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 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 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 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呲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 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 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干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 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岀一 副随遇而安的乐观ˆ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ˆ;鬓微霜,又何妨”??但 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 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 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貝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 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 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 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 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 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 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 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 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 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 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 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 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 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 ? 但 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 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 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 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 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 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 美的历程》,有删节) 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 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 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 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3.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 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 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 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 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 15.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6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忆飞飞 韩少功 姐夫是一个从国企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动手能力强,做鸡舍,挖粪池,打竹椅,把毎件 事都当军工业务定货,力求优质品率百分之百。听着满院子的鸟声,他似乎又有了一笔订单 拿来锯子、锤子以及卡尺,精心设计,紧张施工,用几块木板打造了一个尖顶鸟舍。里面铺 设草须,相当于鸟类的席梦思。圆拱型门窗和门前的阶台,更有五星级宾馆气派,可供童话 中王子和公主优雅出入 我们兴冲冲将它固定在一棵大树上,一心等待粉红色童话的来临,等待一排排的鸟脑袋 在窗口出现。可好几个月过去了,这鸟舍一点动静也没有。很多鸟倒是来过的,也把它打量 过的。但它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很快又拍打着翅膀飞去,对欧式高尚住宅不屑一顾。 我们快快地颇为沮丧 一天,地上有一片落叶在飘动,引来狗和猫的围观和大呼小叫。我们凑上前一看,发现 那不是落叶,是一只羽翼未丰的乳鸟,眼睛还不能打开,两只脚也站立不稳,嘴巴倒是奇大
了。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 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13.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 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 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 念。 C.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 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 思想。 15.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6 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忆飞飞 韩少功 姐夫是一个从国企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动手能力强,做鸡舍,挖粪池,打竹椅,把每件 事都当军工业务定货,力求优质品率百分之百。听着满院子的鸟声,他似乎又有了一笔订单, 拿来锯子、锤子以及卡尺,精心设计,紧张施工,用几块木板打造了一个尖顶鸟舍。里面铺 设草须,相当于鸟类的席梦思。圆拱型门窗和门前的阶台,更有五星级宾馆气派,可供童话 中王子和公主优雅出入。 我们兴冲冲将它固定在一棵大树上,一心等待粉红色童话的来临,等待一排排的鸟脑袋 在窗口出现。可好几个月过去了,这鸟舍一点动静也没有。很多鸟倒是来过的,也把它打量 过的。但它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很快又拍打着翅膀飞去,对欧式高尚住宅不屑一顾。 我们怏怏地颇为沮丧。 一天,地上有一片落叶在飘动,引来狗和猫的围观和大呼小叫。我们凑上前一看,发现 那不是落叶,是一只羽翼未丰的乳鸟,眼睛还不能打开,两只脚也站立不稳,嘴巴倒是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