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I:10.13374/j.issn1001-053x.1993.02.009 第15卷第2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15 No.2 1993年3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Mar.1993 四辊轧机轴向力理论计算模型 四辊轧机轴向力学行为的研究(1) 高永生·邹家祥** 摘要:通过对四辊轧机辊间摩擦特性的分析,从微观角度讨论了轧辊表面做凸体在轧银之间的 相互作用、建立了辊间接触表面以及轧辊与轧件间轴向位移场。根据预位移原理、分析了冷 轧、热轧不问情况卜的辊面粗糙度等级、轧件变形抗力及粘度对轧辊轴向力的影响、得到了对 称轧制条件下的轧辊轴向作用力理论计算模型,并对情况较复杂的「作辊轴向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四辊轧机,轧辊、轴向力、粗糙度 Theorical Model of Axial Force of 4-H Strip Mill -Study on the Axia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4-H Strip Mills (1) Gao Yongsheng'Zou Jiaxiang'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ub characters between rolls of 4--high strip mill,the co-operation of small convexes between the backup and work roll is discussed. The axial displacement models are established on the touching surface between the rolls and between the work roll and rolling piece.With the predisplacement theory,the effect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rolls,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and viscosity of rolling piece on axial force of rolls is analyzed.The theory formulas for axial force of the roll system of rol. ling sheep mills are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ymmetry rolling.and more complex axial force of work rolls is discussed.The axial force theory has been verified. KEY WORDS:4-high rolling strip mill,roll.axial force,roughness 目前,许多板带轧机由于轧辊轴向力过人、造成轧辊轴承及轴向其他零部件的破坏, 影响了轧机的E常生产,经济损失巨人。迄今为止,对轧辊轴向力的生成机理和轧辊轴向 运动状态的研究尚未见全面、系统的研究报告。对于轧辊轴向力的理论计算亦没有可撒 *1992-0609收稿 *压力加工系(Department of Metals Forming) *◆机械系(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第一作者:男.32岁、副研究员,博1后
第 卷第 期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年 月 四 辊轧机轴 向力理论计算模型 一担习辊轧机轴 向力学行 为的研究 高永生 ‘ 邹家祥 ” 摘要 通过 对 四 辊 轧机辊 间摩擦特性 的分析 , 从微观角度 讨论 了轧辊 表面微 凸 体在轧辊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 建 立 了辊 间 接触 表面 以 及轧辊 与轧 件间轴 向位 移场 。 根 据 预 位 移原理 , 分 析 了冷 轧 、 热轧 不 同情 况 卜的辊 面粗糙 度 等级 、 轧件 变 形抗 力 及 粘度 对轧辊轴 向力的影 响 , 得 到 一 了对 称轧制 条件 卜的轧辊轴向作用 力理 论计算模型 , 井对情况较 复杂的 作辊轴向 力进 行 了分 析 ‘ 、 关 键词 四 辊轧 机 , 轧辊 , 轴 向 力 , 粗糙 度 一 一 一 叮 ’ 塔 “ , 一 一 , , ’ , 一 , , , 目前 , 许 多板 带 轧 机 由 厂轧 辊 轴 向力过 大 , 造 成轧 辊 轴承 及轴 向其他零 部 件 的 破坏 , 影 响 一 ’ 轧机 的 正常生 产 , 经 济损 失 巨 大 。 迄 今 为 卜 , 对轧 辊轴 向力的生 成机理 和轧 辊轴 向 运 动状 态 的研 究 尚未 见 全 面 、 系统 的 研 究 报 告 。 对 于轧 辊 轴 向 力的理 论 卜算亦 没 有 可 靠 、 州白 一 一 收 稿 压 力 加 工 系 一 , 衫 械系 , 第 一 作 者 男 、 岁 、 副研 究 员 、 博 后 DOI :10.13374/j .issn1001-053x.1993.02.009
Vol.15 No.2 四辊轧机轴向力理论计算模型 ·177· 实用的方法可循。设计过程中,对于冷轧机按经验取轧制力的(1~3)%,对于热轧机取轧 制力的(5~10)%,不能反映现场的实际情况,给轧机的正常作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 而对导致轧辊轴承破坏的主要原因—轧辊轴向力形成机理和计算理论的研究已十分必要 和迫切。 形成轴向力的原因较多、主要有轧辊轴线的交叉、非对称轧制、轧制力偏差、件的 镰刀弯、楔形轧制、传动系统的影响以及轧件咬入及抛出时的轴向冲击等等,研究表明, 轧辊间的轴线交义可形成轧辊的轴向窜动、是轴向作用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1轧辊交叉时轧辊表面状态及轴向位移场 1.1辊间接触表面轴向位移场 在轧制力的作用下,辊间接触表面上形成若干凸凹不平部分相互,接触和相万嵌人的状 态。当轧辊轴线不平行并转动时,产生轧辊的螺旋轴向运动,形成轧辊轴向力。 图1交叉接触的轧辊间的轴向位移场 图2考虑了带钢宽展的轧件与轧辊间速度场 Fig.1 The axial displacement field between rolls Fig.2 The speed field between strip and roll with under crossing spread 接触点的位移取决于微凸体的切向变形和辊身本体的位移。图1为交叉接触的轧辊间 的轴向位移场,刚刚接触的接触点1相对于轧辊本体的相对位移为零.随着m点向接触 区深入,相对位移也随之增大,相互接触的微凸体以粘着状态共同向前运动。当运动到 点时、微凸体的切向变形达到最大值,微凸体间的粘接机构被破坏而产生相对滑动。 1.2轧件变形区表面轴向位移场 理想情况下,轧辊轴线与轧件横线平行,变形区左右对称,轧件对轧辊的轴向作用 效果左、右抵消。当有夹角存在时、变形区内和变形区表面金属的流向以及金属的受力 均为不对称状态。把轧件分成左、右两区(图2),在左区的A点、轧件的宽展加大了 轧件实际表面速度V.与轧辊速度VR间的夹角,即中,>x,使得V,>V,,而在右区 则有V,<V,' 2微凸体预位移及接触区内粘接区长度
四辊轧机轴 同 力理论计算模型 实用 的方 法 可 循 。 设计过 程 中 , 对 于 冷轧机按 经验取轧 制力 的 一 , 对 于 热 轧机取 轧 制力 的 一 , 不 能 反 映现场 的实 际情况 , 给轧 机 的正 常 作业 带 来 一 系 列 的 问 题 因 而对导 致轧辊轴承破坏 的主要 原 因- 轧辊轴 向力形 成机理 和计算理论 的研究 已 十分必 要 和迫切 。 形 成轴 向力 的原 因较多 , 主要 有 轧辊轴线 的交叉 、 非 对称轧制 、 轧制 力偏 差 、 轧 件的 镰刀 弯 、 楔 形 轧制 、 传动系统 的影 啊 以 及 轧 件 咬入 及抛 出时 的轴 向 冲击等等 研究表 明 , 轧辊间 的轴线交又 可 形 成轧辊 的轴 向窜动 , 是轴 向作用力 产生 的主 要 原 因 。 轧辊交叉时轧辊表面状态及轴 向位移场 辊 间接触表面轴 向位移场 在 轧制力 的作用下 , 辊 间接触 表 面 上形成若干 凸 凹 不平 部 分相 互 接触 和 相 互嵌 人 的状 态 。 当轧辊轴线 不平行并转 动时 , 产生轧辊 的螺旋轴 向运 动 , 形 成轧辊轴 向力 。 。 。 左 人 一 一一一一 、 犷气 叽吸﹄ 锻 几 图 交叉接触的轧辊间的轴向位移场 图 考虑 了带钢宽展的轧件与轧辊间速度场 尹 接触点 的位移取决于微 凸体 的切 向变形 和辊 身本体的位 移 。 图 为交又 接 触的轧辊 间 的轴 向位 移场 , 刚 刚接 触 的接 触点 , 相对 于 轧辊 本体 的相 对 位移 为 零 , 随着 点 向接触 区深人 , 相 对位移 也 随之 增 大 , 相 互接触 的微 凸体以 粘着状态 共 同向前运 动 。 当运 动到 。 点时 , 微 凸体 的切 向变 形达 到最大值 , 微 凸体 间的粘 接机构被破坏而 产生 相对 滑动 。 轧件变形 区 表面轴向位移场 理 想 情 况 下 , 轧辊轴线与轧 件横 线 平行 , 变形 区 左 右对称 , 轧件对轧 辊 的轴 向作用 效果 左 、 右抵 消 。 当有 夹 角存在 时 , 变 形 区 内和 变 形 区 表 面 金 属 的流 向 以 及 金 属 的受 力 均为 不 对 称状 态 。 把轧 件分 成 左 、 右 两 区 图 , 在 左 区 的 点 , 轧 件 的 宽 展 加 大 了 轧件实 际表 面速 度 与轧辊速 度 。 间 的夹 角 , 即 沙 刁 , , 使得 月 、 ‘ 而 在 右 区 则有 犷 月 , ‘ 。 微凸体预位移及接触区 内粘接区 长度
·178· 北京科技人学学报 1993年No.2 物体在开始作宏观滑动之前,相互接触的微凸体尚在粘滞状态,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 量的切向变形,这种变形被定义为接触物体的预位移。预位移量反映了接触物体的物理特 性和表面特性,问时义与外压力有直接的关系。根据赫兹理论、两个中心受压的圆球,弹 性压扁区内的单位切向力为: 切向力:X=(1-》 (1) 2πa 式中N—作用于圆球上的外力;∫一接触面摩擦系数: a-接触圆半径;p一接触圆的极半径坐标。 接触区内接触点切向位移可表示为2: iF'F 6-ZGG+G)G (2) 式中F,=JjX(5n)Bddn B=zlog(r+=)-r r2=(G-x)+(m-)2+:2i=2G4/1-2) 滑动区是从接触区的周边向其内部扩展而成的,解式(2)并分别考虑接触面上的法向 和切向载荷、以及在整个接触区上的接触点分布函数,(x),直接给出弹性接触时的预 位移表达式: 0=绿‘无品f8R1-q系州 k (3) 式中:一两粗糙接触物体的相对接近量, 8=2B2πO(' (4) r一单个微凸体顶端的半径:B一微凸体不对止修止系数,B=1.0~1.3;N一单位 接触上的名义压小;、,一支东曲线参数、可查表获得:⊙一基尔戈费综合弹性系 数,Rm一表面粗糙度参数: k,一系数,k、=「(v+1)/「(v+3/2 中,1-c=∫。1-)3,'d: 中=△kp/E及1=x/E 当两物体的相对位移超过极限预位移时,接触点的粘结机构被破坏,开始作相对滑 动,故可按条件T=N由式(5)确定最人预位移,即极限预位移[δ: 闭=星品R (5) 将式(5)代人式(3)并做进·步的数学处理、可得到: =1--", (6) 对轴线交义的两轧混、表面微凸体的预位移可由两轧辊本体的位移来表示。在图1
北 京 科 技 人 学 学 报 年 物 体在 开 始作宏观 滑动 之 前 , 相 互 接 触 的微 凸体 尚在粘滞状 态 , 但 已 经 表现 出 了 一 定 量 的切 向 变 形 , 这 种变形 被 定 义 为接触物体 的 预位移 。 预位移量 反 映 了接 触物体 的物理特 性 和表 面特性 , 同时 又 与外压 力有 直接 的关 系 。 根据赫 兹理 论 , 两 个 中心 受压 的 圆球 , 弹 性压 扁 区 内的 单位 切 向 力为 切 向力 一 翌落 一 共 ’ 兀 一 式 中 - 作用 于圆球 上的外 力 -接触 面摩擦 系数 一一一接 触 圆半径 一刁妾触圆 的极 半径 坐标 。 接触 区 内接触点切 向位移可 表示 为 ’念引 乡 一 , 办 二,一二二 一一一一 一 艺兀 行 £ ‘ 二 只 。 一 兀 。 ’ 刁二 式 中 一 丁 心 , 。 一 一 一 “ 一 、 一 叮一 、 一 一 天一 ‘ 月 一 月 滑动 区是 从接 触 区 的周边 向其 内部扩 展 而成 的 , 解式 并分 别 考虑接触 面 仁的法 向 和 切 向载 荷 , 以 及在 整 个 接触 区 上 的 接触点分 布 函数 。 ’ , 直接 给 出弹性 接 触时 的 预 位 移表达式 一 ‘ 一 拜 ‘ , , 、 、 入 一 下 丁 二二 二二 ’ 一 二 二 一 中 妞 一 少 」 刀 一 ’ 一飞 一一 口戈 式 中 £ - 两粗糙接触物体的相 对接近 量 , 一一二生 一 ‘ ’ ‘ ‘ ’ · 一 单个微 凸 体 顶端 的 半径 一 微 凸 体 不 对 巨修 正系数 , 一 单位 接 触 面 卜的 名 义压 力 , 、 , 一 支承 曲线 参 数 , 可 查表获得 ,’ 。 一 基 尔 戈费综 合弹性 系 数 , , 。 、 一 表 面粗糙 度 参 数 、 一系 数 , 、 中 ‘,一 ,。 · 一 丁 ‘ 卜 ‘ · , ’ 二 , ‘ ’ , 沙二 △ 及 、 。 当两 物 体 的 相 对位 移 超 过 极 限 预 位移 时 , 接 触点 的 粘结 机 构被 破 坏 , 开始 作相 对滑 动 , 故可按 条 件 一 由式 确 定最 大 预位移 , 即极 限预位 移 【补 一 户 一 拜 一呼月,、 了、 一 ﹄ 九 将式 代入式 仁做进 步的数学 处理 , 可得 到 , 、 卜 。 一 ’ 一 ’ 一 丽 对 于轴线 交 叉 的 两 轧辊 , 表 面微 凸 体 的 预位 移 可 由两轧辊 本体的位 移来 表示 。 在 图
Vol.15 No.2 四辊轧机轴向力理论计算模型 ·179- 中当微凸体运动到点时,两轧辊本体的相对位移达到表面微凸体的最大切向变形,开 始进入滑动状态。粘滞区mn内的预位移可由简单的线性关系表示,即:δ=6X。滑动区 与粘滞区的分界线(点)应由粘滞区的预位移达到极限预位移的条件来确定,即: 6,@/ 0xh (7) 式中b,一粘滞区宽度;0轧辊间交叉角 粘滞区宽度b,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它即取决于接触宽度上接触压力分布,又与 接触表面的物理状态有关。b,确定之后,可以对粘滞区和滑动区的各种物理参数进行计 算和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图3为轧件与轧辊接触表面轴向相 对位移图示。原则上图3所示的位移模 人中面性 型仅适用于中性面轴向位移为零的点。 、51 考虑到冷轧,轧件厚度较小,压下量较 、△ 小,可以忽略轧件的宽展的影响;对于 热轧,轧件的宽展以翻平宽展为主,受 摩擦阻力的影响,横向宽展也较小,为 简化计算认为图3位移模型适合于整个 接触区长度。以中性面为界,在前、后 滑区分别有前后粘滞区和前后滑动区。 前后粘滞区宽度b2和b3,根据接触弧4 图3接触区相对位移图示 上的轧制力分布可由式(6)确定。 Fig.3 Displacement field on the touching zone 3支承辊轴向力 对于四辊轧机来讲,支承辊的轴向力只能来自于工作辊对它的作用、式(6)和式(7)已 经给出了两接触物体间的预位移表达式以及两轧辊弹性接触区内轴向相对位移模型。将此 两式联立,可以得到工作辊与支承辊之间在粘滞区的轴向单位摩擦力△TwB: △Tm=1--+wr}≤b,) (8) 在滑动区,轴向单位摩擦力可由库仑定律确定: △TB=fN(x)(b,≤x≤b) (9) 从上两式可以看出,粘滞区的单位摩擦力要小于单位滑动摩擦力,特别是在交叉角很 小时,其差值更大。微凸体起到了一种“减小”或者“滞缓“轴向作用力生成的作用。 假设辊间接触压力沿轧辊轴向均匀分布,在全接触区内对单位摩擦力积分,可得工作 辊与支承辊之间的轴向作用力TwB。图4表示了理论计算结果及实测结果。可以看到, 当辊间交叉角较小时,轴向力与交叉角几乎成线性关系,随交叉角增大,轴向力增加缓 慢,最终趋向于一个极限值,该极限值即为辊间接触区全部开始滑动时辊间的相对轴向作 用力。理论计算值的物理意义是在某一辊间交叉角和摩擦状态下,轴向力积累的最大值
四 辊轧机轴向力理论计算模型 中当微 凸 体运 动 到 点 时 , 两 轧辊 本 体 的相 对 位移 达 到 表 面 微 凸体 的最 大切 向变形 , 开 始进人 滑 动状 态 。 粘滞 区矛万万 内 的预 位移 可 由简 单 的线性关 系 表 示 , 即 占 口 。 滑 动 区 与粘 滞区 的分界 线 点 应 由粘滞 区 的预位移达到 极 限预位移 的条 件来 确定 , 即 一 一阎。 一 月 式 中 ,一粘滞 区 宽度 口一轧辊 间交 叉 角 · 粘滞 区 宽度 , 是一 个 比较复杂 的 函数 , 它 即取决 于 接 触宽度上接触 压 力分布 , 又 与 接触表 面 的物理 状 态有关 。 确定 之后 , 可 以对粘滞 区 和 滑 动 区 的各种物 理参数进 行计 算和 讨论 ,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 一 。 图 为轧件与轧辊接触表面轴 向相 对位移 图示 。 原则 上 图 所示 的位移模 型 仅适 用 于 中性 面 轴 向位移 为零 的点 。 考虑到冷 轧 , 轧件厚度较小 , 压下量较 小 , 可 以 忽略轧件 的宽展 的影 响 对 于 热轧 , 轧件的宽展 以翻平 宽展 为 主 , 受 摩擦阻力 的影 响 , 横 向宽展也较小 , 为 简化计算认为 图 位移模型适合于 整 个 接触 区长 度 。 以 中性面为界 , 在前 、 后 滑 区 分别 有 前 后 粘 滞 区 和前后 滑 动 区 。 前后 粘滞 区 宽度 和 , 根据接触弧 几 上 的轧制 力分布可 由式 确定 。 , 忙犷 , 卜 姚 卜一 , 一一卜饥 图 接触区 相对位移图示 支承辊轴 向 力 对 于 四 辊 轧机 来讲 , 支承 辊 的轴 向力 只能来 自于 工 作辊 对 它 的作用 , 式 和 式 己 经给 出了 两接触物 体间的预位移表 达式 以 及 两轧辊弹性接触 区 内轴 向相 对位移模型 。 将 此 两式联立 , 可 以 得到工作辊 与支承辊 之 间在粘滞区 的轴 向单位摩擦力△ △ 。 一卿 ,“ 一 〔‘ 一 瑟 ,,‘ ” ” “ 毛 ” , 在滑 动 区 , 轴 向单位摩擦力 可 由库仑定 律确定 △ 。 一 无 , 落 从 卜两式可 以 看 出 , 粘滞 区 的单位摩擦力要 小于 单位滑动 摩擦力 , 特别是在交 叉 角很 小 时 , 其差值更大 。 微 凸体起到 了一种 “ 减小 ” 或者 “ 滞缓 ” 轴 向作用 力 生 成 的作用 。 假设辊 间接触压力 沿轧辊轴 向均匀分布 , 在全接触 区 内对单位摩擦力 积分 , 可 得工 作 辊 与 支承辊 之 间 的轴 向作 用 力 。 图 表 示 了理 论计算 结 果 及 实 测 结 果 。 可 以 看 到 , 当辊 间交叉 角较 小 时 , 轴 向力 与 交叉 角几乎 成线 性 关系 , 随 交叉 角增 大 , 轴 向力 增 加 缓 慢 , 最终趋 向于 一个极 限值 , 该极 限值即为辊 间接触 区全部开始滑动 时辊 间 的相对轴 向作 用力 。 理论计算值的物 理意 义是在某 一 辊 间交叉 角和摩擦状态下 , 轴 向力 积累 的最大值
·18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993年No.2 而测试时轧件较知、抛钢时轴向力仍增人趋势、没有达到最人值,故测试结果要小理 论计算值。 用轴向力比例系数灯(灯为轴向力占轧制力的相对白分率)表示轴向力的大小要更 直观此。图5表示了在本校冷轧实验轧机所得的测试结果及理论计算结果(轧机形式: 90m×200mm,200mm.单机可逆).以看到冷轧时4r的鼓人作要人7%. 150 计算值 理论值 I00 实测值 实测值 00.250.0 1.00 1.50 2.00 8,×10汽) 0.10 0.20 8 图4辊间交叉角对上支承辊轴向力的影响 图5交叉角对上支承棍轴向力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crossing angle between rolls on the Fig.5 Effect of the crossing angle between rolls on the axial force of top backup roll axial force of the top backup roll 热乳机特性区 1500 冷轧机特性区 1000 新轧帆特作区 粘茅区增长 0.06007 0080.09u.iw01t0.i2 f 9121518212427 R./m 图6不同交叉角时摩擦系数/和表面粗糙度Rm、对工作辊轴向力的彩响 Fig.6 Effect of friction coefficient/and surface roughness R under crossing angles on the axial force of work roll 1.∥-0.0025:2.∥-0.005:3.0-0.0075:4.1-0.01:5.∥-0.02 批间交义角和辊的物理状态是彭响轧辊轴向力的两个主婴因系,辊物理状态包括 辊面粗糙度和辊润粉两个方,1都是通过柴擦系数对轴向力起作用的。图6为不同交 义角时摩擦系数和表粗糙度对支承混轴向力的影响规律。表面粗糙度与'棕系数之间的 关系较为复杂),具体到作辊'与支斥辊相接触的这种混合摩擦状态、认为停擦系数随 粗糙度的增人而增人。根据直观概念、摩擦系数增加可使轴向作州力近似线性增人;从件 擦理论来讲、摩棕系数和表面粗髓度的增加.可使极限预位移增加,导致粘滞区苑度增加 而使轴向作州力降低、图6中诸曲线反映」了这桥的两方面共可作用的结果。当交义角较 小时,粘滞大占整个接触父的比例较人、摩擦系数/和粗糙度值R、的影响程度取决」 它」在粘滞1人的性质,这时降低轴向力是要方,反之、出交义角较人时,滑移x比例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年 而测 试时轧 件较 辣 , 抛 钢时 轴 向 力仍呈增 大 趋势 , 没有达到最 人 六 , 故测 试结 果 要小 卜理 论 计劝 一 氏 。 用轴 向 力 比例 系数 川 尽 为轴 向 力 占轧 制力 的 相 对 百分 率 表示 轴 向 力的 大 小要更 改现 此 。 图 表 示 ’ 在本 校 冷 轧 实验 轧 机 听 得 的 测 试结 果 及 理 论 计 算结 果 轧 机 形式 、 , , 机 ,,丁逆 、 以 看 到 冷轧 时取 的最 大流要大 飞 , 教 , 算 值 一 户口州 尹 一一 了 万 实 测 值 鸯 ‘ , 又 一 , 些三一一一十 了 户产 一 一 实 测 值 了 ’ 图 辊间交叉 角对上支承辊轴向力的影响 · 图 交叉角对上支承辊轴向力的 影响 弱 热 轧 机 特性 区 冷 轧 机 特性 区 烹卜 一粼一 一 粘 带 聋区 增 长 三主 姗绷 气口 一 一 一 一 祛 一 ‘ 一 巨 一 互 尺回知 图 不 同交叉 角时摩擦系数 和表面粗糙度 、 对工作辊轴向 力 的 影 响 币 、 。 、 然 七 、 二 一 一 《,叹川 了一 砚 一 辊 间 交 又 角 和辊 向 的物 理状 态 是形 响轧 棍轴 向 力的 两 个 卜要因 素 辊 而 物理 状 态 包括 辊 向 粗糙 度 和辊 血 润 姗 两 个 方肉 , 了都 是通 过摩擦 系数 对轴 向 力起 作 川 的 咚 为不 司交 义 角时 摩擦 系数 和 表向粗糙 度 对 支承辊 轴 勺力的影 响 规 表 旬粗糙度 ‘了摩 擦 系 数之 飞 的 关系较 为复 杂 〔 “ ’ 、 具体到 几作棍 ’ 。 支承辊 相接 触的 这 种混 合摩擦 状 态 , 认 为哗擦 系数 随 粗糙 度 的增 人 而增 人 根据 改观 概 念 , 摩擦 系 数增 加 叮使轴 向作 用 力近 似线性 增 人 从 摩 擦理 论来 讲 , 窄擦 系数 和 表 向 粗糙 度的增 加 , 叮使极 限 预位 移增 加 , 份致 枯滞 区 宽度增 加 而使轴 向作用 川洋低 , 图 ,卜诸 曲线 反映 ’ 这 子 的 两 方由 共 同作 月的结 果 当交 又 角较 小时 , 钻滞 区 ’ 整 个接 触 区 的 比 例较 大 , 摩擦 系 数 和 粗 糙 度 直 凡 ,。 、 的 影 响 程 度取 决 它 们 在粘滞卜 的尹 质 , 这 时 降低轴 向 力是 二要 方 眨之 , ‘ 场交 又 角较 人时 , 姗 移卜 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