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案 教学目标 (一)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三)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一)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二)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加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教学法,巩固基础知识,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 (3)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4)提问法 四.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读书,运用字典査出生字词并记住他们,上课时将提问调查解决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 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 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 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三)、新课进行 师生联合进行作者简介,老师可检查预习的作者情况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 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 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 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 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 《荷塘月色》等。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 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2.预习检查 给加点字注音 水涨( zhang)捉迷藏cng)酝酿 yunxiang)应和(he)笼(long)着一层薄(bo)烟黄 晕yun)蓑(Su)衣巢(ch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 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1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三)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一)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二)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加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教学法,巩固基础知识,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 (3)合作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4)提问法 四.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读书,运用字典查出生字词并记住他们,上课时将提问调查解决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 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 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 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三)、新课进行 1.师生联合进行作者简介,老师可检查预习的作者情况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 1898 年,逝世于 1948 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 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 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 年 7 月著 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 战士。1948 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 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 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 26 种,约 200 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 《荷塘月色》等。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 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2.预习检查 给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 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 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 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 鲜明,更突出。 3.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先通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起来为文章分段: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1)总写一一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一一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4、先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全文,写的是盼望春天的到来。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春天的脚步近 了,是把抽象的春天具体化,人格化了。将春天比做人,她的到来便是慢慢的踩着步子款款 而来。更加生动形象 5、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并思考: (1)、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春天的景物的描绘,这里面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 (2)、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二段,并思考 第二段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样子 (3)、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并思考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讲的是春草 Q春草有什么特征呢? 答:“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软绵绵的” O第三段中的“钻”字能不能改成“长”,为什么? 答:不能。“钻”字更好,用“钻”字,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2)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 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 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句中写出了人们在草坪 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来写小草的? 答: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是从视觉上来写的。“草软绵绵的”是从触觉来写的 (4)、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四段,并思考: ①、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答:主要写的是春花 、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春花的呢? 答:从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还有香味:“花里带着些甜味” ⑥、这一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比喻,“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 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答: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 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O、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 答: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
2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 鲜明,更突出。 3.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先通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起来为文章分段: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4、先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全文,写的是盼望春天的到来。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春天的脚步近 了,是把抽象的春天具体化,人格化了。将春天比做人,她的到来便是慢慢的踩着步子款款 而来。更加生动形象。 5、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并思考: (1)、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春天的景物的描绘,这里面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 (2)、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二段,并思考: 第二段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样子。 (3)、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并思考: ○1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讲的是春草。 ○2 春草有什么特征呢? 答:“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软绵绵的” ○3 第三段中的“钻”字能不能改成“长”,为什么? 答:不能。“钻”字更好,用“钻”字,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 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 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句中写出了人们在草坪 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4 、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来写小草的? 答: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是从视觉上来写的。“草软绵绵的”是从触觉来写的。 (4)、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四段,并思考: ○1 、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答:主要写的是春花。 ○2 、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春花的呢? 答:从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还有香味:“花里带着些甜味” ○3 、这一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比喻,“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 ○4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 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答: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 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5 、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 答: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
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五段,并思考 ①、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写的是春风 、这一段中春风有什么特点? 答:像母亲的手,温暖,轻柔。 请同学们想象,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像什么? (发散思维,自有联想 写春风通过那几种感官来写的? 答: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 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 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 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 形、有味、有声、有情。 (6)、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六段,并思考 ①、第六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雨。 Q、这里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答:密,细“像牛毛 层薄烟 Q、在这一段中,“可别恼”、“树叶儿”“小草儿”这些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答: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 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 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7)、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七段,并思考: 第七段为大家描画出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一幅迎春图。孩子们忙着放风筝,老老少少纷纷出门,或是舒活筋骨,或是去上班 或是下地做农活。一片欣欣向荣 6、请同学起来朗读最后一部分(8-10),并思考 (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答:是通过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颂。 (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 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 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 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课文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在这阳光明媚、新芽萌发的春天里,你想到些 什么?请根据课前在郊外所观察到的写一段话。 八、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九、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3 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五段,并思考: ○1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写的是春风。 ○2 、这一段中春风有什么特点? 答:像母亲的手,温暖,轻柔。 请同学们想象,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像什么? (发散思维,自有联想) ○3 写春风通过那几种感官来写的? 答: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 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 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 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 形、有味、有声、有情。 (6)、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六段,并思考: ○1 、第六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雨。 ○2 、这里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答:密,细“像牛毛,······一层薄烟” ○3 、在这一段中,“可别恼”、“树叶儿”“小草儿”这些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答: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 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 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7)、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七段,并思考: 第七段为大家描画出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一幅迎春图。孩子们忙着放风筝,老老少少纷纷出门,或是舒活筋骨,或是去上班, 或是下地做农活。一片欣欣向荣。 6、请同学起来朗读最后一部分(8—10),并思考: (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答:是通过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颂。 (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 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 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 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课文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在这阳光明媚、新芽萌发的春天里,你想到些 什么?请根据课前在郊外所观察到的写一段话。 八、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九、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1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赞春:比喻→“新”、“美”“力” 《三峡》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 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_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 峡》。(板书文题) 二、自学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精讲精练》,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 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 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4 第一部分(1)~~~~~~盼春: 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 绘春: 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赞春:比喻→“新”、“美”、“力” 《三峡》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 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 峡》。(板书文题) 二、自学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精讲精练》,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㈠、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 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 1 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 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髙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 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 怪桕,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髙,草 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髙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 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白、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山—一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峡 夏——夏水裹陵乘奔御风 水{春冬—一素湍绿潭悬泉澡布清荣峻茂 秋——林寒润肃高猿长啸 四.精讲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停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至于厦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傃素湍/绿潭回清斶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溁/峻/ 第4段每至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白、亮点探究 1.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 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 何用意? 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
5 学生齐读第 1 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 2、3、4 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 2 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 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 2 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 3 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 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学生齐读第 3 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 4 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 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学生齐读第 4 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㈡、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四.精讲点拨 ㈠.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 1 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 2 段,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 3 段,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 4 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㈡、亮点探究 1.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 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 何用意? 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