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污黎对食品安全性的形响 第一节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一、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一般认为,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 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通常所说的环境,一般是以人或人类作为 主体, 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被认为是环境要素,即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环境的关系密切,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吸 收氧,呼出二氧化碳,摄取水和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有、成长和遗传等。正是因为人与环境 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人体的物质组成与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很高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 类(包括其他生物)不仅是环培发属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日它们的物质组成和环境的物质 组成保持着平衡关系。由于人体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时, 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大部分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的复杂的食物链(网)而获得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平 衡关系又主要靠食物来维持。 人类所需的一切能量都来自于太阳,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提供的食物。据估 计,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为一千万人提供食物。然而 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自然灾害的控制, 士壤的改良,野生 植物的驯化,优良品种的配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以及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等等,使得我 们的地球为几十亿人提供了食物:加之各种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各种制造加工业的发展等, 创造了人类各种具有物质、精神文明的环境。但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并不是无度的,人 对环墙的不话当或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也立生了环境污垫问题。环境污染使得环培中的物 质组成改变,通过食物链 (网)或其他途径,造成人体与环境物质组成所具有的平衡关系 坏,产生了人体对生存的不适应,甚至产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出现了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 食品安全性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环培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培质量下隆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产生不良影 响的现象。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 水体 土壤环境,其数量、浓度 和特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体健康 这就成了 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有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 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分配和制作食品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食品污染的因素 因而引起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但由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动植物的生产 过程。通常天然的动植物食品原材料很少含有有害物质,但 这些 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 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而影明食品 的安全性。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很多,就环境而言,环境污染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也并不只是污染 的环境对食品安全性有影响,未受污染的环境(原生环境)也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 )原生环境与 品安全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未受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一般来说,这种环境 存在着许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由于此种环境中正常化学组成的空气、水体和土壤,以
第二章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一、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一般认为,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 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通常所说的环境,一般是以人或人类作为 主体,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被认为是环境要素,即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环境的关系密切,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吸 收氧,呼出二氧化碳,摄取水和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成长和遗传等。正是因为人与环境 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人体的物质组成与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很高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 类(包括其他生物)不仅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它们的物质组成和环境的物质 组成保持着平衡关系。由于人体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时,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大部分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的复杂的食物链(网)而获得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平 衡关系又主要靠食物来维持。 人类所需的一切能量都来自于太阳,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提供的食物。据估 计,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为一千万人提供食物。然而, 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自然灾害的控制,土壤的改良,野生动 植物的驯化,优良品种的配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以及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等等,使得我 们的地球为几十亿人提供了食物;加之各种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各种制造加工业的发展等, 创造了人类各种具有物质、精神文明的环境。但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并不是无度的,人 类对环境的不适当或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也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使得环境中的物 质组成改变,通过食物链(网)或其他途径,造成人体与环境物质组成所具有的平衡关系破 坏,产生了人体对生存的不适应,甚至产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出现了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 食品安全性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其数量、浓度 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体健康,这就造成了环 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有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 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分配和制作食品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食品污染的因素, 因而引起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但由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动植物的生产 过程。通常天然的动植物食品原材料很少含有有害物质,但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 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而影响食品 的安全性。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很多,就环境而言,环境污染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也并不只是污染 的环境对食品安全性有影响,未受污染的环境(原生环境)也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 (一)原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未受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一般来说,这种环境 存在着许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由于此种环境中正常化学组成的空气、水钵和土壤,以
及太阳辐射、微小气候和自然的生态系统,人类可获得清洁的空气、水和食品。然而产生于 这种环境中的食品也并不都是安全的 有些原生环境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由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地球 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水、 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成为生物地球化学疾病,这 类疾病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故又称地方病。 最典型的元素过少而引起的地方病为碘缺乏病。它在世界各国(除冰岛外)都有不同程 度的流 我国的流行范围也较 。在远离海洋和有高山阻附 的石灰石 、砂土、灰 化土及泥炭土为主要士壤成分的地带,由于土壤含碘少或易流失,常常为缺碘土壤,土壤或 碘会导致水和食物中含碘少,使人体摄碘量不足:同时不合理的膳食(营养缺乏)也会影响 人对碘的吸收,而形成人体碘缺乏,由此而引起的最常见的疾病为甲状腺肿和克汀病(主要 表现为生长发有落后、痴呆和登哑)。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广泛流行的地区,常常是缺硒地风: 晒与癌的关系非常引人注目,对硒的抗 作用己有不少报道] 地球结构原因的元素过多而导致的地方病,主要为元素的慢性中毒,如地方性氟病,慢 性砷中毒,慢性硒中毒等,它们同环境污染而引起环境元素过多的情形一样,尽管元素的产 生方式或来源不同,但主要经食物和水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二)次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 发 重大变化的 环境。这种变化对人类 有利的影响,然而随着人类的生活活动对 环境施加的影响增大,使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环境受“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日渐明显。 矿藏的开采,金属的治炼、加工,合成材料生产的多样化,能源的大量消耗,大规模的 工农业生产,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在为人类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大量 生产性有害物质和生活废弃物进入环境,污染大气、水体和士壤。在这种环境中种植和加口 的各种食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从而导致食物的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形成 次生环境对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按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 类。物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如核爆炸、核泄漏及辐射等 是食品受到放射性污垫的主要原因。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名,仅美国脊记的化学物质 已达到70万种。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通过水、食物进入人体,其中许多化学物质对人体健 康具有明显损害, 有些 污染 不仅具有急性、慢性作用,而且还具有致突变、致癌、 骑等远期效应,危及当代及后代健康: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 虫等。 可见,环境污染是环境对食品安全性影响的主要原因,而次生环境恶化引起的对食品 安全性的影响是研究环境与食品安全性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 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人类自从用煤作燃料以后,大气污染的现象就存在了。大气污染物 的种类很多,其理化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主要来源为矿物燃料(如煤和石油等) 燃烧和工业生产。大气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危害种类也很多,如SO2、NOX、C2、HC1、氧 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粉尘等。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由于其体内外污染物 增多,可造成其生长发有不良或受阻,甚至发病或死亡。人类食物来自动植物,因而影响食 品的安全性。 一、氨化物
及太阳辐射、微小气候和自然的生态系统,人类可获得清洁的空气、水和食品。然而产生于 这种环境中的食品也并不都是安全的。 有些原生环境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由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地球 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水、 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成为生物地球化学疾病,这 类疾病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故又称地方病。 最典型的元素过少而引起的地方病为碘缺乏病。它在世界各国(除冰岛外)都有不同程 度的流行,我国的流行范围也较广。在远离海洋和有高山阻隔的石灰石、白奎土、砂土、灰 化土及泥炭土为主要土壤成分的地带,由于土壤含碘少或易流失,常常为缺碘土壤,土壤缺 碘会导致水和食物中含碘少,使人体摄碘量不足;同时不合理的膳食(营养缺乏)也会影响 人对碘的吸收,而形成人体碘缺乏,由此而引起的最常见的疾病为甲状腺肿和克汀病(主要 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痴呆和聋哑)。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广泛流行的地区,常常是缺硒地区; 硒与癌的关系非常引人注目,对硒的抗癌作用已有不少报道。 地球结构原因的元素过多而导致的地方病,主要为元素的慢性中毒,如地方性氟病,慢 性砷中毒,慢性硒中毒等,它们同环境污染而引起环境元素过多的情形一样,尽管元素的产 生方式或来源不同,但主要经食物和水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二)次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 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这种变化对人类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然而随着人类的生活活动对自 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增大,使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环境受“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日渐明显。 矿藏的开采,金属的冶炼、加工,合成材料生产的多样化,能源的大量消耗,大规模的 工农业生产,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在为人类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大量 生产性有害物质和生活废弃物进入环境,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在这种环境中种植和加工 的各种食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从而导致食物的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形成。 次生环境对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按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 类。物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如核爆炸、核泄漏及辐射等, 是食品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仅美国登记的化学物质 已达到 700 万种。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通过水、食物进入人体,其中许多化学物质对人体健 康具有明显损害,有些环境污染物不仅具有急性、慢性作用,而且还具有致突变、致癌、致 畸等远期效应,危及当代及后代健康;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 虫等。 可见,环境污染是环境对食品安全性影响的主要原因,而次生环境恶化引起的对食品 安全性的影响是研究环境与食品安全性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 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人类自从用煤作燃料以后,大气污染的现象就存在了。大气污染物 的种类很多,其理化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主要来源为矿物燃料(如煤和石油等) 燃烧和工业生产。大气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危害种类也很多,如 SO2、NOX、Cl2、HCl、氧 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粉尘等。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由于其体内外污染物 增多,可造成其生长发育不良或受阻,甚至发病或死亡。人类食物来自动植物,因而影响食 品的安全性。 一、氟化物
氟化物污染以大气污染最为严重。许多工厂排出的氟化物主要为SiF4和亚,它们 易溶于水,具剧毒性。大气中氟化物对食品的污染主要分为二类 这种类型的污染表现为对食品的直接污染。在一些高寒山区, 气候寒冷潮湿,烤 火期长,粮食含水量高,需煤火烘烤,故居民终年煤火不息。这些地区煤贮量丰富,而煤质 低劣,高氟、高硫,氟含量在几百至几千mgkg。加之当地落后的燃煤方式,使用简陋的燃 烧炉灶,甚至直接在室内燃烧,空气含氟高达0.039.0.5mgm3。在室内贮存、烧制的粮菜 被严重污染,烧烤的玉米含氟量达26.3-84.2mgkg,辣椒含氟高达310.5565.0mgkg。居民 食用后可引起中毒 二)工业生产污染型 氟化物来自以含氟物作原料的化工厂、铝厂、钢铁厂和磷肥厂的烟肉,化合物有 氟气、氟化氢、四氟化硅和含氟粉尘,在大型铝厂周围300-4000m处测得大气含氟量为586 同的法售头的大中含氨达10血3氢的大气污热还能引起 近污染土壤含氟在 3000mgkg以 ,最高达 而对照区为300mgkg。另外,火山活动也是大气中氟的来源之 。氟具有在生物体内积景 的特点,植物体内的含氟比空气中含氟的浓度高百万倍之多,农作物可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氟 化物,大部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入体内,也有从叶缘水孔进入,受污染的工厂四周土壤、 地面水、牧草、农作物的含氟量都较高。 氟化物在植物中蓄积程度因环境(大气、水、士壤)中含量、植物品种、植物年 龄和叶龄不同而不同。山茶科植物能蓄积大量的氟,枯叶干物质中可达6400mgkg:茶叶幼 叶40-150mg/kg,老叶400-820mg/kg。氟在蔬菜中的含量一般在0.5-100mgkg,在果实中 含量为0.5-5.0mgkg,而在根中的含量较低。 受氟污染的农作物除会使污染风域的粮菜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外,氟化物还会 通过贪畜食用牧草后进入食物链,对食品造成污染。研究表明,饲料含氟超过3040mgkg 牛吃了后会得氟中毒症。氟被吸收后,95%以上沉积在骨骼里。由氯在人体内的积累引起的 最典型的疾病为氟斑牙和氟骨症,表现为齿斑、骨增大、骨质疏松、骨的生长速率加快等。 我国现行饮水、食品中含氟化物卫生标准为:饮水1.OmgL:大米、面粉、豆类、 蔬菜、蛋类为1.0me/kg:水果为0.5me/kg:肉类为2.Ome/kg. 、煤烟粉尘和金属飘尘 烟尘由碳黑颗粒、煤粒和飞灰组成,粒径一般在0.00510μm之间。燃烧条件不同 产生的烟尘量不同, 一般每吨煤大约产生428kg的烟尘。烟尘产生于冶炼厂、钢铁厂、焦 化厂和供热锅炉等烟囱附近,常以污染源为中心扩大到周围几百亩地区或下风向发展到几公 里的区域。煤烟粉尘危害作物,使果蔬品质下降。 金屈飘尘的粒径小于1Oμ,能长时间漂浮空中。随着工业的发展,排入大气的 许多金属微粒如铅、锡、铬、锌、镍、砷和汞等金属飘尘的毒性较大,这些微粒可沉积或 雨雪下降到地面。有些低沸点重金属,治炼中很容易挥发进入大气,如福,炼锌厂的废气中 含有锡。有过这样的报道,在炼锌厂周围的农田里表土本底含锡为0.7mgkg,经厂废气6 个月的污染后,土壤中福含量达6.2mgkg,而锡能在粮、莱作物中积累。 三、沥青烟雾 沥声烟零为一种红鱼的铜尘,产生于大的路及利用沥青作原料或燃的 工厂。其化学成分复杂,除含炭粒外,还含有许多的有机化合物,如苯 蔡和多环芳烃头 的3,4苯并花等致癌物质,受沥青烟雾污染的作物,常常会沾染一层发黑的、发粘的物质, 给作物带来严重的危害。 受沥青烟雾污染过的作物,一股不能直接食用:同时也不应在沥青制品如油毡上
氟化物污染以大气污染最为严重。许多工厂排出的氟化物主要为 SiF4 和 HF,它们 易溶于水,具剧毒性。大气中氟化物对食品的污染主要分为二类: (一)生活燃煤污染型 这种类型的污染表现为对食品的直接污染。在一些高寒山区,气候寒冷潮湿,烤 火期长,粮食含水量高,需煤火烘烤,故居民终年煤火不息。这些地区煤贮量丰富,而煤质 低劣,高氟、高硫,氟含量在几百至几千 mg/kg。加之当地落后的燃煤方式,使用简陋的燃 烧炉灶,甚至直接在室内燃烧,空气含氟高达 0.039-0. 5mg/m3。在室内贮存、烧制的粮菜 被严重污染,烧烤的玉米含氟量达 26.3-84. 2mg/kg,辣椒含氟高达 310.5-565.Omg/kg。居民 食用后可引起中毒。 (二)工业生产污染型 氟化物来自以含氟物作原料的化工厂、铝厂、钢铁厂和磷肥厂的烟囱,化合物有 氟气、氟化氢、四氟化硅和含氟粉尘,在大型铝厂周围 300-4000m 处测得大气含氟量为 586 -319μg/m3;在某钢铁厂周围的大气中含氟量达 1940μg/m3。氟的大气污染还能引起工厂 周围的土壤污染。如我国某钢铁厂附近污染土壤含氟在 3000mg/kg 以上,最高达 9000mg/kg, 而对照区为 300mg/kg。另外,火山活动也是大气中氟的来源之一。氟具有在生物体内积累 的特点,植物体内的含氟比空气中含氟的浓度高百万倍之多,农作物可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氟 化物,大部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入体内,也有从叶缘水孔进入,受污染的工厂四周土壤、 地面水、牧草、农作物的含氟量都较高。 氟化物在植物中蓄积程度因环境(大气、水、土壤)中含量、植物品种、植物年 龄和叶龄不同而不同。山茶科植物能蓄积大量的氟,枯叶干物质中可达 6400mg/kg;茶叶幼 叶 40-150mg/kg,老叶 400-820mg/kg。氟在蔬菜中的含量一般在 0.5-1OOmg /kg ,在果实中 含量为 0.5-5.Omg/kg,而在根中的含量较低。 受氟污染的农作物除会使污染区域的粮菜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外,氟化物还会 通过禽畜食用牧草后进入食物链,对食品造成污染。研究表明,饲料含氟超过 30-40mg/kg, 牛吃了后会得氟中毒症。氟被吸收后,95%以上沉积在骨骼里。由氟在人体内的积累引起的 最典型的疾病为氟斑牙和氟骨症,表现为齿斑、骨增大、骨质疏松、骨的生长速率加快等。 我国现行饮水、食品中含氟化物卫生标准为:饮水 1.Omg/L;大米、面粉、豆类、 蔬菜、蛋类为 1.Omg/kg;水果为 0.5mg/kg;肉类为 2.Omg/kg。 二、煤烟粉尘和金属飘尘 烟尘由碳黑颗粒、煤粒和飞灰组成,粒径一般在 0.005-10μm 之间。燃烧条件不同, 产生的烟尘量不同,一般每吨煤大约产生 4-28kg 的烟尘。烟尘产生于冶炼厂、钢铁厂、焦 化厂和供热锅炉等烟囱附近,常以污染源为中心扩大到周围几百亩地区或下风向发展到几公 里的区域。煤烟粉尘危害作物,使果蔬品质下降。 金属飘尘的粒径小于 1Oμm,能长时间漂浮空中。随着工业的发展,排入大气的 许多金属微粒如铅、锡、铬、锌、镍、砷和汞等金属飘尘的毒性较大,这些微粒可沉积或随 雨雪下降到地面。有些低沸点重金属,冶炼中很容易挥发进入大气,如福,炼锌厂的废气中 含有锡。有过这样的报道,在炼锌厂周围的农田里表土本底含锡为 0. 7mg/kg,经厂废气 6 个月的污染后,土壤中福含量达 6.2mg/kg,而锡能在粮、菜作物中积累。 三、沥青烟雾 沥青烟雾为一种红黄色的烟尘,产生于大规模的筑路及利用沥青作原料或燃料的 工厂。其化学成分复杂,除含炭粒外,还含有许多的有机化合物,如苯酚、蔡和多环芳烃类 的 3,4 苯并花等致癌物质,受沥青烟雾污染的作物,常常会沾染一层发黑的、发粘的物质, 给作物带来严重的危害。 受沥青烟雾污染过的作物,一般不能直接食用;同时也不应在沥青制品如油毡上
铺晒食品,以防止食品受到污染 四、酸雨 酸雨通常是指pH值小于56的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和雾。酸雨的形成机理非常 复杂。大气中的SO2和NOX,是酸雨物质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SO2对酸雨的形成更为 主要。但交通运输排放的主要污染物NOX以及公共事业和工业排放的NOX量在不断增加, NOX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酸雨的形成还与土壤的性质有关。 (一)雨的现状 酸雨起始于 纪中叶,相继出现在英国、美国、瑞典、挪威等一些工业化国家 最近十多年来危害日趋严重,不仅范围在继续扩大,而且酸度在不断增加,丹麦、波兰、德 国、加拿大等国酸雨pH多为4.0-45,美国有15个州的酸雨pH值在48以下。我国的酸雨 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以重庆、贵阳等城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处在严重水平,pH 为4.0-50,华中和华南酸雨区近10年来也有明显的加重。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对衣 作物、林业、建筑物 渔业以及人体健康都带来严重危害 二)酸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 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使淡水湖泊和河流酸化,影响鱼类的繁殖:另外, 瑞典、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结果揭示,酸雨地区内鱼的含汞量很大,鱼和淡水湖泊中含汞量 的增加,会通过食物链给人类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汞、福 降等宽颗转纯为香获些糖衣益在的伦士被化中的桥 溶液中重金属 浓度增 通过淋溶转入 海和地下水,引起水体重金属元素浓度增高,通过食物链在水生生物以及粮食、蔬莱中积累, 给食品安全性带来影响。 第三节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随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 大量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理化性质或生物群落 发生变化,造成水体污染。水体的污染对渔业和农业带来严重的威胁,它不仅使渔业资源受 到严重破坏,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有,造成作物减产,同时也给食品的安全 性带来亚重的影响 污染水体的污染源复杂,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其水体污 染物的类型和危害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对食品安全性有影响的水污染物有三类:无机有毒 物,包括各类重金属(汞、锡、铅、铬等)和氰化物、氟化物等:有机有毒物,主要为苯酚 多环芳烃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积累性的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和有机农药等:病 原体,主要指生活污水、盒备饲养场、医院等排放废水中的如病毒、病南和寄生虫等。 水体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是通过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在动、植物中紫 积而造成的。污染物质随污水进入水体以后 能够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向地上部分以及果实 中转移,使有害物质在作物中累积,同时也能进入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体内,并蓄积。有 些污染物(如汞、福)当其含量远低于引起农作物或水体动物生长发有危害的量时,就己在 体内累积,使其可食用部分的有害物质的累积量超过食用标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日木 高山县的福污染事件就是一例,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受矿山含镉废水污染,污水灌溉农田后 使镐在稻米中积累。当地人由于长期食用含镉稻米而产生镉中毒。另一种情况是, 污水中的 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达到对人、畜产生危害时,而对作物本身的产量和外观性状仍无 显影响,从而往往被人忽视。如含酚污水灌溉农作物,在含酚浓度为50gL时,对作物生 长无明显影响,但当污水含酚浓度为5mgL时,就可使酚在黄瓜中积累,使黄瓜带有异味。 水体污染能直接引起污染水体中水生生物中有害物质的积累,而对陆生生物的曼影
铺晒食品,以防止食品受到污染。 四、酸雨 酸雨通常是指 pH 值小于 5.65 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和雾。酸雨的形成机理非常 复杂。大气中的 SO2 和 NOX,是酸雨物质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SO2 对酸雨的形成更为 主要。但交通运输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NOX 以及公共事业和工业排放的 NOX 量在不断增加, NOX 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酸雨的形成还与土壤的性质有关。 (一)酸雨的现状 酸雨起始于 19 世纪中叶,相继出现在英国、美国、瑞典、挪威等一些工业化国家, 最近十多年来危害日趋严重,不仅范围在继续扩大,而且酸度在不断增加,丹麦、波兰、德 国、加拿大等国酸雨 pH 多为 4.0-4.5,美国有 15 个州的酸雨 pH 值在 4.8 以下。我国的酸雨 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以重庆、贵阳等城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处在严重水平,pH 为 4.0-5.0,华中和华南酸雨区近 10 年来也有明显的加重。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对农 作物、林业、建筑物、渔业以及人体健康都带来严重危害。 (二)酸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使淡水湖泊和河流酸化,影响鱼类的繁殖;另外, 瑞典、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结果揭示,酸雨地区内鱼的含汞量很大,鱼和淡水湖泊中含汞量 的增加,会通过食物链给人类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也带来潜在的危害,土壤酸化,土壤中的锰、铜、铅、汞、福、 锌等元素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使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增高,通过淋溶转入江、河、湖、 海和地下水,引起水体重金属元素浓度增高,通过食物链在水生生物以及粮食、蔬菜中积累, 给食品安全性带来影响。 第三节 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 大量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理化性质或生物群落 发生变化,造成水体污染。水体的污染对渔业和农业带来严重的威胁,它不仅使渔业资源受 到严重破坏,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同时也给食品的安全 性带来严重的影响。 污染水体的污染源复杂,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其水体污 染物的类型和危害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对食品安全性有影响的水污染物有三类:无机有毒 物,包括各类重金属(汞、锡、铅、铬等)和氰化物、氟化物等;有机有毒物,主要为苯酚、 多环芳烃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积累性的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和有机农药等;病 原体,主要指生活污水、禽畜饲养场、医院等排放废水中的如病毒、病菌和寄生虫等。 水体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是通过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在动、植物中累 积而造成的。污染物质随污水进入水体以后,能够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向地上部分以及果实 中转移,使有害物质在作物中累积,同时也能进入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体内,并蓄积。有 些污染物(如汞、福)当其含量远低于引起农作物或水体动物生长发育危害的量时,就已在 体内累积,使其可食用部分的有害物质的累积量超过食用标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日本 富山县的福污染事件就是一例,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受矿山含镉废水污染,污水灌溉农田后, 使镐在稻米中积累。当地人由于长期食用含镉稻米而产生镉中毒。另一种情况是,污水中的 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达到对人、畜产生危害时,而对作物本身的产量和外观性状仍无明 显影响,从而往往被人忽视。如含酚污水灌溉农作物,在含酚浓度为 50mg/L 时,对作物生 长无明显影响,但当污水含酚浓度为 5mg/L 时,就可使酚在黄瓜中积累,使黄瓜带有异味。 水体污染能直接引起污染水体中水生生物中有害物质的积累,而对陆生生物的影
响主要通过污灌的方式进入。污灌会引起农作物有害物质含量增加,许多国家禁止在干早地 区污灌生吃作物,烧煮后食用的作物,在收获前20-45停止污水灌溉等,要求污水灌溉既 不危害作物的生长发有,不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又不恶化士壤,不妨碍环境卫生和人体 健康。 从我国水污染的现状看,水污染较为严重,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用于农田礼 溉,灌溉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水中污染物超标,己达到影响食品的品质,进而 信害人体健康的程度。以我国污灌区沈阳张土灌风、兰州白银地区和桂林阳湖兴萍乡等地振 污染为例,抽样调 表明 张士灌区52人尿镉含量为<0.05-3.83 平均0.42 而对照 入尿镉含量<0.05μgkg,最高值为0.34μgkg,污灌区人群 已在体内利 白银镉污染区土壤镉含量达23mgkg居民尿镉含量为328-3.76μgkg,明显高于对照区的 1.33μgkg:阳朔镉污染区农民中已有类似痛痛病早期和中期的症状和体征的病例,污染区 居民日摄镉量达0.422mg,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日摄镉量的6倍。 污灌区居民普遍反映 留米的粘度降低,粮菜味道不好,蔬菜易腐烂不耐贮藏, 土豆畸形、黑心等,沈抚灌区高浓度石油废水灌溉水稻后,引起芳香烃在稻米中积累,米饭 有异味。 少数城市混合污水灌区和大部分工矿灌区,已引起饮用水源(地下水和部分地表 水)中重金属超标,少数地下水还有CN.、NO3一、NO2-污染,影响饮用水安全。 一、酚类污染物 酚的种类很多,在化学上凡是芳烃和羟基直接连接的化合物都叫酚。酚类污染物 来源广,焦化厂、城市煤气厂、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产生大量的含酚废水,且浓度高。水 中含酚0.022mgL可闻到讨厌的臭味,灌溉水和土壤里过量的酚,会在粮、菜中蓄积,使 粮、菜带有酚臭味。 酚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低浓度酚促讲庄稼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各种作物 的对酚忍耐能力不同,小麦、玉米不敏感,在200mgL仍正常生长,黄瓜的生长宜在25mgL 以下 低浓度酚对作物无害,高浓度则产生蓄积。mgL的含酚污水浇灌土壤和粮、菜, 检不出酚残留50mgL酚污水浇灌土壤和粮、菜时,蓄积明显,一般比正常水浇灌高出7-8 倍。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污水灌溉水稻和黄瓜,其对酚的积累量随污水中酚的浓度 增加而增加。 酚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 般茎叶较高,种子较低:不同植物对酚的积累能力 也有差别。研究表明,蔬菜中以叶菜类较高,其排列顺次是: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 >根莱类。 植物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酚类化合物,同时从含酚水和土壤中吸收外源酚,酚进入 植物体后,植物具有多种能分解酚的酶类,有分解酚的能力,能将进入的酚进行合成或代谢 为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在积累酚的同时,也能代谢酚。试验表明,葛笋叶、葛笋根中的 在24h后,呈直线下降,至16h时,下降到最低点。由于酚在作物体内的这种显著的代谢过 程,酚在作物体内残留累积处于较低水平,一般较少形成问题。 酚在作物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品质。含酚的污水浇灌的黄瓜,具有苦涩味, 且其含糖量比清灌的黄瓜低10.4%。用含酚污水浇灌的糙米,蒸出的米饭具有酚味。 污水中的酚对鱼类的影响是,低浓度时能影响鱼类的回游繁殖,高浓度能引起鱼 类的大量 水体中酚的浓度达010.2mg1时,鱼肉会有酚味 污水灌溉,含酚浓度在gL以下,对作物、人畜安全,收获前,尽可能停灌污水 二、氰化物 氰及其化合物来自电镀、焦化、煤气、治金、化肥和石油化工等排放的工业废水
响主要通过污灌的方式进入。污灌会引起农作物有害物质含量增加,许多国家禁止在干旱地 区污灌生吃作物,烧煮后食用的作物,在收获前 20-45d 停止污水灌溉等,要求污水灌溉既 不危害作物的生长发育,不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又不恶化土壤,不妨碍环境卫生和人体 健康。 从我国水污染的现状看,水污染较为严重,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用于农田灌 溉,灌溉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水中污染物超标,已达到影响食品的品质,进而 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以我国污灌区沈阳张士灌区、兰州白银地区和桂林阳朔兴萍乡等地镉 污染为例,抽样调查表明:张士灌区 52 人尿镉含量为<0.05-3.83μg/kg,平均 0.42μg/kg, 而对照区 47 人尿镉含量<0.05μg/kg,最高值为 0.34μg/kg,污灌区人群中镐已在体内积累; 白银镉污染区土壤镉含量达 23mg/kg,居民尿镉含量为 3.28-3.76μg/kg,明显高于对照区的 1.33μg/kg;阳朔镉污染区农民中已有类似痛痛病早期和中期的症状和体征的病例,污染区 居民日摄镉量达 0. 422mg,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日摄镉量的 6 倍。 污灌区居民普遍反映,稻米的粘度降低,粮菜味道不好,蔬菜易腐烂不耐贮藏, 土豆畸形、黑心等,沈抚灌区高浓度石油废水灌溉水稻后,引起芳香烃在稻米中积累,米饭 有异味。 少数城市混合污水灌区和大部分工矿灌区,已引起饮用水源(地下水和部分地表 水)中重金属超标,少数地下水还有 CN-、NO3-、NO2-污染,影响饮用水安全。 一、酚类污染物 酚的种类很多,在化学上凡是芳烃和羟基直接连接的化合物都叫酚。酚类污染物 来源广,焦化厂、城市煤气厂、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产生大量的含酚废水,且浓度高。水 中含酚 0. 022mg/L 可闻到讨厌的臭味,灌溉水和土壤里过量的酚,会在粮、菜中蓄积,使 粮、菜带有酚臭味。 酚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低浓度酚促进庄稼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各种作物 的对酚忍耐能力不同,小麦、玉米不敏感,在 200mg/L 仍正常生长,黄瓜的生长宜在 25mg/L 以下。 低浓度酚对作物无害,高浓度则产生蓄积。lmg/L 的含酚污水浇灌土壤和粮、菜, 检不出酚残留 50mg/L 酚污水浇灌土壤和粮、菜时,蓄积明显,一般比正常水浇灌高出 7-8 倍。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污水灌溉水稻和黄瓜,其对酚的积累量随污水中酚的浓度 增加而增加。 酚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一般茎叶较高,种子较低;不同植物对酚的积累能力 也有差别。研究表明,蔬菜中以叶菜类较高,其排列顺次是: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 >根菜类。 植物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酚类化合物,同时从含酚水和土壤中吸收外源酚,酚进入 植物体后,植物具有多种能分解酚的酶类,有分解酚的能力,能将进入的酚进行合成或代谢 为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在积累酚的同时,也能代谢酚。试验表明,葛笋叶、葛笋根中的酚 在 24h 后,呈直线下降,至 16h 时,下降到最低点。由于酚在作物体内的这种显著的代谢过 程,酚在作物体内残留累积处于较低水平,一般较少形成问题。 酚在作物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品质。含酚的污水浇灌的黄瓜,具有苦涩味, 且其含糖量比清灌的黄瓜低 10.4%。用含酚污水浇灌的糙米,蒸出的米饭具有酚味。 污水中的酚对鱼类的影响是,低浓度时能影响鱼类的回游繁殖,高浓度能引起鱼 类的大量死亡。水体中酚的浓度达 0.1-0.2mg/L 时,鱼肉会有酚味。 污水灌溉,含酚浓度在 lmg/L 以下,对作物、人畜安全,收获前,尽可能停灌污水。 二、氰化物 氰及其化合物来自电镀、焦化、煤气、冶金、化肥和石油化工等排放的工业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