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启大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编号:H05301英文名称:WaterandWastewaterPipelineNetwork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48学分:3先修课程:流体力学、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一、课程简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本课程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与组成、给水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给水排水管网的工程规划、管网的模型方法和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水力分析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计算。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课后作业练习和资料查阅、重点问题专题讨论以及课程设计等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计算能力,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运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课时安排讲课合计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上机其它402486第一单元: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与工程规划(建议学时数: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给排水管网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用水量变化,熟悉给水管网系统的类型、规划布置和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体制和规划布置,了解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法,结合课后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管网布置方式,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重点】给排水管网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用水量变化、给水管网系统的类型、规划布置和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体制和规划布置。【难点】用水量变化、给水管网系统的类型、规划布置和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体制和规划布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课程编号:H05301 英文名称:Water and Wastewater Pipeline Network 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 时:48 学 分:3 先修课程:流体力学、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一、课程简介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本课程要求学生全 面系统地了解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与组成、给水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给水排水管 网的工程规划、管网的模型方法和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牢固 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水力分析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供、排水系统的 规划、设计和计算。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课后作业练习和资料查阅、重点问题专题讨论 以及课程设计等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计算 能力,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运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40 2 6 48 第一单元: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与工程规划(建议学时数:8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给排水管网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用水量变化,熟悉给水管网系统的 类型、规划布置和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体制和规划布置,了解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经济分 析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法,结合课后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管网布置方式,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 给排水管网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用水量变化、给水管网系统的类型、规 划布置和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体制和规划布置。 【难点】 用水量变化、给水管网系统的类型、规划布置和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体制和规划布
西北联启大学8置。第二单元: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与管网模型(建议学时数:10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给水排水管网水流特征分析、水头损失以及管段水力特性的计算和应用;熟悉管网拓扑分析和图论基础;建立给排水管网水力计算模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下作业练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能力,能够对管网进行适当的抽象和简化。【重点】给水排水管网水流特征分析、水头损失以及管段水力特性的计算和应用,管网模型的抽象和简化,管网的恒定流基本方程组。【难点】管网模型的抽象和简化,管网的恒定流基本方程组第三单元:给水管网水力分析、计算和设计(建议学时数:1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基础和方法,给水管网系统的设计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给水管网恒定流方程线型变换和求解方法;熟悉给水管网环方程和节点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通过课下完成作业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给水管网的水力分析和设计计算。【重点】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基础和方法,环方程和节点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计算,给水管网系统的设计方法。【难点】解环方程和节点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流量分配、水泵扬程和水塔高度的设计,给水管网的分区设计。第四单元:排水管网设计与计算(建议学时数:1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污水管网和雨水管渠的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熟悉城镇防洪和排洪沟系统的规
置。 第二单元: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与管网模型(建议学时数:10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给水排水管网水流特征分析、水头损失以及管段水力特性的计算和应用;熟悉 管网拓扑分析和图论基础;建立给排水管网水力计算模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下作 业练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能力,能够对管网进行适当的抽象和简 化。 【重点】 给水排水管网水流特征分析、水头损失以及管段水力特性的计算和应用,管网模型 的抽象和简化,管网的恒定流基本方程组。 【难点】 管网模型的抽象和简化,管网的恒定流基本方程组。 第三单元:给水管网水力分析、计算和设计(建议学时数:1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基础和方法,给水管网系统的设计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给 水管网恒定流方程线型变换和求解方法;熟悉给水管网环方程和节点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计算方法。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通过课下完成作业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 进行给水管网的水力分析和设计计算。 【重点】 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基础和方法,环方程和节点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计算,给水管网系 统的设计方法。 【难点】 解环方程和节点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流量分配、水泵扬程和水塔高度的设计,给水 管网的分区设计。 第四单元:排水管网设计与计算(建议学时数:1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污水管网和雨水管渠的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熟悉城镇防洪和排洪沟系统的规
西北联合大学划、水力计算和设计;城镇排水系统的改造和扩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课下作业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和计算【重点】污水管网和雨水管渠的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城镇防洪和排洪沟系统的规划、水力计算和设计;城镇排水系统的改造和扩建。【难点】污水管网和雨水管渠的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第五单元:给水排水管网材料、设备及附属设施(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给水排水管网材料、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性能、构造和特点;给排水管网档案材料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给排水管网运行管理及维护、修复。以课堂教学和自学为主【重点】给水排水管网材料、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性能、构造和特点;给排水管网档案材料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给排水管网运行管理及维护、修复。【难点】给水排水管网材料、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性能、构造和特点,给排水管网运行管理及维护、修复。三、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未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未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在平时成绩中,课堂表现(出勤、回答问题、学状态等)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一半。四、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严煦世主编,《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2.参考资料:孙慧修主编,《排水工程上》,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许保
划、水力计算和设计;城镇排水系统的改造和扩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课下作 业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和计算。 【重点】 污水管网和雨水管渠的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城镇防洪和排洪沟系统的规划、水力 计算和设计;城镇排水系统的改造和扩建。 【难点】 污水管网和雨水管渠的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五单元:给水排水管网材料、设备及附属设施(建议学时数:2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给水排水管网材料、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性能、构造和特点;给排水管网档案材 料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给排水管网运行管理及维护、修复。以课堂教学和自学为主。 【重点】 给水排水管网材料、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性能、构造和特点;给排水管网档案材料与 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给排水管网运行管理及维护、修复。 【难点】 给水排水管网材料、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性能、构造和特点,给排水管网运行管理及 维护、修复。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在平时成绩中,课堂表现(出勤、回答问题、学习 状态等)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一半。 四、教材及参考书 1. 教材:严煦世主编,《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年 8 月 2. 参考资料:孙慧俢主编,《排水工程上》,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许保
西北联启大学玖主编,《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中国计划出版社:《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五、责任认定1.大纲执笔人:刘晓2.大纲审定人:曹国凭3.制定时间:2011年11月
玖主编,《给水 工程》 第四版 ,中国 建筑工 业出版 社;《 室外给 水设计 规范》 GB50013-2006,中国计划出版社;《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101-2005 中国计划 出版社,2005 年。 五、责任认定 1.大纲执笔人:刘晓 2.大纲审定人:曹国凭 3.制定时间:2011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