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绿体的徒手切片观察 1.取新鲜的菠菜叶片,用刀片横向切削一个薄片,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 2.滴加1滴0.35M氯化钠溶液,加盖玻片,压片,使细胞平展。 3.置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3种类型的细胞:边缘为锯齿形的鳞片状表皮 细胞:构成气孔的成对存在的肾形保卫细胞:排成删栏状的长形和椭圆形的叶肉细胞,内含 叶绿体,呈绿色微榄形。在高倍镜下可看到叶绿体中绿色的基粒。 4.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选用B(blue)激发滤片、B双色镜和D(orange)阻断滤片,可观 察到叶绿体发出火红色荧光,气孔发出绿色荧光,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呈火红色,围绕气孔排 成一圈。 5.揭下盖玻片,滴加1滴0.01%吖啶橙染液,染色2mi后,加盖玻片,吸去多余溶液, 压片,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叶绿体发出桔红色荧光,细胞核则发绿色荧光。 二、叶绿体的分离提取与观察 1.取新鲜的菠菜叶片,洗净后吸干水分,去除叶梗及粗脉,称取1g样品,置于研钵 中,加入0.35M氯化钠溶液5ml,研磨匀浆。 2.取1.5ml匀浆液于1.5ml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中1000pm离心5mim。 3.将离心得到的上清液转入新的1.5ml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中3000pm离心5mim 4.弃去上清液,得到沉淀即为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 5.沉淀用少量0.35M氯化钠溶液悬浮。 6.取叶绿体悬液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压片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7.将叶绿体悬液滴在无荧光的载玻片上,盖上无荧光的盖玻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8.将叶绿体悬液滴在无荧光的载玻片上,再滴加1滴0.01%吖啶橙荧光染料,染色2 min,盖上无荧光的盖玻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与思考题】 】.绘图表示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徒手切片和分离叶绿体观察的情况 2.记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的叶绿体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现象。 3.分离叶绿体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4.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原理有何异同点?
一、叶绿体的徒手切片观察 1. 取新鲜的菠菜叶片,用刀片横向切削一个薄片,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 2. 滴加 1 滴 0.35 M 氯化钠溶液,加盖玻片,压片,使细胞平展。 3. 置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 3 种类型的细胞:边缘为锯齿形的鳞片状表皮 细胞;构成气孔的成对存在的肾形保卫细胞;排成删栏状的长形和椭圆形的叶肉细胞,内含 叶绿体,呈绿色橄榄形。在高倍镜下可看到叶绿体中绿色的基粒。 4.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选用 B(blue)激发滤片、B 双色镜和 O(orange)阻断滤片,可观 察到叶绿体发出火红色荧光,气孔发出绿色荧光,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呈火红色,围绕气孔排 成一圈。 5. 揭下盖玻片,滴加 1 滴0.01%吖啶橙染液,染色 2 min后,加盖玻片,吸去多余溶液, 压片,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叶绿体发出桔红色荧光,细胞核则发绿色荧光。 二、叶绿体的分离提取与观察 1. 取新鲜的菠菜叶片,洗净后吸干水分,去除叶梗及粗脉,称取 1 g 样品,置于研钵 中,加入 0.35 M 氯化钠溶液 5 ml,研磨匀浆。 2. 取 1.5 ml 匀浆液于 1.5 ml 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中 1000 rpm 离心 5 min。 3. 将离心得到的上清液转入新的 1.5 ml 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中 3000 rpm 离心 5 min。 4. 弃去上清液,得到沉淀即为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 5. 沉淀用少量 0.35 M 氯化钠溶液悬浮。 6. 取叶绿体悬液 1 滴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压片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7. 将叶绿体悬液滴在无荧光的载玻片上,盖上无荧光的盖玻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8. 将叶绿体悬液滴在无荧光的载玻片上,再滴加 1 滴 0.01%吖啶橙荧光染料,染色 2 min,盖上无荧光的盖玻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与思考题】 1. 绘图表示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徒手切片和分离叶绿体观察的情况。 2. 记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的叶绿体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现象。 3. 分离叶绿体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4. 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原理有何异同点? 16
实验七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类的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过氧化物酶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主要包括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是 活性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在植物生长发有 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一般老化组织中活性较高,幼嫩组织中活性较弱。细胞中存 在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物质氧化成有色化合物,联苯胺可被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氧化 成蓝色或者棕色络合物(蓝色物质为中间产物联苯胺蓝,很不稳定,可转变为棕色的联苯胺 踪),从而显示出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分布。过氧化物酶可作为组织老化的一种生理指标。 细胞代谢过程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过氧化氢(H,0》,为了解除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 细胞中的过氧化氢酶将其分解为水和氧气,对机体起保护作用。通过植物块茎与过氧化氢相 遇后发生的反应可间接证实该酶的存在。 过氧化物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的反应,产物为醌类化合物,此化合物进一步缩 合或与其他分子缩合,产生颜色较深的化合物。以邻甲氧基苯酚(即愈创木酚)为过氧化物 酶的底物,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H,O2可将邻甲氧基苯酚氧化成红棕色的4邻甲氧基苯酚, 红棕色的物质可用分光光度计在470nm处测定其吸光度,即可求出该酶的活性, 【材料、器具与试剂】 (一)材料:马铃薯、洋葱根尖,玉米或水稻根系。 (二)器具:光学显微镜、解剖盘、剪刀、镊子、刀片、牙签、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量筒、烧杯、分光光度计、研钵、秒表、天平。 (三)试剂: 1.0.1%钼酸胺:取0.1g钼酸胺溶于100ml蒸馏水中。 2.1%联苯胺:取1.0g联苯胺溶于100ml蒸馏水中。 3.0.9%生理盐水:取NaC19.0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4.3%过氧化氢溶液:取过氧化氢溶液3.0m1,加入到97.0ml蒸馏水中。 5.0.1 M Tris-HC1缓冲液(pH8.5):取12.114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加水稀释,用 HCI调pH至8.5,后定容1L。 6.0.2 M NaH:PO4贮备液:称取27.8 gNaH:PO4·HO,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L 7.0.2 M Na.HPO.贮各液:称取53.65 g Na.HPO,·7H,O或71.7 g Na.HPO4·12HO,溶 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L。 8.0.2M磷酸缓冲液(pH6.0):分别取0.2 MNaH.PO4贮备液87.7ml与0.2 M NaHaPO.4 备液12.3ml充分混匀并稀释至200ml。 9.反应混合液:取0.2M磷酸缓冲液(pH6.0)500ml,过氧化氢0.28ml,愈创木酚0.19 ml混合
实验七 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类的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过氧化物酶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主要包括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是 活性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 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一般老化组织中活性较高,幼嫩组织中活性较弱。细胞中存 在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物质氧化成有色化合物,联苯胺可被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氧化 成蓝色或者棕色络合物(蓝色物质为中间产物联苯胺蓝,很不稳定,可转变为棕色的联苯胺 腙),从而显示出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分布。过氧化物酶可作为组织老化的一种生理指标。 细胞代谢过程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过氧化氢(H2O2),为了解除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害, 细胞中的过氧化氢酶将其分解为水和氧气,对机体起保护作用。通过植物块茎与过氧化氢相 遇后发生的反应可间接证实该酶的存在。 过氧化物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的反应,产物为醌类化合物,此化合物进一步缩 合或与其他分子缩合,产生颜色较深的化合物。以邻甲氧基苯酚(即愈创木酚)为过氧化物 酶的底物,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H2O2可将邻甲氧基苯酚氧化成红棕色的4-邻甲氧基苯酚, 红棕色的物质可用分光光度计在470nm处测定其吸光度,即可求出该酶的活性。 【材料、器具与试剂】 (一)材料:马铃薯、洋葱根尖,玉米或水稻根系。 (二)器具:光学显微镜、解剖盘、剪刀、镊子、刀片、牙签、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量筒、烧杯、分光光度计、研钵、秒表、天平。 (三)试剂: 1. 0.1%钼酸胺:取0.1 g钼酸胺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2. 1%联苯胺:取1.0 g联苯胺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3. 0.9%生理盐水:取NaC1 9.0 g溶于1000 ml蒸馏水中。 4. 3%过氧化氢溶液:取过氧化氢溶液3.0 m1,加入到97.0 ml蒸馏水中。 5. 0.1M Tris-HCl缓冲液(pH8.5):取12.114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加水稀释,用 HCl调pH至8.5,后定容1 L。 6. 0.2 M NaH2PO4贮备液:称取27.8 g NaH2PO4·H2O,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 L。 7. 0.2 M Na2HPO4贮备液:称取53.65 g Na2HPO4·7H2O或71.7 g Na2HPO4·12H2O,溶 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 L。 8. 0.2 M磷酸缓冲液(pH6.0):分别取0.2 M NaH2PO4贮备液87.7 ml与0.2 M NaH2PO4贮 备液12.3 ml充分混匀并稀释至200 ml。 9. 反应混合液:取0.2 M磷酸缓冲液(pH6.0)500 ml,过氧化氢0.28 ml,愈创木酚0.19 ml混合。 17
【实验步骤】 一、洋葱根尖细胞过氧化物酶(POD)的显示 1.取新鲜洋葱根尖(1~2cm),用刀片纵向切开。 2.将切开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滴0.1%钼酸胺,放置5min。 3.滴加1滴1%联苯胺溶液,用镊子轻搅几下,放置5mi左右,待其出现蓝色 4.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溶液,用生理盐水冲洗1次。 5.加盖玻片,压片展开,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内部分区域被染成蓝色,即为过氧 化物酶存在的部位 二、马铃薯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的间接显示 1.将马铃薯洗净,用刀片切成小薄片,置于载玻片上。 2.将3%的过氧化氢溶液滴加在马铃薯薄片上,可见组织四周出现大量的气泡,提示植 物细胞中有过氧化氢酶存在,气泡为过氧化氢水解产生的氧气。 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1.酶液提取:取不同玉米或水稻根系(根系表面水分吸干)1g,剪碎置于研体中,加 5ml0.1MTms-HC1缓冲液(pH85),研磨匀浆。 2.取匀浆液1.5ml,以4000pm离心5min,取出上清液转入新管,保存在冰箱(或冰 浴)备用。 3.取光径1cm比色杯2个,向其中之一加入上述酶液1ml(如醇活性过高可稀释之), 再加入反应混合液3ml,立即开启秒表记录时间:而向另一比色杯中加入0.2M磷酸缓冲液 (pH6.0),作为零对照。 4.反应时间到达5min时,用分光光度计在47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 5.结果计算:以每min吸光度变化(以每ninOD7变化0.01为1个活力单位)表示酶 活性大小(单位:U/g鲜重)。 【实验结果与思考题】 1.简述联苯胺反应显示过氧化物酶的原理。 2.简述间接显示过氧化物氢酶的原理
【实验步骤】 一、洋葱根尖细胞过氧化物酶(POD)的显示 1. 取新鲜洋葱根尖(1~2cm),用刀片纵向切开。 2. 将切开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滴0.1%钼酸胺,放置5 min。 3. 滴加1滴1%联苯胺溶液,用镊子轻搅几下,放置5 min左右,待其出现蓝色。 4.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溶液,用生理盐水冲洗1次。 5. 加盖玻片,压片展开,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内部分区域被染成蓝色,即为过氧 化物酶存在的部位。 二、马铃薯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的间接显示 1. 将马铃薯洗净,用刀片切成小薄片,置于载玻片上。 2. 将3%的过氧化氢溶液滴加在马铃薯薄片上,可见组织四周出现大量的气泡,提示植 物细胞中有过氧化氢酶存在,气泡为过氧化氢水解产生的氧气。 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1. 酶液提取:取不同玉米或水稻根系(根系表面水分吸干)1 g,剪碎置于研钵中,加 5 ml 0.1 M Tris-HCl缓冲液(pH8.5),研磨匀浆。 2. 取匀浆液1.5 ml,以4 000 rpm离心5 min,取出上清液转入新管,保存在冰箱(或冰 浴)备用。 3. 取光径1cm比色杯2个,向其中之一加入上述酶液1 ml(如酶活性过高可稀释之), 再加入反应混合液3 ml,立即开启秒表记录时间;而向另一比色杯中加入0.2 M磷酸缓冲液 (pH6.0),作为零对照。 4. 反应时间到达5 min时,用分光光度计在47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 5. 结果计算:以每min吸光度变化(以每minOD470nm变化0.01为1个活力单位)表示酶 活性大小(单位:U/g鲜重)。 【实验结果与思考题】 1. 简述联苯胺反应显示过氧化物酶的原理。 2. 简述间接显示过氧化物氢酶的原理。 18
实验八细胞内含物的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细胞中蛋白质贮藏颗粒的测定方法。 2.掌握细胞碳水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3.掌握细胞中脂肪颗粒的鉴定方法。 4.掌握细胞中多糖的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细胞中除了含有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外,还 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内含物,对这些内含物进行鉴定和检测,是细胞生 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结构复杂的高分子,测试蛋白质常用的方 法是用碘一澳化钾溶液,但浓度较大效果才好。当碘液与细胞中的蛋白质作用时,呈黄色反 应。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黄色的颗粒状。注意在进行这种蛋白质鉴定工作之前,先在植 物切片材料上滴加95%的酒精,首先把材料中的脂肪溶解掉,以保证蛋白质颜色反应的正 确性。 淀粉的鉴定原理:糖类是生物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淀粉是植物细胞内储藏能 量的多糖物质。淀粉在不同植物细胞中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颗粒,淀粉有直链和支链之分。 当稀释的碘一碘化钾溶液与淀粉作用时,形成复合物一碘化淀粉,呈特殊的蓝色反应,所以 用碘液测试淀粉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如果碘液过浓,会使碘化淀粉变黑,反而不利于 淀粉粒轮纹及脐点的观察。 图8显微镜下的马铃薯淀粉颗粒 脂肪和油滴的鉴定原理:脂肪和油滴也是植物细胞贮藏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脂肪在常 温下为固体形态,油滴则呈液体状态,均不溶于水。常用的显示脂肪的显微化学方法是苏丹 Ⅲ的酒精溶液染色,呈橘红色(但近年已多用苏丹Ⅳ的丙酮染液代替,其染色效果比前者稍
实验八 细胞内含物的观察 【实验目的】 1. 掌握植物细胞中蛋白质贮藏颗粒的测定方法。 2. 掌握细胞碳水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3. 掌握细胞中脂肪颗粒的鉴定方法。 4. 掌握细胞中多糖的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细胞中除了含有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外,还 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内含物,对这些内含物进行鉴定和检测,是细胞生 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结构复杂的高分子,测试蛋白质常用的方 法是用碘一碘化钾溶液,但浓度较大效果才好。当碘液与细胞中的蛋白质作用时,呈黄色反 应。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黄色的颗粒状。注意在进行这种蛋白质鉴定工作之前,先在植 物切片材料上滴加 95%的酒精,首先把材料中的脂肪溶解掉,以保证蛋白质颜色反应的正 确性。 淀粉的鉴定原理:糖类是生物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淀粉是植物细胞内储藏能 量的多糖物质。淀粉在不同植物细胞中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颗粒,淀粉有直链和支链之分。 当稀释的碘—碘化钾溶液与淀粉作用时,形成复合物一碘化淀粉,呈特殊的蓝色反应,所以 用碘液测试淀粉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如果碘液过浓,会使碘化淀粉变黑,反而不利于 淀粉粒轮纹及脐点的观察。 图 8 显微镜下的马铃薯淀粉颗粒 脂肪和油滴的鉴定原理:脂肪和油滴也是植物细胞贮藏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脂肪在常 温下为固体形态,油滴则呈液体状态,均不溶于水。常用的显示脂肪的显微化学方法是苏丹 Ⅲ的酒精溶液染色,呈橘红色(但近年已多用苏丹Ⅳ的丙酮染液代替,其染色效果比前者稍 19
红和明显)。在鉴定过程中,为了效果明显,可稍加热以促进其反应 细胞内多糖的鉴定是利用过碘酸希夫反应(period acid Schiffreaction),简称PAS反应。 该方法最常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其基本原理是: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 (HO4)氧化后,使多糖释放出醛基,醛基与与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亚硫酸复合物结 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PAS反应阳性部位即表示多糖的存在。因此在有多糖的部位,就 会呈现除紫红色阳性反应。 图9油滴被苏丹Ⅲ染色后的效果 【材料、器具与试剂】 (一))材料:大豆的种子,马铃薯,花生种子 (二)器具: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毛笔、刀片、吸水 纸、量筒、烧杯、秒表、天平。 (三)试剂: 1.碘一碘化钾试剂:碘化钾3.0g,加100ml蒸馏水,加热溶解后,加入1.0g碘,再稀 释至300ml,放棕色瓶中保存。 2.苏丹Ⅲ溶液:称取0.1g苏丹Ⅲ,溶解在20m195%酒精中。可用来染木栓、角质层和 脂肪。由于脂肪能溶解在酒精中,因此,用苏丹Ⅲ溶液染脂肪时不能超过10mi。 3.革兰氏碘液:称取1.0g碘化钾,溶于50ml蒸偏水中,再加0.5g碘,使之溶解,最后 用蒸馏水稀释定容至150ml,于棕色瓶中保存。 4.70%乙醇。 5.高碘酸溶液:称取高碘酸(HⅢ04·2H0)0.80g,乙酸钠0.27g,溶于70%乙醇中, 定容至100ml,保存备用。 20
红和明显)。在鉴定过程中,为了效果明显,可稍加热以促进其反应。 细胞内多糖的鉴定是利用过碘酸希夫反应(period acid Schiff reaction),简称 PAS 反应。 该方法最常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其基本原理是: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 (HIO4)氧化后,使多糖释放出醛基,醛基与与 Schiff 试剂中的无色品红亚硫酸复合物结 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PAS 反应阳性部位即表示多糖的存在。因此在有多糖的部位,就 会呈现除紫红色阳性反应。 图 9 油滴被苏丹 III 染色后的效果 【材料、器具与试剂】 (一)材料:大豆的种子,马铃薯,花生种子 (二)器具: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毛笔、刀片、吸水 纸、量筒、烧杯、秒表、天平。 (三)试剂: 1. 碘一碘化钾试剂:碘化钾3.0 g,加100 ml蒸馏水,加热溶解后,加入1.0 g碘,再稀 释至300 ml,放棕色瓶中保存。 2. 苏丹III溶液:称取0.1 g苏丹III,溶解在20 m1 95%酒精中。可用来染木栓、角质层和 脂肪。由于脂肪能溶解在酒精中,因此,用苏丹III溶液染脂肪时不能超过10 min。 3. 革兰氏碘液:称取1.0 g碘化钾,溶于50 ml蒸馏水中,再加0.5 g碘,使之溶解,最后 用蒸馏水稀释定容至150 ml,于棕色瓶中保存。 4. 70%乙醇。 5. 高碘酸溶液:称取高碘酸(HIO4·2H2O)0.80 g,乙酸钠0.27 g,溶于70%乙醇中, 定容至100 ml,保存备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