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十、社戏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重难点:同上2。 教学设计: 引读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1 ①你小时候生活在哪里,你还记得你①回忆作答。 儿时的小伙伴吗?回想童年,你一定 会记忆起那些奇珍异宝,读了本文以 后,“他”会告诉你的答案,相信你 会有同感的 ②了解作者。 ②学生回答、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正 ①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朗读课文,勾划圈点 词、句、段 标出你最欣赏的词、句、段 Q勾划圈点。 学生朗读课文一二遍,体味文章的@学生回答。 思想感情。 ④全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又是怎④学生浏览后作答。 样结构全文的? 提示:看社戏是中心,盼看(1-~3) 去看(4~30)-怀念(31~40) 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①请一同学朗读第一部分,这一部分o学生看书找关键词。 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 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 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先小组讨论,再班上讨论。 来。(乐土) (A、我在这时是公共的客,可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以得到优待B、可以免念《诗经》 具体表现在哪里? 之类难懂的书。C、可以钓虾、放 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限乐 趣。) 这一部分与写社戏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写“我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1 - 十、社戏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重 难 点: 同上 2。 教学设计: 一、 引读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你小时候生活在哪里,你还记得你 儿时的小伙伴吗?回想童年,你一定 会记忆起那些奇珍异宝,读了本文以 后,“他” 会告诉你的答案,相信你 会有同感的。 ○2 了解作者。 ○1 回忆作答。 ○2 学生回答、补充。 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 词、句、段。 ○2 标出你最欣赏的词、句、段。 ○3 学生朗读课文一二遍,体味文章的 思想感情。 ○4 全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又是怎 样结构全文的? 提示:看社戏是中心,盼看(1~3) ---去看(4~30)---怀念(31~40)。 ○1 朗读课文,勾划圈点。 ○2 勾划圈点。 ○3 学生回答。 ○4 学生浏览后作答。 三、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请一同学朗读第一部分,这一部分 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 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 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 来。(乐土) ○2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 具体表现在哪里? ○3 这一部分与写社戏有什么关系? ○1 学生看书找关键词。 ○2 先小组讨论,再班上讨论。 (A 、我在这时是公共的客,可 以得到优待 B、可以免念《诗经》 之类难懂的书。C、可以钓虾、放 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限乐 趣。) ○3 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写“我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 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 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 戏”中的趣事做鋪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 清了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练习。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小说是如何恰当的使用材料,安排好叙事的详略的。 重难点:同上2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修正 1.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 情况 2.指导学生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精读第二部分 二、合作研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师提出问题:1、默读课文,思考:第默读课文 二部分上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主要一(5-9)看戏前的波折 写了哪几件事?并试着划分这部分的(10-13)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层次 三(1421)去赵庄看戏。四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22-30)看戏后深夜归航。 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2①为看社戏做好充分铺垫。 致。譬如第一层就写出了看戏前的三次②初步表现小伙伴们的热情 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能干等特点。 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齐读第一层,加深理解 3.齐读第一层 4一切问题解决之后,小伙伴自然要急①第10自然段对小伙伴们的开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2 - 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 节。 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 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 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 戏”中的趣事做鋪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 清了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练习。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小说是如何恰当的使用材料,安排好叙事的详略的。 重 难 点: 同上 2。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 情况。 2. 指导学生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精读第二部分 二、合作研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师提出问题:1、默读课文,思考:第 二部分上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主要 写了哪几件事?并试着划分这部分的 层次。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 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 致。譬如第一层就写出了看戏前的三次 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 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齐读第一层,加深理解。 4.一切问题解决之后,小伙伴自然要急 默读课文 一(5-9)看戏前的波折。二、 (10-13)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14-21)去赵庄看戏。四 (22-30)看戏后深夜归航。 2.○1 为看社戏做好充分铺垫。 ○2 初步表现小伙伴们的热情 能干等特点。 3. 齐读第一层 ○1 第 10 自然段对小伙伴们的开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忙赶去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 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途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 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的能干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他同学思考。 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 5齐读第二层,边读边想像。 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观,运 6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用多种修辞方法描绘出美丽的 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但当小伙图画来表现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伴看到戏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6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 默读第三层,读后可讨论一下 7.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 呢?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偷罗汉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 衷看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9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 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 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 特点 10齐读最后一部分。 小结 小说有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灵魂,那么如何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呢?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简单总结一下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3 - 忙赶去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 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途 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 他同学思考。 5.齐读第二层,边读边想像。 6.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 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但当小伙 伴看到戏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 默读第三层,读后可讨论一下。 7. 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 呢? 我们不妨看看第四层。(偷罗汉 豆) 8.由此,我们想一想,小伙伴们这样热 衷看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9.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 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抓住人 物的行为动作、语言,归纳一下他们的 特点。 10 齐读最后一部分。 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 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 的能干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2 第 11 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 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观,运 用多种修辞方法描绘出美丽的 图画来表现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6.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 三、小结 小说有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灵魂,那么如何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呢?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简单总结一下。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端午日 学习目标:①了解端午民俗,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 学习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 重难点:同上 教学步骤: 设问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1 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每个节日都有学生回忆作答 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地域也不尽相 同。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又 有哪些习俗? 自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课文中都写了哪些习俗?你还知学生读课文思考 道其他什么习俗? 2、找出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哪个 详写,哪个略写?说说你喜欢文 中哪个习俗,为什么?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正 分析赛龙舟的场面: ①起点终点、准备工作、船只的 ①请一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形式、存放等 思考:这段文字介绍了有关赛龙舟的 哪些情况? ⊙你觉得哪些词较准确地刻画出参@看书勾划相关字词 赛人员的外貌和动作 ⑥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或联想? 分析追鸭子的场面 ①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追鸭子的(目的、内容、规则) 场面? 用语言想象描绘“水面各处是鸭子(注意运用传神词语,精妙的形 同时各处有追鸭子的人”的细节场容词和恰当的数词渲染气氛) 景 课内小结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4 - 端午日 学习目标:○1 了解端午民俗,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 ○2 学习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 重 难 点: 同上○2 教学步骤: 一、设问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每个节日都有 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地域也不尽相 同。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又 有哪些习俗? 学生回忆作答 二自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1、 课文中都写了哪些习俗?你还知 道其他什么习俗? 2、 找出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哪个 详写,哪个略写?说说你喜欢文 中哪个习俗,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 三、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正 分析赛龙舟的场面: ○1 请一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 思考:这段文字介绍了有关赛龙舟的 哪些情况? ○2 你觉得哪些词较准确地刻画出参 赛人员的外貌和动作? ○3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或联想? 分析追鸭子的场面 ○1 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2 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追鸭子的 场面? ○3 用语言想象描绘“水面各处是鸭子 同时各处有追鸭子的人”的细节场 景。 ○1 起点终点、准备工作、船只的 形式、存放等 ○2 看书勾划相关字词 (目的、内容、规则) (注意运用传神词语,精妙的形 容词和恰当的数词渲染气氛) 四、课内小结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五、课后作业 ①完成本课创新练习。 Q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 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 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 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 未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 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 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一一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 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灶膛zao 簸箕boji 生疮chu
第三单元教学案 主备:田刚毅 - 5 -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本课创新练习。 ○2 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 本命年的回想(1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 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 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 2.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 未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 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 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 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 ch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