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 论 第一节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 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按其大小、结构、组 成等,可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徽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 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网 之。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徽生物的原始核呈环状棵DNA团块结构,无核膜、 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这类徽生物众多,有细 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后五类的结构和组成与细菌接近, 故从分类学观点,将它们列人广义的细菌范晦。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 此类。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等都有数 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徽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徽生物最多,例如1g肥沃土壤可有 几亿到几十亿个。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人类和动物的呼吸 道、消化道等腔道中,亦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 需的。自然界中N、C、S等元素的循环要靠有关的徽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土 壤中的微生物能将死亡动、植物的有机氮化物转化为无机氮化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 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食用。此外,空气中的大量游离氨,也只有依靠固氨菌等 作用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和动物也将难 以生存。 在农业方面,也可以应用微生物制造菌肥、植物生长澈素等;也可利用微生物感染 昆虫这一自然现象来杀死害虫。例如苏云金杆菌能在一些农作物害虫的肠腔中生长繁殖 并分泌毒素,导致寄生昆虫的死亡。这样,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长、以菌防病、以 =-1
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 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应用于食品、皮革、纺织、石油、化工、治金等行业日趋 泛。例如采用盐酸水解法生产1吨味精需要小麦30吨,现改用微生物发酵法只需薯粉 3吨,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大大节约细粮。又如在炼油工业中,利用多种能以石油为原 料的微生物进行石油脱蜡,可以提高石油的质量和产量。 在医药工业方面,有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可选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 维生素、辅酶、ATP等药物 此外,在污水处理方面,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磷、氰化物等亦有良好效果。 近年来,随者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作用更显裤煌,不仅 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多种工具酶和载体系统,更可人为地定向创建有益的工程菌新品种, 能在无污染自然环境中制造出多样、大量的人类必需品。 正常情况下,寄生在人类和动物口、鼻、咽部和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是无害的,且有 的尚能拮抗病原微生物。再则,定植在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等还能向宿主提供必需的硫 胺索、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K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又牛、羊等反 乌动物的胃,因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定植,才能利用草饲料作为营养物质。 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致病 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它们分别引起人类的伤寒、痢疾、结核、破伤风、麻疹、脊储灰 质炎、肝炎、艾滋病(AIDS)等;禽、兽的鸡霍乱、鸭瘟、牛炭疽、猪气喘等:以及 农作物的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得病、大豆病毒病等。有些微生物,在正带情况下不致 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微生物。例如一般大肠埃希 菌在肠道不致病,在泌尿道或腹腔中就引起感染。此外,有些微生物的破坏性还表现在 使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的腐蚀和霉烂等。 第二节徽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ob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徽生物的类型、分 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 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将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用于生产实际,对人类有 害的微生物予以改造、控制和消灭:使徽生物半朝向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徽生物学随着研究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深人,又形成了许多分支。着重研究微生物学 基础的有普通徽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 学、分子徽生物学等。按研究对象分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在应用领城中,分 为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徽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 微生物学、海洋徽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等。新近又有一门由细胞生物 学与微生物学融合的细胞徽生物学(cellur microbiology)的新分支学科形成。该学科 是用病原体来研究细胞生物学问题,这一分支的发展将大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致病机 制的研究。这些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和促进,使整个微生物学不断地全面地向纵深发 一2一
展 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微生物学经验时期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具体的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知识用于 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之中。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北 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酷方法。那时也已知道豆类 的发酵过程,从而制成了酱。民间常用的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保存食物的方法, 实际上都是防止食物因徽生物生长繁殖而腐烂变质的有效措施。 11世纪时,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意大利Fracastoro(1483~ 1553)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数种途径。奥地利Plenciz(1705 1786)主张传染病的病因是活的物体,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体所引起。18世纪清 乾降年间,我国师道南在《天悬集》鼠死行篇中写道:“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 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谈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 忽死两人横载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猖孤流行的可怕凄惨情景,同时也正确 地指出了鼠疫的流行环节。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明李时珍《本草纲 目》中指出,对病人的衣服燕过再穿就不会感染到疾病,表明已有消燕的记载。 士1月na工#日种他沙中 口上由女拉袖行亚知收现州口知
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的另一莫基人是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他创用固体 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养,利于对各种细 菌的特性分别研究。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 提供实验手段。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中,许多传染病的病原菌如炭疽芽胞杆菌、伤寒 沙门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棒状杆菌、葡萄球菌、破伤风梭菌、脑膜炎奈 瑟菌、鼠疫耶氏菌、肉毒梭菌、痢疾志贺菌等,由郭猛和在他带动下的一大批学者相继 发现并分离培养成功。 郭蛋根据对炭疽芽胞杆菌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郭霜法则(Koch'spostulates, 1884)。认为: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 病原曹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
澳大利亚学者Burnet以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基础,在艾利希刺链学说和 Jeme等天然抗体选择学说,以及人工耐受诱导成功的启发下,于1958年提出了关于抗 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该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将机体的免疫现象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 上,它不仅阐明了抗体产生机制,同时也可对抗原的识别、免疫记忆形成、自身耐受建 立和自身免疫发生等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作出解答。这样,免疫学跨超了感染免疫的范 畴,逐渐形成生物医学(biomedicine)中的一门新学科。 3.化学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首先合成化学疗剂的是艾利希。他在1910年合成治 疗梅毒的砷凡纳明(编号6O6),后又合成新碑凡纳明(编号914),开创了微生物性疾 病的化学治疗时代。I935年Domagk发现百浪多息(protosil)可以治疗致病性球菌感 染后,一系列磺胺药物相继合成,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l929年Fleming发现青莓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直到 1940年,下1ory等将青霉菌的培养液予以提纯,才获得可供临床使用的青霉素纯品。 青霉素的发现,鼓舞了微生物学家们寻找、发掘抗生素的热潮,于是链善素、氯卷素、 金莓素、土霉素、红需素等等相继发现。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和传染病得到控制和 治愈,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徽生物学时期近30年来,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 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胞培养、组织化学、标 记技术、核酸杂交、色谱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建立和改进,微生物学得到极为 迅速的发展。 1.新病原徽生物的发现自1973年以来,新发现的病原徽生物已有30多种。其 中主要的有军团曹,幽门螺杆菌,霍乱弧黄0139血清群,大肠埃希菌0157:H7血消 型,肺炎衣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V),人疱疹病毒6、7、8型, 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海,汉坦病毒,轮状病毒等。 1967-I971年间,美国植物学家Diener等从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中发现一种不具 有蛋白质组分的RNA致病因子,称为类病毒(viroid)。后来在研究类病毒时发现另 种引起首着等植物病害的拟病毒(virusoid)。1983年有关国际会议将这些微生物统称为 亚病毒(subvirus)。 1982年,美国科学家Prusiner从感染羊瘙痒病(scrapie)的鼠脑分离出一种称为朊 粒(pion)的传染性蛋白因子。该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阮粒所致疾病,动物中除羊瘙痒病外,有 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貂传染性脑炎等;人类中有库鲁(kuu)病、克雅 病(Creutzfeldt-Jakise,CjD)、格斯综合征(Gerstmann's syndrome,.GSs)、致 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 familial ns,FFI)等。pion曾译为朊病毒,但有学者认 为其生物学性状与寻常病毒差异太大,不宜列人病毒范酶,因而,其确切生物学位殴待 2.致病机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人,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认识可 深人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迄今一些主要病原菌的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蛋白、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