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度地区情况截然相反”,理解“截然相反”可仿写“满月的时候中纬度地区气 温有所降低”。 比喻词: 由于此类文章表达意思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常常用比喻修辞手法或词语的 比喻义,理解时要找出“本体”,如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借用了美国50年代在 全国修建的高 速互联公路”一句话中:“信息高速公路”的意思不是“互联的公路”而是“互 联的信息网络”。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2)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判断词、句在文中的意思,那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 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条件,从而把握其内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 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是省略(或承前或启后)了相关阐释内容。这些词 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如何准确 理解文中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 种技巧:①瞻前顾后法,即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②比照辨析法,即仔细 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③参考语 境法,即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科普文阅读考査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 为重要的作用,这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科普文的重要句子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用 “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 含义。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 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 中心句、过渡句等)。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 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3)找准信息,识别混淆 科普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査的是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 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 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 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 息 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 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 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 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 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 实用类探究题的设题角度和答题要领 (一)设题角度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一般会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在理性认 知上做文章;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 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设题角度 1.从选材角度,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手机消费调査:时尚的手机最受宠》:这份报告选择社会上十 分普遍的手机消费现象进行调查。这样选材对你有什么启发? 2.从结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纬度地区情况截然相反”,理解“截然相反”可仿写“满月的时候中纬度地区气 温有所降低”。 比喻词: 由于此类文章表达意思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常常用比喻修辞手法或词语的 比喻义,理解时要找出“本体”,如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借用了美国 50 年代在 全国修建的高 速互联公路”一句话中:“信息高速公路”的意思不是“互联的公路”而是“互 联的信息网络”。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2)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判断词、句在文中的意思,那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 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条件,从而把握其内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 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是省略(或承前或启后)了相关阐释内容。这些词 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如何准确 理解文中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三 种技巧:①瞻前顾后法,即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②比照辨析法,即仔细 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③参考语 境法,即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科普文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 为重要的作用,这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科普文的重要句子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用 “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 含义。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 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 中心句、过渡句等)。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 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3)找准信息,识别混淆 科普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 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 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 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 息。 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 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 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 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 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 二、实用类探究题的设题角度和答题要领 (一)设题角度`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一般会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在理性认 知上做文章;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 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设题角度; 1.从选材角度,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手机消费调查:时尚的手机最受宠》:这份报告选择社会上十 分普遍的手机消费现象进行调查。这样选材对你有什么启发? 2.从结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2007年山东卷《梦碎雅典》第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 奧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从社会影晌角度,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例如:《他打动了每个认识他的人一身边人眼中的洪战辉》第3题:“洪 战辉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并 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社会却给予很高的评价,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从构思艺术角度,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例如:《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一每人每年缴纳50元,最多可得1100 倍补偿》第3题:“有人认为,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个亮点,你是否同意? 5.从文本疑点、难点和空白点等角度提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本文在 (二)答题要领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 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三、答题常出现的四个“忽视” 1.忽视文本特征 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注重命题对材料内容上的考察,而忽视形式 上的东西,对像“新闻”“通讯”这样常见的文体特征往往弃而不理,造成了没 有必要的失分。例如:2008年广东卷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 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 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此题看似单纯地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实际上需 要考生掌握科普文章的说明特征。总之,只有掌握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才能 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2.忽视答题角度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所以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 思维和探究能力,主要是因为它在答题的角度上给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同学们 在答题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角度,进而限制了思维。如2007年琼宁卷 第18题,属评价性题目,整体评价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属于半开放性题,答 题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考生必须注意从不同角度切入评价才行。 3.忽视句子内涵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 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得分亦可想而知。如2007年广东卷第21题:“根 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 活、再生、演变’?”对于这道题目,只要注意到句中“发展”“复活”“再 生”“演变”的所指内涵,就不免得出类似的答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 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 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人作品 从而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4.忽视分值设置 每道题后面所标分值往往暗示答案要点。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要点不 全或答题哆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 偶数的分值,如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
例如:2007 年山东卷《梦碎雅典》第 20 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 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从社会影晌角度,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例如:《他打动了每个认识他的人—身边人眼中的洪战辉》第 3 题:“洪 战辉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并 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社会却给予很高的评价,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从构思艺术角度,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例如:《昆山 31 万农民刷卡看病——每人每年缴纳 50 元,最多可得 1100 倍补偿》第 3 题:“有人认为,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个亮点,你是否同意?” 5.从文本疑点、难点和空白点等角度提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本文在 (二)答题要领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 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三、答题常出现的四个“忽视” 1.忽视文本特征 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注重命题对材料内容上的考察,而忽视形式 上的东西,对像“新闻”“通讯”这样常见的文体特征往往弃而不理,造成了没 有必要的失分。例如:2008 年广东卷第 20 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 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 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此题看似单纯地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实际上需 要考生掌握科普文章的说明特征。总之,只有掌握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才能 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2.忽视答题角度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所以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 思维和探究能力,主要是因为它在答题的角度上给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同学们 在答题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角度,进而限制了思维。如 2007 年琼宁卷 第 18 题,属评价性题目,整体评价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属于半开放性题,答 题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考生必须注意从不同角度切入评价才行。 3.忽视句子内涵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 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得分亦可想而知。如 2007 年广东卷第 21 题:“根 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 活、再生、演变’?”对于这道题目,只要注意到句中“发展”“复活”“再 生”“演变”的所指内涵,就不免得出类似的答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 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 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人作品, 从而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4.忽视分值设置 每道题后面所标分值往往暗示答案要点。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要点不 全或答题哆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 偶数的分值,如 4 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
点列出;奇数的分值5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 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二、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 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 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己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 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点列出;奇数的分值 5 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 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二、2012 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 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 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 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己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 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 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 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 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 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 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 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 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 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 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 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 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 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 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 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 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 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 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 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 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 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 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 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 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 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 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 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 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
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 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一一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 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 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 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 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 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 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 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 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 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 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 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 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 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 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 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 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 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 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 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 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 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 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 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 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 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 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 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 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 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 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 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 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 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 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 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 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 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 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 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 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 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