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逍遥游》 导学目标 1.掌握本文文言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3.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 4.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并辩证地看待庄子思想 早读精粹案 金句银段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 子·逍遥游》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 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啾 水》 10.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 子·大宗师》 写作金库 1.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在为阐述宇宙万物 的变化规律一一道的运行规律而努力。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变化的总原理
1 第 6 课 《逍遥游》 1.掌握本文文言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3.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 4.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并辩证地看待庄子思想。 金句银段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 子·逍遥游》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 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 水》 10.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 子·大宗师》 写作金库 1.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在为阐述宇宙万物 的变化规律——道的运行规律而努力。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变化的总原理, 早读精粹案 导学目标
是宇宙变化的法则。掌握道的动行规律,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规律,这才 是真正的逍遥游。 适用角度:(1)顺应自然;(2)遵从规律;(3)按客观规律办事。 2.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他垂钓于濮水,楚王以相印相许,他不为所动,毅然 拒绝。惠施当了梁国宰相,害怕庄子抢他的相位,要搜捕庄子。庄子知道后主 动会见惠施,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志向,说自己是非梧桐不栖的凤凰,绝不像惠 施那样如鹞鹰得到一只臭老鼠还怕丢掉。 适用角度:(1)诗意地生活;(2)人要淡泊名利;(3)不要为名利所累。 3.《逍遥游》中的大鹏作为寓言中的主人公,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借 鉴。大鹏为了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崇高志向,不断积蓄力量,与风浪 搏击,穿过云气,背负青天,做好充分准备后才计划南飞。这让我们从大鹏的 形象中体会到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适用角度:(1)积累;(2)志向;(3)准备充分;(4)奋发有为。 自主研习案 读准字音 (1)鲲()鹏 (2)抟() (3)坳()堂 (4)蜩() (5)决()起而飞 (6)春()粮 (7)泠()然 (8)天阏() (9)数数()然 (10)蟪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 (4)而征一国 (5)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通通通通通通 “““““““ (6)御六气之辩 三、一词多义 1.志: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 家》)
2 是宇宙变化的法则。掌握道的动行规律,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规律,这才 是真正的逍遥游。 适用角度:(1)顺应自然;(2)遵从规律;(3)按客观规律办事。 2.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他垂钓于濮水,楚王以相印相许,他不为所动,毅然 拒绝。惠施当了梁国宰相,害怕庄子抢他的相位,要搜捕庄子。庄子知道后主 动会见惠施,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志向,说自己是非梧桐不栖的凤凰,绝不像惠 施那样如鹞鹰得到一只臭老鼠还怕丢掉。 适用角度:(1)诗意地生活;(2)人要淡泊名利;(3)不要为名利所累。 3.《逍遥游》中的大鹏作为寓言中的主人公,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借 鉴。大鹏为了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崇高志向,不断积蓄力量,与风浪 搏击,穿过云气,背负青天,做好充分准备后才计划南飞。这让我们从大鹏的 形象中体会到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适用角度:(1)积累;(2)志向;(3)准备充分;(4)奋发有为。 一、读准字音 (1)鲲.( )鹏 (2)抟.( ) (3)坳.( )堂 (4)蜩.( ) (5)决.( )起而飞 (6)舂.( )粮 (7)泠.( )然 (8)夭阏.( ) (9)数数.( )然 (10)蟪.( )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 “_____”通“_____”,_________ (2)小知不及大知 “_____”通“_____”,_________ (3)此小大之辩也 “_____”通“_____”,_________ (4)而征一国 “_____”通“_____”,_________ (5)旬有五日而后反 “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通“_____”,_________ (6)御六气之辩 “_____”通“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志: ( 1 ) 燕 雀 安 知 鸿 鹄 之 志. 哉 ( 《 陈 涉 世 家》) 自主研习案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训俭示 康》) (3)《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 游》) (4)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 传》)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 记》) 2.名 (1)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逍遥 游》) (2)名之者谁(《醉翁亭 记》) (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 游》) (4)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 技》)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 战》) 3.图 (1)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2)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3)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促织》)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4.穷 (1)以游无穷者(《逍遥游》) (2)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置 (1)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2)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 (3)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鸿门 宴》)
3 ( 2 ) 士 志.于 道 , 而 耻 恶 衣 恶 食 者 , 未 足 与 议 (《 训 俭 示 康》) ( 3 ) 《 齐 谐 》 者 , 志. 怪 者 也 ( 《 逍 遥 游》) ( 4 ) 博 闻 强 志. , 明 于 治 乱 ( 《 屈 原 列 传》) ( 5 )既出 , 得其船 , 便扶向路 , 处 处 志.之 (《 桃 花 源 记》) 2.名: ( 1 ) 北 冥 有 鱼 , 其 名. 为 鲲 ( 《 逍 遥 游》) ( 2 ) 名 . 之 者 谁 ( 《 醉 翁 亭 记》) ( 3 ) 至 人 无 己 , 神 人 无 功 , 圣 人 无 名.( 《 逍 遥 游》) ( 4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 名.其 一 处 也 (《 口 技》) ( 5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 名., 而 内 怀 犹 豫 之 计 (《 赤 壁 之 战》) 3.图: (1)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2)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3)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促织》)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4.穷: (1)以游无穷.者(《逍遥游》) (2)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5.置: (1)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2)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 ( 3 ) 沛 公 则 置. 车 骑 , 脱 身 独 骑 ( 《 鸿 门 宴》)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后乃今将图南 (3)不过数仞而下 3.使动用法 (1)彼于致福者 德合 君 而征 五、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海洋上的运输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 今义:湖名 (3)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4)腹犹果然 古义: 今义: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义: 今义:多数人,大家 (6)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古义: 今义:羊的角 (8)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 今义:春季和秋季 六、文言句式
4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后乃今将图南. (3)不过数仞而下. 3.使动用法 (1)彼于致.福者 ( 2 ) 德 合 . 一 君 、 而 征 . 一 国 者 五、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海洋上的运输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 今义:湖名 (3)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4)腹犹果然.. 古义: 今义: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义: 今义:多数人,大家 (6)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古义: 今义:羊的角 (8)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 今义:春季和秋季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以“……者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以“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3.此小大之辩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1)奚以知其然也(应为“以奚知其然也”) (2)莫之天阏者(应为“莫天阏之”) (3)彼且奚适也(应为“彼且适奚也”) (4)之二虫又何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 (5)彼且恶乎待哉(应为“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应为“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2)翱翔蓬蒿之间(应为“于蓬蒿之间翱翔”) (3)去以六月息者也(应为“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1)翱翔蓬蒿之间(省介词“于”,应为“翱翔于蓬蒿之间”) 互动探究案 1.作者在第一段中是怎样论证世间万物没有绝对自由的? 2.作者是如何塑造大鹏形象的?如何理解这一形象? 3.作者论述的“逍遥游”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5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3.此小大之辩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1)奚以知其然也(应为“以奚知其然也”) (2)莫之夭阏者(应为“莫夭阏之”) (3)彼且奚适也(应为“彼且适奚也”) (4)之二虫又何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 (5)彼且恶乎待哉(应为“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1)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应为“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2) 翱翔蓬蒿之间(应为“于蓬蒿之间翱翔”) (3) 去以六月息者也(应为“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1)翱翔蓬蒿之间(省介词“于”,应为“翱翔于蓬蒿之间”) 1.作者在第一段中是怎样论证世间万物没有绝对自由的? 2.作者是如何塑造大鹏形象的?如何理解这一形象? 3.作者论述的“逍遥游”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互动探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