物播种期的伸缩范围较大而易受虫害的危险期又较短。2)害虫的食性专一,为害 期短,生活史又较整齐。当然,具体运用时就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作物和品种的选择性及主要害虫 的发生为害特点。例如麦秆蝇的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选择性,在拔节期尤其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 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 害重,原因是迟播的小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 的生育期与稻螟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的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六)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从作物播种到收获整个期间,涉及多种农业技术措施,加强田间管 理强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防治害虫常是 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 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语、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 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土前和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 多种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如合理灌溉排水,可以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用来防 治某些害虫。关于农作物的收获时期、方法、工具及收获后的处理,对害虫防治也有作用。 (七)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害虫的受害程度不同,表现出 作物的抗虫性。利用丰产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植物抗虫性的概念 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主要是指作物抗虫性,即不同作物品种以各种机制防卫昆虫侵害的能 力。植物抗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自看,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和昆虫 之间相互适应的集中表现,是两者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同步进化和交互形成的。 植物抗虫性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同种害虫的发生为害程度往往 不同,这常是由于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抗虫性能。由于这种特性,使作物受害或受害较轻。但是,抗性
品种在抗性程度的表现有不同。具有抗性品种是其生物学特性的本质。利用品种抗虫性选育品种,是害 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抗虫品种易于推广种植,栽培面积也大,年复一年的种植,其防治效果逐年累 积,并相对稳定,对害虫种群数量可起到经常性的抑制作用,这符合综合防治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 策略原则。抗虫品种对害虫一般具有专一性,有的也能兼抗几种害虫甚至病害,它不会杀伤天敌,可避 免化学农药的不良副作用的产生,而且能与其它防治措施协调,培育一个抗虫品种自然需要一定的研究 投资,但品种一旦育成,就不再需要投入防治成本。据美国农业部1974年对黑森瘿蚊、麦茎蜂、欧洲玉 米螟、苜蓿斑点蚜等害虫的抗虫品种的研究投资与品种育成后在生产上种植取得的经济效益,为研究投 资的33倍。选育一个抗虫品种常需好几年的时间:对于那些猖獗危害的害虫,难以作为一种急救性措 施:抗虫品种对害虫专一性强特点,尴生产上的需要常是多方面的,要选育出这样一个农艺性状好,具 有多抗性的品种特性,难度较大。 2植物抗虫性机制 最早1881年Stahl把作物抗虫性机制归纳为物理和化学抗虫性两大类;1931年Mumfold以作物为主 体,提出外因抗性(epiphlaxis)和内因抗性(endophylaxis):195l年Painter又根据植物抗虫性反应的结果将 它分为不选择性(non-preference)、耐害性(tolerance)和抗生性(antibiosis))三类,这在世界上己为大多数学 者所接受,并在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工作中应用:1975年Mecalf、1984年Marcos Kogan等把作物抗虫性 机制概括为生态抗虫性[物候期的不一致性或生态回避、诱导抗性(是指作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 的暂时增强抗性的现象,如水肥条件)]和遗传抗虫性。 1)不选择性昆虫对植物的不选择性是指昆虫不喜欢在某些植物上产卵、栖息或取食的习性。 害虫的寄主选择性(或寄主对害虫的排趋性),表现在只以某些种或品种作为栖居、交卵及取食的场 所。这种寄主选择性常受到植物的生物化学、形态解剖性状或由于植物生长特性所形成的小生态条件等 方面的影响所致。植物的化学信息物质常影响害虫的趋向取食、交卵定位等一系列链锁式行为反应。如 诱停素、引诱素、拒斥素、抑制素、刺激素等。菜粉蝶幼虫的食料植物,主要决定于其中是否含有两种 芥子苷甲茚的成分,多种芥子糖苷对小菜蛾能起到引诱和助长取食的作用,相反,印楝素则对稻瘿蚊具 有明显的拒产卵作用。番茄中的番茄素具有明显的忌避作用,许多试验证明,糖类、氨基酸、甾醇、磷 脂、维生素C都具有剌激取食的作用。“西农6028”、“南大2419”抗小麦吸浆虫,主要由于内、外颖扣合 紧密,不适成虫产卵。“604T”、“6410等春小麦品种叶面基部具长而密的茸毛,生育期基本相同但叶面 光滑无毛的品种麦秆蝇着卵较少。豆荚无毛的品种抗大豆食心虫,不少棉花品种由于叶面多茸毛对棉 蚜、棉叶蝉具有抗性,而对棉铃虫则为易感。水稻螟虫产卵或取食对植物的生育期表现有明显的选择 性,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是分蘖和孕穗期,同样道理,春小麦易受麦秆蝇为害的生育期是拔节期和孕 穗期。我国四川对麦鞘毛眼水蝇的研究表明,小麦孕穗期与成虫盛发期同步时间长的品种麦株上产卵 量大,被害重。在马铃薯上的二十八星瓢虫在春季取食、产卵时,喜选择叶片遮光较好的品种,因此叶 柄长,叶面狭。吉柄与茎成锐角比较透光的品种,着卵少而受害较轻。 2)抗生性在这类植物或植物品种上,害虫虽能选择取食,但对其生长发育速度和状况、存活率、 寿命、繁殖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多是由于生物化学和营养物质对害虫的特殊反应所致。有些植物 品种的抗虫性,是由于品种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虽存在营养物质但难以利 用:对虫害的特殊反应而产生不利于害虫的物理、机械作用等原因,从而造成害虫死亡率高,繁殖率 低、抑制生长、不能完成发育或延迟发育,缩短成虫寿命等影响。例如玉米螟幼虫在玉米心叶期死亡率 高,原因是植株中含有一定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丁布”DIMBOA),能抑制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并促
品种在抗性程度的表现有不同。具有抗性品种是其生物学特性的本质。利用品种抗虫性选育品种,是害 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抗虫品种易于推广种植,栽培面积也大,年复一年的种植,其防治效果逐年累 积,并相对稳定,对害虫种群数量可起到经常性的抑制作用,这符合综合防治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 策略原则。抗虫品种对害虫一般具有专一性,有的也能兼抗几种害虫甚至病害,它不会杀伤天敌,可避 免化学农药的不良副作用的产生,而且能与其它防治措施协调,培育一个抗虫品种自然需要一定的研究 投资,但品种一旦育成,就不再需要投入防治成本。据美国农业部1974年对黑森瘿蚊、麦茎蜂、欧洲玉 米螟、苜蓿斑点蚜等害虫的抗虫品种的研究投资与品种育成后在生产上种植取得的经济效益,为研究投 资的33倍。选育一个抗虫品种常需好几年的时间;对于那些猖獗危害的害虫,难以作为一种急救性措 施;抗虫品种对害虫专一性强特点,尴生产上的需要常是多方面的,要选育出这样一个农艺性状好,具 有多抗性的品种特性,难度较大。 2植物抗虫性机制 最早1881年Stahl把作物抗虫性机制归纳为物理和化学抗虫性两大类;1931年Mumfold以作物为主 体,提出外因抗性(epiphlaxis)和内因抗性(endophylaxis);1951年Painter又根据植物抗虫性反应的结果将 它分为不选择性(non-preference)、耐害性(tolerance)和抗生性( antibiosis)三类,这在世界上已为大多数学 者所接受,并在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工作中应用;1975年Mecalf、1984年Marcos Kogan等把作物抗虫性 机制概括为生态抗虫性[物候期的不一致性或生态回避、诱导抗性(是指作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 的暂时增强抗性的现象,如水肥条件)]和遗传抗虫性。 1)不选择性 昆虫对植物的不选择性是指昆虫不喜欢在某些植物上产卵、栖息或取食的习性。 害虫的寄主选择性(或寄主对害虫的排趋性),表现在只以某些种或品种作为栖居、交卵及取食的场 所。这种寄主选择性常受到植物的生物化学、形态解剖性状或由于植物生长特性所形成的小生态条件等 方面的影响所致。植物的化学信息物质常影响害虫的趋向取食、交卵定位等一系列链锁式行为反应。如 诱停素、引诱素、拒斥素、抑制素、剌激素等。菜粉蝶幼虫的食料植物,主要决定于其中是否含有两种 芥子苷甲茚的成分,多种芥子糖苷对小菜蛾能起到引诱和助长取食的作用,相反,印楝素则对稻瘿蚊具 有明显的拒产卵作用。番茄中的番茄素具有明显的忌避作用,许多试验证明,糖类、氨基酸、甾醇、磷 脂、维生素C都具有剌激取食的作用。 “西农6028”、“南大2419”抗小麦吸浆虫,主要由于内、外颖扣合 紧密,不适成虫产卵。“6047”、“6410”等春小麦品种叶面基部具长而密的茸毛,生育期基本相同但叶面 光滑无毛的品种麦秆蝇着卵较少。豆荚无毛的品种抗大豆食心虫,不少棉花品种由于叶面多茸毛对棉 蚜、棉叶蝉具有抗性,而对棉铃虫则为易感。水稻螟虫产卵或取食对植物的生育期表现有明显的选择 性,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是分蘖和孕穗期,同样道理,春小麦易受麦秆蝇为害的生育期是拔节期和孕 穗期。 我国四川对麦鞘毛眼水蝇的研究表明,小麦孕穗 期与成虫盛发期同步时间长的品种麦株上产卵 量大,被害重。在马铃薯上的二十八星瓢虫在春季取食、产卵时,喜选择叶片遮光较好的品种,因此叶 柄长,叶面狭。吉柄与茎成锐角比较透光的品种,着卵少而受害较轻。 2)抗生性 在这类植物或植物品种上,害虫虽能选择取食,但对其生长发育速度和状况、存活率、 寿命、繁殖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多是由于生物化学和营养物质对害虫的特殊反应所致。有些植物 品种的抗虫性,是由于品种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虽存在营养物质但难以利 用;对虫害的特殊反应而产生不利于害虫的物理、机械作用等原因,从而造成害虫死亡率高,繁殖率 低、抑制生长、不能完成发育或延迟发育,缩短成虫寿命等影响。例如玉米螟幼虫在玉米心叶期死亡率 高,原因是植株中含有一定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丁布”DIMBOA),能抑制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并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