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点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 文 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语言文字应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与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漩涡(xuan) 症结( zheng) 果脯(f) 犯而不校(jido) B.骠骑(piao) 辟谣(bi) 碑贴(ti) 间不容 发(jian) C.着陆(zhao) 机杼(zh) 契机(qi) 以讹传讹 (e) D.蹩脚(bie) 掮客(qian) 劲头(jin) 赧颜苟活 (nan) 答案:A 解析:B.辟p,“碑帖”应为“碑帖”;C.着zhuo;D.蹩bi白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 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B.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 工具,城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 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土 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 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答案:D 解析: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的器皿;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 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别人请教。A.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 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 果断”,属望文生义。B.风云际会:比喻贤臣与明君相遇,有了施展才能的好 机会。也指有才能的人遇到机会。C.一语成谶:就是“不幸而言中”,一般指 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感情色彩有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训练中身体失去的水分应及时补充,因长时间训练会使身体大量排汗,血浆 量下降16%,所以应及时补水以增加血浆量,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运动持续时 间 B.当看见“徐州”舰官兵拉出的横幅时,从利比亚经海上撤离的华人跳跃着 欢呼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C.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 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D.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 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答案:B
湖南省重点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 文 时量: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与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漩涡(xuán) 症结(zhēng) 果脯(fǔ) 犯而不校(jiào) B.骠骑(piào) 辟谣(bì) 碑贴(tiě) 间不容 发(jiān) C.着陆(zháo) 机杼(zhù ) 契机(qì) 以讹传讹 (é) D.蹩脚(biě) 掮客(qián) 劲头(jìn) 赧颜苟活 (nǎn) 答案:A 解析:B.辟 pì,“碑帖”应为“碑帖”;C.着 zhuó;D.蹩 bié。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 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B.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 工具,城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 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 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答案:D 解析: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的器皿;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 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别人请教。A.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 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 果断”,属望文生义。B.风云际会:比喻贤臣与 明君相遇,有了施展才能的好 机会。也指有才能的人遇到机会。C.一语成谶:就是“不幸而言中”,一般指 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感情色彩有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训练中身体失去的水分应及时补充,因长时间训练会使身体大量排汗,血浆 量下降 16%,所以应及时补水以增加血浆量,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运动持续时 间。 B.当看见“徐州”舰官兵拉出的横幅时,从利比亚经海上撤离的华人跳跃着、 欢呼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C.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 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D.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 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答案:B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在“运动持续时间”前加“延长”;C项结构混乱,改 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 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D项表意不明,“部 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 4.从下了各句中选出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一句( A.王平对邻居张大爷说:“张大爷,我们班同学明天春游,尽快帮我借台照相 机,以免误事 B.李长根是个老实憨厚的农民,勤劳致富后,仍然和夫人一家五口,住在西山 脚下的小村里 C.章老板脸带歉意地说:“对不起,犬子昨天冲撞了您,能否请您看在我的薄 面上原谅他呢?” D.董教授打开书,只见扉页写道:奉上我的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 误,敬请斧正。 答案:C 解析:A.说话的语气口吻欠礼貌得体;B.“夫人”语体色彩不对,可改为“老 婆”或“妻子”;D.重复累赘,“拙著”即“我的著作”,与“我的”重复, 可去掉“我的” 二、文言文阅读(23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 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讧 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 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 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 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 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 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 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 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 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 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 不刑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 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 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 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解析:A 项搭配不当,应在“运动持续时间”前加“延长”;C 项结构混乱,改 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 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D 项表意不明,“部 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 4.从下了各句中选出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一句( ) A.王平对邻居张大爷说:“张大爷,我们班同学明天春游,尽快帮我借台照相 机,以免误事。” B.李长根是个老实憨厚的农民,勤劳致富后,仍然和夫人一家五口,住在西山 脚下的小村里。 C.章老板脸带歉意地说:“对不起,犬子昨天冲撞了您,能否请您看在我的薄 面上原谅他呢?” D.董教授打开书,只见扉页写道:奉上我的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 误,敬请斧正。 答案:C 解析:A.说话的语气口吻欠礼貌得体;B.“夫人”语体色彩不对,可改为“老 婆”或“妻子”;D.重复累赘,“拙著”即“我的著作”,与“我的”重复, 可去掉“我的”。 二、文言文阅读(23 分,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4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 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 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 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 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 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 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 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 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 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 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 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 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 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 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 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 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 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 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an):古代 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刑(wan)阙:磨损残缺。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下足以讧史氏之失者 订:修订 B.始归赵氏 归:出嫁 C.装卷初就 就:接近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 菲薄:微薄 答案:B 解析:A项“订”:订正:C项“就”:完成;D项“菲薄”:资质不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 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因人之力血敝之,不仁 C.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答案:B 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句中语气词,用在句 中,表示舒缓语气;C.代词,他的/代词,那些;D.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 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 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 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 博雅者之戒云 答案:D 解析: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 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8.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答案: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 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 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 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 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 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 订:修订 B.始归赵氏 归:出嫁 C.装卷初就 就:接近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 菲薄:微薄 答案:B 解析:A 项“订”:订正;C 项“就”:完成;D 项“菲薄”:资质不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 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答案:B 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句中语气词,用在句 中,表示舒缓语气;C.代词,他的/代词,那些;D.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 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 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 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 博雅者之戒云。 答案:D 解析: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 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8.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 分) 答案: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 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答案:(1)(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他。我们夫 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赋分点:借宿、无所各1分,句意2分) (2)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 志愿从没有屈服过。(赋分点:老、是乡、句意各1分 (3)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赋分点:岂…… 欤、所著、句意各1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分) 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 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3分)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4分) 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 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4分) 11.古诗文默写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 (2)高渐离击筑,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 王》)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拟行路难》) 答案:(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荆轲喝而歌为变徵之声 (3)安能行叹复坐愁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选择题6分,简答题6分)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答案:(1)(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他。我们夫 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赋分点:借宿、无所各 1 分,句意 2 分) (2)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 志愿从没有屈服过。(赋分点:老、是乡、句意各 1 分) (3)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赋分点:岂…… 欤、所著、句意各 1 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 分) 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 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3 分)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4 分) 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 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4 分) 11.古诗文默写。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2)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 王》)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拟行路难》) 答案:(1)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2)荆轲喝而歌 为变徵之声 (3)安能行叹复坐愁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 分。选择题 6 分,简答题 6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4题。 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 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 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 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 以大量积累,后世乃能够超载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 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 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 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 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 与内涵,这在非直接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 的精炼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 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行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 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 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 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 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一一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 的特质一一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 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 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 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 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触发生命,不在晢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 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以 “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 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 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引 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 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 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 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 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 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正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2—14 题。 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①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 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 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 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 以大量积累,后世乃能够超载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 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 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 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 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 与内涵,这在非直接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 的精炼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 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行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 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②,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 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 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 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 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 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 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 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 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③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 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④以 “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 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 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引 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 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 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 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 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 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