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开放经济的均衡 第一节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概念 1.狭义:一国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往来所 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即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总和。 2.广义:一国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经济交易和往来的全部 记录,而不问其是否具有外汇收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特定时期内的一种统计报表,它反 映:1)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收益等交易行为:2)该国所持有的货币 黄金、特别提款权的变化,以及与他国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3)凡不需偿还的 单方转移项目和相应的科目,由于会计上必须用来平衡的尚未抵销的交易。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1.概念: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把全部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划分为借方、贷方 和差额三栏,分别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项对外经济活动的发生额。国际收支平衡表 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总是相等的。 2.国际收支项目: 1)经常项目:贸易收支、服务收支、无偿转让 2)资本项目:长期资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政府和银行的长期借款、企 业信贷如中长期的出口信贷)短期资本 3)平衡项目:国际储备、错误与遗漏 三、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表现出如下特点: (1)国际收支规模扩展很快: (2)经常项目绝对额不断增长,但在整个国际收支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资本项 目的比重上升,日益成为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因素。 (3)在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外汇储备规模急速上升,举世瞩目。 第1页共2页
第十四章 第 1 页 共 12 页 第十四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第一节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概念 1.狭义:一国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往来所 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即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总和。 2.广义:一国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经济交易和往来的全部 记录,而不问其是否具有外汇收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特定时期内的一种统计报表,它反 映:1)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收益等交易行为;2)该国所持有的货币 黄金、特别提款权的变化,以及与他国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3)凡不需偿还的 单方转移项目和相应的科目,由于会计上必须用来平衡的尚未抵销的交易。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1.概念: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把全部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划分为借方、贷方 和差额三栏,分别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项对外经济活动的发生额。国际收支平衡表 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总是相等的。 2.国际收支项目: 1)经常项目:贸易收支、服务收支、无偿转让 2)资本项目;长期资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政府和银行的长期借款、企 业信贷如中长期的出口信贷)短期资本 3)平衡项目:国际储备、错误与遗漏 三、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表现出如下特点: ⑴国际收支规模扩展很快; ⑵经常项目绝对额不断增长,但在整个国际收支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资本项 目的比重上升,日益成为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因素。 ⑶在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外汇储备规模急速上升,举世瞩目
第十四章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调节与国际储备 一、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个项目,区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 交易:自主性交易(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的长期资本收支)和调节性交易 (资本项目中短期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项目的变动) 二、几种差额 1.贸易差额:贸易差额若出现逆差,弥补方法:1)经常项目中的服务和转 让收支项目的顺差来抵补;2)资本项目中的外资流入:3)动用国家外汇储备 2.经常项目差额: 3.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合计可说明国际储备动态。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进口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出口难以相应增 长。 2.受经济结构制约:国际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若不相应调整其 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3.物价、币值的影响: 4.受汇率变化的影向 5.受利率变化的影响 6.受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四、争取国际收支的平衡 1,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若不及时调整,会直接影响对外交往的能力和信誉, 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有大量逆差,则会外汇短缺,本国货值下跌,短期资本外流,严重时 会导致货币危机。 (2)国际收支顺差也是失衡。由于外汇供过于求,本币汇率上升,则会抑制出 口,并增加国内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持续有大额顺差,不仅会影响 本国经济的均衡健康发展,而且会招致其他因家的抗议和报复。 2.国际收支平衡,需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去把握: 保持年度收支平衡,对于保证当前的对外收支能力,是必要的。但对国际收 支平衡作较长期的考虑,则可突破必须保持当年度平衡的约束,作战略性安排。 第2页共2页
第十四章 第 2 页 共 12 页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与国际储备 一、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个项目,区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 交易:自主性交易(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的长期资本收支)和调节性交易 (资本项目中短期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项目的变动) 二、几种差额 1.贸易差额:贸易差额若出现逆差,弥补方法:1)经常项目中的服务和转 让收支项目的顺差来抵补;2)资本项目中的外资流入;3)动用国家外汇储备 2.经常项目差额: 3.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合计;可说明国际储备动态。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进口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出口难以相应增 长。 2.受经济结构制约:国际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若不相应调整其 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3.物价、币值的影响: 4.受汇率变化的影响 5.受利率变化的影响 6.受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四、争取国际收支的平衡 1.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若不及时调整,会直接影响对外交往的能力和信誉, 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⑴如果有大量逆差,则会外汇短缺,本国货值下跌,短期资本外流,严重时 会导致货币危机。 ⑵国际收支顺差也是失衡。由于外汇供过于求,本币汇率上升,则会抑制出 口,并增加国内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持续有大额顺差,不仅会影响 本国经济的均衡健康发展,而且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抗议和报复。 2. 国际收支平衡,需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去把握: 保持年度收支平衡,对于保证当前的对外收支能力,是必要的。但对国际收 支平衡作较长期的考虑,则可突破必须保持当年度平衡的约束,作战略性安排
第十四章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安排国际收支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推进本国经济的 发展和促进形成一个适合现代化要求的经济结构。为此,一定时期内经常项目上 有赤字是可以允许的。 五、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1.贸易方面:经济、行政手段,鼓励出口、抑制进口,缩减贸易逆差。 2.调整汇率以调整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逆差,贬低本币汇率,利于刺激 出口,抑制进口,改善国际收支 3.调整利率,以影响资本的流出入。 4.利用政府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六、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主要包括 ()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 (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3)可动用的特别提款权: (④)外汇储备。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外汇储备。 七、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 1.到上世纪70年代,美元是因际货币体系的中心。 2.70年代初开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一度形成了以美元为 主,日元和马克并行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 3.随着1999年欧元的启动、以及日本经济的持续疲弱不振,现阶段主要表 现为美元和欧元的竞争。 4,展望未来的国际储备体系,可能形成美元和欧元两强的国际储备货币结构。 但美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依然会占据主导性地位。 八、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 1.保持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是调节外汇收支和市场总供求的重要手段。 2.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 ()外汇储备增加,会增加对市场均衡的压力: (2)外汇储备过大,等于相应的资金“溢出” (3)外汇储备还可能由于外币汇率贬低而蒙受巨大损失。 第3页共2页
第十四章 第 3 页 共 12 页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安排国际收支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推进本国经济的 发展和促进形成一个适合现代化要求的经济结构。为此,一定时期内经常项目上 有赤字是可以允许的。 五、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1.贸易方面:经济、行政手段,鼓励出口、抑制进口,缩减贸易逆差。 2.调整汇率以调整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逆差,贬低本币汇率,利于刺激 出口,抑制进口,改善国际收支。 3.调整利率,以影响资本的流出入。 4.利用政府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六、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主要包括: ⑴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 ⑵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⑶可动用的特别提款权; ⑷外汇储备。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外汇储备。 七、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 1. 到上世纪 70 年代,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 2. 70 年代初开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一度形成了以美元为 主,日元和马克并行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 3. 随着 1999 年欧元的启动、以及日本经济的持续疲弱不振,现阶段主要表 现为美元和欧元的竞争。 4. 展望未来的国际储备体系,可能形成美元和欧元两强的国际储备货币结构。 但美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依然会占据主导性地位。 八、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 1. 保持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是调节外汇收支和市场总供求的重要手段。 2. 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 ⑴外汇储备增加,会增加对市场均衡的压力; ⑵外汇储备过大,等于相应的资金“溢出”; ⑶外汇储备还可能由于外币汇率贬低而蒙受巨大损失
第十四章 3.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外开放的程度、 以及国家影响国际收支的有效程度等住所因素。有一种说法,认为维持相当于 国3~4个月的进口额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这样的说法没有多大实质意义。 4.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面对的国际政 治、经济、金融形势又极为复杂。为了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维持汇率水平的稳 定,就要求必须持有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 5.在国际金融动满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管理:(I)要考虑资金安全:2)要考 虑保持流动性,即保证储备资产能够灵活兑现,以备随时运用:(3)在保证安全性 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资产多样化的原则,应把一部分资产投资于稳定成长的 证券上,以获取收益。 第4页共12页
第十四章 第 4 页 共 12 页 3. 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外开放的程度、 以及国家影响国际收支的有效程度等住所因素。有一种说法,认为维持相当于一 国 3~4 个月的进口额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这样的说法没有多大实质意义。 4.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面对的国际政 治、经济、金融形势又极为复杂。为了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维持汇率水平的稳 定,就要求必须持有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 5. 在国际金融动荡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管理:⑴要考虑资金安全;⑵要考 虑保持流动性,即保证储备资产能够灵活兑现,以备随时运用;⑶在保证安全性 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资产多样化的原则,应把一部分资产投资于稳定成长的 证券上,以获取收益
第十四章 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原因、分类 1.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的移动过程。 2.流动原因:各国的资本收益率不同。有时也会与相关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金 融状况、市场成熟程度以及法律制度环境等有关。 3.根据时期的长短,可以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4。根据资本流动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 贷款。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历程 1.现代资本跨国流动作为一种稳定的经济现象,其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叶算 起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1870一1914年,是资本跨国流动的第一个阶段。其背景是工业化的发展, 资本的主要输出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资本跨国流动的第二次浪潮。美国成为全球资本输 出的主要来源。 (3)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资本跨国流动的第三个阶段。对于世 界各国的经济复兴,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进入第四个阶段一一全球化发展时期。 规模扩张加快,流动性显著提高,仍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 三、国际资本流动中的私人资本和机构投资者 1.资本流动全球化时期,突出特征是私人资本取代官方资本,成为全球资本 流动的主体。到1997年,全部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中,私人资本已占90%左右。 官方资本主要指国家之间双边的和多边的援助、国际经济组织的开发贷款等: 私人资本指的是商业银行贷款、以及通过发行股票和各种债务工具所引起的资金 流动。 2.在全球资本流动私人化的浪潮中,机构投资者地位的急剧上升。 机构投资者,又称为“资产管理者”,分为三类:集体投资机构、保险公司 和养老基金。在工业化国家中,由这些机构持有和管理的资产总量已经超过了GDP 的规模。 四、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第5页共2页
第十四章 第 5 页 共 12 页 第三节 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原因、分类 1.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的移动过程。 2. 流动原因:各国的资本收益率不同。有时也会与相关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金 融状况、市场成熟程度以及法律制度环境等有关。 3. 根据时期的长短,可以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4. 根据资本流动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 贷款。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历程 1.现代资本跨国流动作为一种稳定的经济现象,其历史是从 18 世纪后半叶算 起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⑴1870—1914 年,是资本跨国流动的第一个阶段。其背景是工业化的发展, 资本的主要输出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资本跨国流动的第二次浪潮。美国成为全球资本输 出的主要来源。 ⑶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是资本跨国流动的第三个阶段。对于世 界各国的经济复兴,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⑷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进入第四个阶段——全球化发展时期。 规模扩张加快,流动性显著提高,仍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 三、国际资本流动中的私人资本和机构投资者 1. 资本流动全球化时期,突出特征是私人资本取代官方资本,成为全球资本 流动的主体。到 1997 年,全部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中,私人资本已占 90%左右。 官方资本主要指国家之间双边的和多边的援助、国际经济组织的开发贷款等; 私人资本指的是商业银行贷款、以及通过发行股票和各种债务工具所引起的资金 流动。 2. 在全球资本流动私人化的浪潮中,机构投资者地位的急剧上升。 机构投资者, 又称为“资产管理者”,分为三类:集体投资机构、保险公司 和养老基金。在工业化国家中,由这些机构持有和管理的资产总量已经超过了 GDP 的规模。 四、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