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肺部病理体征评估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下列肺部病理体征: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的改变,呼吸 运动和触觉语颜的改变,异常听诊音,异常呼吸音和啰音。 2,能分析肺部病理体征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 1,提前预习课堂教授内容: 2.听诊器或多道听诊器。 3。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教师带入病室,在教师指导下,见习肺部病理体征。 选择病种: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 【实习内容】 1.异常胸廓桶状胸、畸形胸等。 2.视诊呼吸运动增强或减弱,三凹征,呼吸节律改变如潮式呼吸、间停呼吸。 3.触诊触觉语颤增强、减弱或消失。 4.病理性叩诊音,包括在正常肺部清音区出现的浊音、实音、鼓音或过清音。 5.听诊病理性肺泡呼吸音,包括肺泡呼吸音增强、减弱或消失,呼气延长:异常支气 管呼吸音:啰音,包括干哆音(鼾音、哮鸣音)、湿啰音(大、中、小水泡音等),胸膜摩擦 音。 11
11 四、肺部病理体征评估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下列肺部病理体征: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的改变,呼吸 运动和触觉语颤的改变,异常听诊音,异常呼吸音和啰音。 2.能分析肺部病理体征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 1.提前预习课堂教授内容; 2.听诊器或多道听诊器。 3.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教师带入病室,在教师指导下,见习肺部病理体征。 选择病种: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 【实习内容】 1.异常胸廓桶状胸、畸形胸等。 2.视诊呼吸运动增强或减弱,三凹征,呼吸节律改变如潮式呼吸、间停呼吸。 3.触诊触觉语颤增强、减弱或消失。 4.病理性叩诊音,包括在正常肺部清音区出现的浊音、实音、鼓音或过清音。 5.听诊病理性肺泡呼吸音,包括肺泡呼吸音增强、减弱或消失,呼气延长;异常支气 管呼吸音;啰音,包括干啰音(鼾音、哮鸣音)、湿啰音(大、中、小水泡音等),胸膜摩擦 音
五、正常心血管系统评估 【教学目标】 1.评估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强弱、性质和范围)。 2.掌握心脏相对浊音界的叩诊和测量 3.初步掌握心脏听诊方法和内容: ()心音的性质、强度、节律、频率 (2)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4.熟悉外周大血管的评估。 【练习用具】 听诊器、直尺、标记笔、记录本 【步骤和方法】 步骤 方法和要点 备物、洗手、解释 物品准备齐全,推检查车到病室,当病人的面洗手,向 病人解释检查目的和要求,解除病人的紧张。 一、心脏评估 1.视诊 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检杳者下题,视线以切线方向观察受检者心,前区是否降起。观 察心尖搏动的位置(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强弱和 范围,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2.触诊 检查者先以手掌或手掌尺侧置于心前区,感觉心尖搏动的位置 以及心前区有无震颤。再食指和中指并拢,以指腹进一步触摸心尖 搏动的位置、范围(直径为2.02.5cm),节律、强度,是否弥散, 有无拍举性搏动以及其它异常搏动。最后以手掌在胸骨左缘第4肋 间触诊有无心包摩擦感。 3.叩诊 (1)左界 先左后右,自下而上,从外向内。 从心尖搏动的肋间开始,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通常为第5 肋间锁骨中线稍外)由外向内进行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相对 浊音时,表示己达心界,用笔作一标记,用此方法逐一肋间确定心 (2)右界 界,直至上移至第2肋间为止。 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出肺肝界,在肺肝界上一肋间由外 向内叩诊,直至第2肋间,辨音及标记同前。 用直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 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按统一格式纪录结果。 12
12 五、正常心血管系统评估 【教学目标】 1.评估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强弱、性质和范围)。 2.掌握心脏相对浊音界的叩诊和测量。 3.初步掌握心脏听诊方法和内容: (1)心音的性质、强度、节律、频率; (2)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4.熟悉外周大血管的评估。 【练习用具】 听诊器、直尺、标记笔、记录本 【步骤和方法】 步 骤 方 法 和 要 点 备物、洗手、解释 一、心脏评估 1.视诊 2.触诊 3.叩诊 (1)左界 (2)右界 物品准备齐全,推检查车到病室,当病人的面洗手,向 病人解释检查目的和要求,解除病人的紧张。 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检查者下蹲,视线以切线方向观察受检者心前区是否隆起,观 察心尖搏动的位置(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 0.51.0cm)、强弱和 范围,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检查者先以手掌或手掌尺侧置于心前区,感觉心尖搏动的位置 以及心前区有无震颤。再食指和中指并拢,以指腹进一步触摸心尖 搏动的位置、范围(直径为 2.02.5cm),节律、强度,是否弥散, 有无抬举性搏动以及其它异常搏动。最后以手掌在胸骨左缘第 4 肋 间触诊有无心包摩擦感。 先左后右,自下而上,从外向内。 从心尖搏动的肋间开始,在心尖搏动外 23cm 处(通常为第 5 肋间锁骨中线稍外)由外向内进行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相对 浊音时,表示已达心界,用笔作一标记,用此方法逐一肋间确定心 界,直至上移至第 2 肋间为止。 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出肺肝界,在肺肝界上一肋间由外 向内叩诊,直至第 2 肋间,辨音及标记同前。 用直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 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按统一格式纪录结果
4.听诊 (1)顺序 逆时针方向听诊五个听诊区。 二尖瓣区(心尖区)一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一主动脉瓣第二听诊 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三尖瓣区(胸骨下端近剑突左 侧处)。 (2)内容 心率(1)、心律(齐与不齐、心音(强度改变、心音分裂、 额外心音:第一心音心尖部最强且清晰,音调低,持续时间长,标 志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心底部最强且清晰,音调高,清脆,持 续时间短,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第三心音在部分青少年心室舒张早 期第二心音后可有,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 不全的人):杂音:如果听到杂音,应认真辨别其最响的部位、时 期、性质、传导、强度及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心包摩擦音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诊。 二、外周大血管评 估 1、视诊和触诊 大血管的位置、管壁的弹性,脉搏、速率、节律、紧张度、强弱 颈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部 颗动脉:耳前方 肱动脉:上臂肱二头肌内侧向肱骨方向按压可扪及 桡动脉:腕部曲面桡侧,桡骨茎突的内方易扪及,两侧对比 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下方于酪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中内1/3交界 处,两侧对比 足背动脉:内外踝连线的中点与第1、2趾间的连线上 判断有无: 水冲脉:坐位:将病人手臂抬高过头,紧握其手腕掌面,若脉 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者。若仰卧位则将病人手臂前伸超过头。 奇脉:吸气时脉搏的幅度明显减弱或消失者。 短绌脉:脉率和心率不一致者,记数时两人分别记数心率和脉率 毛细血管搏动征:手指轻压被检者指甲末端,观察甲床苍白有无 随脉搏跳动而变窄继而又扩大。 2.听诊 颈静脉、颈动脉有无血管杂音,股动脉有无射枪音、Durozie2 双重杂音等。 13
13 4.听诊 (1)顺序 (2)内容 二、外周大血管评 估 1、视诊和触诊 2.听诊 逆时针方向听诊五个听诊区。 二尖瓣区(心尖区)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 2 肋间) 主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 2 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 区(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 三尖瓣区(胸骨下端近剑突左 侧处)。 心率(1 ,)、心律(齐与不齐)、心音(强度改变、心音分裂、 额外心音;第一心音心尖部最强且清晰,音调低,持续时间长,标 志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心底部最强且清晰,音调高,清脆,持 续时间短,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第三心音在部分青少年心室舒张早 期第二心音后可有,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 不全的人);杂音:如果听到杂音,应认真辨别其最响的部位、时 期、性质、传导、强度及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心包摩擦音: 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听诊。 大血管的位置、管壁的弹性,脉搏、速率、节律、紧张度、强弱 颈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部 颞动脉:耳前方 肱动脉:上臂肱二头肌内侧向肱骨方向按压可扪及 桡动脉:腕部曲面桡侧,桡骨茎突的内方易扪及,两侧对比 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下方于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中内 1/3 交界 处,两侧对比 足背动脉:内外踝连线的中点与第 1、2 趾间的连线上 判断有无: 水冲脉:坐位:将病人手臂抬高过头,紧握其手腕掌面,若脉 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者。若仰卧位则将病人手臂前伸超过头。 奇脉:吸气时脉搏的幅度明显减弱或消失者。 短绌脉:脉率和心率不一致者,记数时两人分别记数心率和脉率。 毛细血管搏动征:手指轻压被检者指甲末端,观察甲床苍白有无 随脉搏跳动而变窄继而又扩大。 颈静脉、颈动脉有无血管杂音,股动脉有无射枪音、Duroziez 双重杂音等
六、心血管病理体征评估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下列心脏病理体征:心尖搏动位置、强弱和范围的改变, 心浊音界的改变,心率、心律、心音的改变,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2.能分析常见异常脉形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3.掌握毛细血管搏动症、周围血管征阳性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 1.提前预习课堂教授内容: 2.带听诊器或多道听诊器 3。学生分组,每组由1名教师带人病室,在教师指导下,见习心脏及外周血管的病 理体征。要求示教病种: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等。 【实习内容】 1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二尖瓣面容、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颈动脉 搏动、毛细血管搏动征。 2.触诊心尖抬举样搏动、心前区震颤、水冲脉、奇脉、肝颈静脉返流征。 3,叩诊心脏浊音界扩大。 4.听诊心房颤动、过早搏动、收缩期与舒张期杂音,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 并描述杂音强度。 14
14 六、心血管病理体征评估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下列心脏病理体征:心尖搏动位置、强弱和范围的改变, 心浊音界的改变,心率、心律、心音的改变,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2.能分析常见异常脉形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3.掌握毛细血管搏动症、周围血管征阳性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 1.提前预习课堂教授内容; 2.带听诊器或多道听诊器 3.学生分组,每组由1名教师带人病室,在教师指导下,见习心脏及外周血管的病 理体征。要求示教病种: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等。 【实习内容】 1.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二尖瓣面容、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颈动脉 搏动、毛细血管搏动征。 2.触诊心尖抬举样搏动、心前区震颤、水冲脉、奇脉、肝颈静脉返流征。 3.叩诊心脏浊音界扩大。 4.听诊心房颤动、过早搏动、收缩期与舒张期杂音,枪击音、Duroziez 双重杂音、 并描述杂音强度
七、正常腹部评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指出腹部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和分区。 2.能正确实施腹部触诊的基本手法(浅、深触诊法)。 3.能正确实施肝、脾触诊。 【练习用具】 软尺、听诊器、笔 【步骤和方法】 步骤 方法和要点 备物、洗手、解释 物品准备齐全,推检查车到病室,当病人的面洗手, 向病人解释检查目的和要求,解除病人的紧张。 一、指出体表标志 肋弓、剑突、腹直肌外缘、胆囊点、季肋点、髂前上棘 麦氏点、肋脊角。 腹直肌外缘(属受检者半怡上半身以使腹直肌收缩而显露) 胆囊点(右侧腹直肌与肋缘交点,压痛为胆囊病变) 季肋点(第10肋前端,压痛表明肾病变) 麦氏点(脐与右侧骼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压痛示阑尾炎) 二、腹部分区法 通过脐做水平和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四个区,分别称为左 上腹部、右上腹部和左下腹部、右下腹部。 1.四区法 分别于左右肋弓下缘、左右骷前上棘作两条横线,再从左 右两侧髂前上棘与前正中线之交点作两条横线的垂直线,将腹 部分为9个区,分别称为: 2.九区法 右上腹 上腹 左上腹 脐部 下腹 左下腹 三、腹部检查方法 1.视诊 腹部检查顺序为视、听、叩、触。 嘱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蹲下平视腹部外形是 否平坦。再视腹部皮肤、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形及蠕动 等,脐的状态。通过脐围绕腹部一周,测量腹围。 15
15 七、正常腹部评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指出腹部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和分区。 2.能正确实施腹部触诊的基本手法(浅、深触诊法)。 3.能正确实施肝、脾触诊。 【练习用具】 软尺、听诊器、笔 【步骤和方法】 步 骤 方 法 和 要 点 备物、洗手、解释 一、指出体表标志 二、腹部分区法 1.四区法 2.九区法 三、腹部检查方法 1. 视诊 物品准备齐全,推检查车到病室,当病人的面洗手, 向病人解释检查目的和要求,解除病人的紧张。 肋弓、剑突、腹直肌外缘、胆囊点、季肋点、髂前上棘、 麦氏点、肋脊角。 腹直肌外缘(嘱受检者半抬上半身以使腹直肌收缩而显露) 胆囊点(右侧腹直肌与肋缘交点,压痛为胆囊病变) 季肋点(第 10 肋前端,压痛表明肾病变) 麦氏点(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 处,压痛示阑尾炎) 通过脐做水平和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四个区,分别称为左 上腹部、右上腹部和左下腹部、右下腹部。 分别于左右肋弓下缘、左右髂前上棘作两条横线,再从左 右两侧髂前上棘与前正中线之交点作两条横线的垂直线,将腹 部分为 9 个区,分别称为: 腹部检查顺序为视、听、叩、触。 嘱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蹲下平视腹部外形是 否平坦。再视腹部皮肤、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形及蠕动 等,脐的状态。通过脐围绕腹部一周,测量腹围。 右上腹 上 腹 左上腹 左腰部 脐 部 右腰部 右下腹 下 腹 左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