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计算题 1、解:将P=35,Q=450及P=30,Q=350代入Q=6+yP,得 450=8+35 350=-8+30y 解得6=250,Y=20,则有Q=250+20P 将P=35,Q=50及P=30,Q=150代入Q=a-BP,得 50=a-35B 150=a-30B 解得a=750B=20,则有Q=750-20P 将Q=750-20P和Q=-250+20P代入均衡条件Q=Qs,得P=25,代入Q=750-20P 或者说Q=-250+20,得Q=250。即均衡点为(250,25) 2、解:将P=8代入X的需求函数,得Q=40-0.5×8=36,由于X与Y的需求曲线在 P=8的点上相交,所以Y的需求曲线必经点(36,8),在这一点X的需求弹性为 Ea=-0.5×8/36=-1/9,它的绝对值是Y的需求弹性绝对值的一半,因此 有:-1/9=1/2×1/K×8/36,解得Y之需求曲线斜率为K=-1,代入点斜式方程得 P1-36=(-1)×(Q-8),整理得Q=44-P1 3、解(1)将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代入均衡条件Q=Q,有 50-5P=-10+5P 得P=6,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得Q=20 所以,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6,Q。=20。如图所示
五、计算题 1、解:将 P=35,QS =450 及 P=30,QS=350 代入 QS =-δ+γP,得 450=-δ+35γ 350=-δ+30γ 解得δ=250,γ=20,则有 QS=-250+20P 将 P=35,Qd=50 及 P=30,Qd=150 代入 Qd=α-βP,得 50=α-35β 150=α-30β 解得α=750 β=20,则有 Qd=750-20P 将 QD=750-20P 和 QS=-250+20P 代入均衡条件 Qd=QS,得 Pe=25,代入 Qd=750-20P 或者说 QS=-250+20,得 Qe=250。即均衡点为(250,25) 2、解:将 P=8 代入 X 的需求函数,得 QX=40-0.5×8=36,由于 X 与 Y 的需求曲线在 P=8 的点上相交,所以 Y 的需求曲线必经点(36,8),在这一点 X 的需求弹性为 Edx=-0.5 × 8/36=-1/9, 它 的 绝 对 值 是 Y 的需求弹性 绝对值的一半 , 因 此 有:-1/9=1/2×1/KY×8/36,解得 Y 之需求曲线斜率为 KY =-1,代入点斜式方程得: PY-36=(-1) ×(QY-8),整理得 QY=44-PY 3、解(1)将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代入均衡条件 QS=Qd,有 50-5P=-10+5P 得 Pe=6,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得 Qe =20 所以,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 Pe=6,Qe=20。如图所示
6 E Q=505p 100 (2)将需求函数Qa=60-5P和原供给函数Q=-10+5P代入均衡条件Q=Qa,有 60-5P=-10+5P 解得P=7,代入Q=60-5P得Q=60-5×7=25 所以,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分别为P=7,Q=25 (3)将原需求函数Q=50-5P和现供给函数Q=5+5P代入均衡条件Q3=Q有 50-5P=-5+5P,解得P=5.5,代入Q=50-5P,得Q=22.5 所以,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分别为P=5.5,Q。=22.5 4、解:根据中点公式 (P+P2)/2 E=-△Q/△P (Q1+Q2)/2 (2+4)/2 E=200/2× 1.5 (300+100)/2 (2)P=2时,Q=500-100×2=300,所以有 E=-dQ/dP×P/Q=-(-100)×2/300=2/ 5、解:(1)由P=150-6Q得Q=25-P/6,由P=180-3Qg得Q=60-P/3 市场需求函数为Q=Q+Q2=(25-P/6)+(60-P/3)=85-P/2
(2)将需求函数 Qd =60-5P 和原供给函数 QS=-10+5P 代入均衡条件 QS=Qd,有 60-5P=-10+5P 解得 Pe=7,代入 Qd=60-5P 得 Qe=60-5×7=25 所以,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分别为 Pe=7,Qe=25 (3)将原需求函数 Qd=50-5P 和现供给函数 QS =-5+5P 代入均衡条件 QS=Qd,有 50-5P=-5+5P,解得 Pe=5.5,代入 Qd=50-5P,得 Qe =22.5 所以,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分别为 Pe=5.5,Qe =22.5 4、解:根据中点公式 (P1+P2)/2 Ed=-△Q/△P×—————— ,有 (Q1+Q2)/2 (2+4)/2 Ed=200/2×——————— =1.5 (300+100)/2 (2)P=2 时,Qd=500-100×2=300,所以有 Ed=- dQ/dP ×P/Q=-(-100) ×2/300=2/3 5、解:(1)由 P=150-6QA 得 QA =25-P/6,由 P=180-3QB 得 QB=60-P/3 市场需求函数为 Qd=QA+QB=(25-P/6)+(60-P/3)=85-P/2 P 10 2 6 E 20 50 QS=-10+5P Q -10 0 Qd=50-5P
(2)A:P=30时,Q=25-30/6=20,E4=-dQ/dP×P/Q=1/6×30/20=0.25 B:P=30时,Q=60-30/3=50,E=-dQ/dP×P/Q=1/3×30/50=0.2 市场:P=30时,Q=85-30/2=70,E=-dQ/dP×P/Q=1/2×30/70=0.21 第三章效用论 名词解释 1、替代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 量的变动 2、收入效应:指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 量的变动。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増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 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 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5、序数效用:指把主观满足表达成一种可排序的偏好的方式。序数效用是新古典
(2)A:P=30 时,QA=25-30/6=20,Ed =- dQ/dP ×P/Q=1/6×30/20=0.25 B: P=30 时, QB=60-30/3=50, Ed=- dQ/dP ×P/Q=1/3×30/50=0.2 市场:P=30 时, Qd=85-30/2=70, Ed=- dQ/dP ×P/Q=1/2×30/70=0.21 第三章 效用论 一、名词解释 1、替代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 量的变动。 2、收入效应:指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 量的变动。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 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4、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 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5、序数效用:指把主观满足表达成一种可排序的偏好的方式。序数效用是新古典
消费需求理论的基石。 6、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 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7、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 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8、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 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 大化的均衡条件。 9、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 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0、恩格尔定律:如果需求函数中的其它因素都固定不变,随着收入的提高,食 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不断减少。 11、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 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2、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总 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判断 1、×2、×3、√4、×5、×6、×7、 选择 1、C2、D3、B4、D5、C6、B7、A8、B9、A10、B11、C12、 B13、C14、C15、A 四、问答 1、答:由于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故两者的效用水平是一样的,增加X所增加的 效用要等于因减少Y而减少的效用。所以有:Mx·△X=-MU·△Y 2、答:序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是RCSx=P/P1。当RCSx>P3/P时,消费者会不断 地减少对商品Y的购买,增加对商品X的购买,直到RCSx=PJ/P。因为此时在维
消费需求理论的基石。 6、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 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7、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 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8、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 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 大化的均衡条件。 9、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 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0、恩格尔定律:如果需求函数中的其它因素都固定不变,随着收入的提高,食 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不断减少。 11、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 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2、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总 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三、选择 1、C 2、D 3、B 4、D 5、C 6、B 7、A 8、B 9、A 10、B 11、C 12、 B 13、C 14、C 15、A 四、问答 1、答:由于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故两者的效用水平是一样的,增加 X 所增加的 效用要等于因减少 Y 而减少的效用。所以有:MUX·△X=-MUY·△Y 2、答:序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是 RCSXY=PX/PY。当 RCSXY>PX /PY 时,消费者会不断 地减少对商品 Y 的购买,增加对商品 X 的购买,直到 RCSX Y=PX/PY。因为此时在维
持同样效用水平的条件下,减少Y商品所需要增加的Ⅹ商品少于Y的减少量。所 以此时减少商品Y的购买,增加商品X的购买能使总效用增加。反之,当RCSx <Px/P时,消费者会不断地减少对商品X的购买,增加对商品Y的购买,从而使 总效用增加。直到RCSx=P3/P 3、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 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 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商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不少数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 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商 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情况,这种特殊低档品就是吉芬商品。可见,吉芬商 品一定是低档品,但低档品不一定是吉芬商品。 4、答: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 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 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5、答:图略(见教材第91页) 如图,E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因为就无差异曲线U3来说,虽然它 代表的效用水平高于无差异曲线U2,但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既无交点又无切点 这说明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无差异曲线U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 组合的购买。就无差异曲线U来说,虽然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相交于a、b两点, 这表明消费者利用现有收入可以购买a、b两点的商品组合。但是,这两点的效 用水平低于无差异曲线U2,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用全部收入去购买无差异曲 线U1上的a、b两点的商品组合。事实上,就a点和b点来说,若消费者能改变 购买组合,选择AB线上位于a点右边或b点左边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则都 可达到比U1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以获得比a点和b点更大的效用水平。这种沿着 AB线段由a点住右和由b点往左的运动,最后一定在E点达到均衡。显然,只 有当既定的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点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 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满足。故E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持同样效用水平的条件下,减少 Y 商品所需要增加的 X 商品少于 Y 的减少量。所 以此时减少商品 Y 的购买,增加商品 X 的购买能使总效用增加。反之,当 RCSXY <PX/PY 时,消费者会不断地减少对商品 X 的购买,增加对商品 Y 的购买,从而使 总效用增加。直到 RCSX Y=PX/PY。 3、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 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 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商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不少数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 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商 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情况,这种特殊低档品就是吉芬商品。可见,吉芬商 品一定是低档品,但低档品不一定是吉芬商品。 4、答: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 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 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5、答:图略(见教材第 91 页) 如图,E 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因为就无差异曲线 U3 来说,虽然它 代表的效用水平高于无差异曲线 U2,但它与既定的预算线 AB 既无交点又无切点。 这说明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无差异曲线 U3 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 组合的购买。就无差异曲线 U1 来说,虽然它与既定的预算线 AB 相交于 a、b 两点, 这表明消费者利用现有收入可以购买 a、b 两点的商品组合。但是,这两点的效 用水平低于无差异曲线 U2,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用全部收入去购买无差异曲 线 U1上的 a、b 两点的商品组合。事实上,就 a 点和 b 点来说,若消费者能改变 购买组合,选择 AB 线上位于 a 点右边或 b 点左边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则都 可达到比 U1 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以获得比 a 点和 b 点更大的效用水平。这种沿着 AB 线段由 a 点住右和由 b 点往左的运动,最后一定在 E 点达到均衡。显然,只 有当既定的预算线 AB 和无差异曲线 U2相切于 E 点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 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满足。故 E 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