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听诊 (1)肠鸣音 (2)振水音 用听诊器置于脐周或右下腹,听诊1分钟,以“次/分” (3)腹部血管音 记录,并判断肠鸣音有无增强、减弱或消失。 被检者仰卧位,医生将听诊器放在左上腹部,用稍弯曲之 3.叩诊 手指在被检者上腹部作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胃内有液体存 (1)肝浊音界 在,可听到振水音。 用听诊器在脐部和脐上两侧可听到腹主动脉搏动音,并注 意有无血管杂音。 沿右锁骨中线自第2肋间向下逐一肋间即诊,至叩诊音由 (2)胃泡鼓音区 清音变为相对浊音的肋间为肝上界。正常肝上界在第5肋间。 肝下界叩诊常以触诊为主,也可两者互相配合引证。如触及肝 (3)移动性浊音 下缘时,记录肝上界至下缘之距离,即为肝脏的上下径,正常 人约为10~11cm。一般病人不测量肝径。 于左前胸下部,左肋缘以上,呈半月形鼓音区,正常时其 大小与胃内气体多少有关。 先从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达左中腹边缘,如叩诊变 为浊音,叩诊板指位置固定(不离开皮肤),嘱被检者向右侧卧 (4)肾脏叩诊 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有无变化。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 直达浊音区或右中腹边缘,叩诊板指固定位置,鼎病人向左侧 翻身作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听取音调之变化。这种浊音区随 4.触诊 体位变动而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 被检者侧卧位,医生用左手掌平放在被检者的肾区(即肋 脊角),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度的力量向左手背进行叩击,了 解有无叩击痛。 总要求: ①被检者取仰卧位,两手放在躯干两侧,两腿弯曲,使腹 壁肌肉松弛。 ②先训练被检者作均匀而较深的腹式呼吸,利用被检者的 (1)浅触诊法 呼吸运动讲行触诊。 ③检查者站于被检者右侧床边,面对被检者,右手平放于 腹壁表面,手指并拢,要温暖、轻巧、用力要均匀,并随时观 (2)深部触诊法 察被检者的面部表情。 ①深插触诊法 ④注意腹壁紧张度及有无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 16
16 2. 听诊 (1)肠鸣音 (2)振水音 (3)腹部血管音 3.叩诊 (1)肝浊音界 (2)胃泡鼓音区 (3)移动性浊音 (4)肾脏叩诊 4. 触诊 (1)浅触诊法 (2)深部触诊法 ① 深插触诊法 用听诊器置于脐周或右下腹,听诊 1 分钟,以“次/分” 记录,并判断肠鸣音有无增强、减弱或消失。 被检者仰卧位,医生将听诊器放在左上腹部,用稍弯曲之 手指在被检者上腹部作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胃内有液体存 在,可听到振水音。 用听诊器在脐部和脐上两侧可听到腹主动脉搏动音,并注 意有无血管杂音。 沿右锁骨中线自第 2 肋间向下逐一肋间叩诊,至叩诊音由 清音变为相对浊音的肋间为肝上界。正常肝上界在第 5 肋间。 肝下界叩诊常以触诊为主,也可两者互相配合引证。如触及肝 下缘时,记录肝上界至下缘之距离,即为肝脏的上下径,正常 人约为 10~11cm。一般病人不测量肝径。 于左前胸下部,左肋缘以上,呈半月形鼓音区,正常时其 大小与胃内气体多少有关。 先从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达左中腹边缘,如叩诊变 为浊音,叩诊板指位置固定(不离开皮肤),嘱被检者向右侧卧 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有无变化。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 直达浊音区或右中腹边缘,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病人向左侧 翻身作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听取音调之变化。这种浊音区随 体位变动而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 被检者侧卧位,医生用左手掌平放在被检者的肾区(即肋 脊角),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度的力量向左手背进行叩击,了 解有无叩击痛。 总要求: ①被检者取仰卧位,两手放在躯干两侧,两腿弯曲,使腹 壁肌肉松弛。 ②先训练被检者作均匀而较深的腹式呼吸,利用被检者的 呼吸运动进行触诊。 ③检查者站于被检者右侧床边,面对被检者,右手平放于 腹壁表面,手指并拢,要温暖、轻巧、用力要均匀,并随时观 察被检者的面部表情。 ④注意腹壁紧张度及有无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
部肿块、波动感 ②双手触诊法 ③滑行触诊法 用自然平放的手指掌心面不加压力轻柔地进行腹壁的一般 试探式触诊,以了解腹壁软硬度,有无抵抗及疼痛。 用一个或两个垂直于腹壁的手指指尖,逐渐而均匀用力地 深按极为局限的某一部位,用以确定腹腔的压痛点。 用左手把被检查的区域或器官保持于一定的位置,并将其 略推向右手方向,同时右手随被检者的腹式呼吸运动进行触诊。 此法常用于检查肝、脾、肾和腹内肿物。 在被检者呼气时利用腹壁的松弛,将稍变曲而并拢的手指 ④冲击触诊法 逐渐压向腹腔后壁的脏器或包块,并连同该处的腹壁皮肤一起, 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如为肠管 或索条状包块则应作与长轴相垂直方向(即横轴方向)的滑动 触诊。此法有利于腹腔深部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以三、四个并拢的手指,取几乎垂直的角度,置于腹壁上 (3)腹部脏器触诊 相应的部位,作数次急速而有力的冲击动作,在冲击时指端即 ①肝脏触诊 会感觉出脏器在腹腔内的浮沉。此法只用于大量腹水时对肝脾 的大致了解,不宜用力过猛而引起病人不适。 被检者取仰卧位,两膝关节弯曲,使腹壁放松。用双手触 诊法。检查者用左手拇指于季肋部,其余四指置于背部。右手 三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骼窝,沿 右锁骨中线,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前迎 触下移的肝缘,逐渐向肋缘滑行移动。在前正中线触诊肝脏, ②胆囊触诊 一般从脐部开始,自下向上滑行移动,与呼吸运动配合。剑突 (胆囊触痛检查) 下肝脏的测量是以两侧肋弓缘在前正中线相交处(腹上角顶端, 为起点。正常人剑突下肝脏大小应不超过其剑突基底部(胸骨 下端与剑突联结处)至脐连线的上1/3。 左手掌放在被检者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胆囊点(腹直 ③脾脏触诊 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先以拇指用中度压力压迫腹壁,然后嘱 被检者深吸气,若被检者因胆囊触及拇指而疼痛称为胆囊触痛, 此时如突然屏气,称莫非(Murphy)征阳性。若胆囊肿大,应 描述其大小、形状、质地、压痛与呼吸关系等特征 脾脏双手触诊法,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左腰部第7~10肋处, 右手掌平放于腹壁。一般从脐部开始,随呼吸运动深部滑行向 (4)膀胱触诊 左肋弓方向触诊脾脏。必要时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 肢屈曲,再做触诊。若脾脏肿大明显,可用浅触诊法。触及脾 脏时,要了解其大小、表面形状、边缘、硬度、压痛等特征。 17
17 ② 双手触诊法 ③ 滑行触诊法 ④ 冲击触诊法 (3)腹部脏器触诊 ① 肝脏触诊 ② 胆囊触诊 (胆囊触痛检查) ③脾脏触诊 (4)膀胱触诊 部肿块、波动感。 用自然平放的手指掌心面不加压力轻柔地进行腹壁的一般 试探式触诊,以了解腹壁软硬度,有无抵抗及疼痛。 用一个或两个垂直于腹壁的手指指尖,逐渐而均匀用力地 深按极为局限的某一部位,用以确定腹腔的压痛点。 用左手把被检查的区域或器官保持于一定的位置,并将其 略推向右手方向,同时右手随被检者的腹式呼吸运动进行触诊。 此法常用于检查肝、脾、肾和腹内肿物。 在被检者呼气时利用腹壁的松弛,将稍变曲而并拢的手指 逐渐压向腹腔后壁的脏器或包块,并连同该处的腹壁皮肤一起, 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如为肠管 或索条状包块则应作与长轴相垂直方向(即横轴方向)的滑动 触诊。此法有利于腹腔深部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以三、四个并拢的手指,取几乎垂直的角度,置于腹壁上 相应的部位,作数次急速而有力的冲击动作,在冲击时指端即 会感觉出脏器在腹腔内的浮沉。此法只用于大量腹水时对肝脾 的大致了解,不宜用力过猛而引起病人不适。 被检者取仰卧位,两膝关节弯曲,使腹壁放松。用双手触 诊法。检查者用左手拇指于季肋部,其余四指置于背部。右手 三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骼窝,沿 右锁骨中线,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前迎 触下移的肝缘,逐渐向肋缘滑行移动。在前正中线触诊肝脏, 一般从脐部开始,自下向上滑行移动,与呼吸运动配合。剑突 下肝脏的测量是以两侧肋弓缘在前正中线相交处(腹上角顶端) 为起点。正常人剑突下肝脏大小应不超过其剑突基底部(胸骨 下端与剑突联结处)至脐连线的上 1/3。 左手掌放在被检者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胆囊点(腹直 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先以拇指用中度压力压迫腹壁,然后嘱 被检者深吸气,若被检者因胆囊触及拇指而疼痛称为胆囊触痛, 此时如突然屏气,称莫非(Murphy)征阳性。若胆囊肿大,应 描述其大小、形状、质地、压痛与呼吸关系等特征 脾脏双手触诊法,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左腰部第 7~10 肋处, 右手掌平放于腹壁。一般从脐部开始,随呼吸运动深部滑行向 左肋弓方向触诊脾脏。必要时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 肢屈曲,再做触诊。若脾脏肿大明显,可用浅触诊法。触及脾 脏时,要了解其大小、表面形状、边缘、硬度、压痛等特征
巨脾应测第Ⅱ、Ⅲ线,并作图示。 膀胱触诊一般采用单手滑行法,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骨方 向触摸。但膀胱无充盈胀大时则不能触及。 18
18 巨脾应测第Ⅱ、Ⅲ线,并作图示。 膀胱触诊一般采用单手滑行法,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骨方 向触摸。但膀胱无充盈胀大时则不能触及
八、腹部病理体征评估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下列腹部病理体征:腹部外形的改变,腹壁压痛和反跳痛 肝大、牌大,胆囊触痛、腹水征、肠鸣音异常。 2.能分析腹部常见病理体征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 1,预习课觉上讲授内容。 2,带听诊器或多道听诊器。 3。学生分组,每组由1名教师带人病室,在教师指导下,见习腹部病理体征。示教病 种:肝硬化腹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大,其次为腹膜炎、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肠梗阻等。 【实习内容】 1·视诊慢性肝病面容、黄疽、肝掌、蜘蛛痣、腹部隆起、蛙腹、舟状腹、脐疝、腹壁 静脉曲张等。 2,触诊压痛和反跳痛、溃疡病压痛点,胆囊炎压痛点,腹块触诊,肝、脾触诊。 3。叩诊移动性浊音及液波感的叩诊。 4.听诊肠鸣音活跃、亢进或减弱、振水音。 19
19 八、腹部病理体征评估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下列腹部病理体征:腹部外形的改变,腹壁压痛和反跳痛、 肝大、脾大,胆囊触痛、腹水征、肠鸣音异常。 2.能分析腹部常见病理体征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实习方法】 1.预习课堂上讲授内容。 2.带听诊器或多道听诊器。 3.学生分组,每组由1名教师带人病室,在教师指导下,见习腹部病理体征。示教病 种:肝硬化腹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大,其次为腹膜炎、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肠梗阻等。 【实习内容】 1.视诊 慢性肝病面容、黄疽、肝掌、蜘蛛痣、腹部隆起、蛙腹、舟状腹、脐疝、腹壁 静脉曲张等。 2.触诊 压痛和反跳痛、溃疡病压痛点,胆囊炎压痛点,腹块触诊,肝、脾触诊。 3.叩诊 移动性浊音及液波感的叩诊。 4.听诊 肠鸣音活跃、亢进或减弱、振水音
九、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评估 【教学目标】 1.掌握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2.熟练掌握常用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 【练习用具】 叩诊锤、棉签 【步骤和方法】 步骤 方法和要点 备物、洗手、解释 物品准备齐全,推检查车到病室,当病人的面洗手,向 病人解释检查目的和要求,解除病人的紧张。 一、脊柱的评估 1.正常弯曲度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立位 从侧面观察,正常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椎前凸、胸椎后 凸、腰椎前凸、骶椎后凸)。 2.脊椎畸形 从后面观察脊柱是否驼背,左、右侧弯。 检查者用手指沿脊椎的棘突尖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往下划压,划 压后皮肤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线,以此线为标准,观察脊柱有无侧弯。 正常人脊柱无侧弯。 被检查者取坐位,身体稍向前倾。检查者用右手拇指自上而下 3.压痛 逐个按压脊柱棘突直至骶部,询问有无压痛。正常每个棘突均无压 痛。 4.叩击痛 (1)间接叩击法 嘱被检者坐正,将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头顶部,右手半握拳叩击 左手背,观察被检者有无疼痛。 (2)直接叩诊法 用叩诊垂直接叩击胸椎和腰椎棘突,询问有无叩击痛。如有压 痛和叩痛,则计数病变椎体位置。 二、四肢评估 常用视诊与触诊 检查四肢及关节的形态、肢体位置、活动度或运动等情况。 ①腕、掌、肘关节:手腕翻转、肘部屈仲 ②肩关节:手指绕过头顶摸对侧耳朵 ③髋部关节和膝关节运动:伸臂下蹲、前后踢腿、下肢伸直外 展、内旋等
20 九、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评估 【教学目标】 1.掌握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2.熟练掌握常用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 【练习用具】 叩诊锤、棉签 【步骤和方法】 步 骤 方 法 和 要 点 备物、洗手、解释 一、脊柱的评估 1.正常弯曲度 2.脊椎畸形 3.压痛 4.叩击痛 (1)间接叩击法 (2)直接叩诊法 二、四肢评估 物品准备齐全,推检查车到病室,当病人的面洗手,向 病人解释检查目的和要求,解除病人的紧张。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立位 从侧面观察,正常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椎前凸、胸椎后 凸、腰椎前凸、骶椎后凸)。 从后面观察脊柱是否驼背,左、右侧弯。 检查者用手指沿脊椎的棘突尖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往下划压,划 压后皮肤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线,以此线为标准,观察脊柱有无侧弯。 正常人脊柱无侧弯。 被检查者取坐位,身体稍向前倾。检查者用右手拇指自上而下 逐个按压脊柱棘突直至骶部,询问有无压痛。正常每个棘突均无压 痛。 嘱被检者坐正,将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头顶部,右手半握拳叩击 左手背,观察被检者有无疼痛。 用叩诊垂直接叩击胸椎和腰椎棘突,询问有无叩击痛。如有压 痛和叩痛,则计数病变椎体位置。 常用视诊与触诊 检查四肢及关节的形态、肢体位置、活动度或运动等情况。 ○1 腕、掌、肘关节:手腕翻转、肘部屈伸 ○2 肩关节:手指绕过头顶摸对侧耳朵 ○3 髋部关节和膝关节运动:伸臂下蹲、前后踢腿、下肢伸直外 展、内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