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第一个“乃”,才,第二个“乃”,仅仅 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C项,第一个“其”,表猜测,大概,第二个“其”表反问,难道 D项,第一个“何”,怎么,第二个“何”,什么 故选B。 10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一去三十年。 ②鼓瑟希,铿尔 对曰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润物细无声。 ⑤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朝开济老臣心。 ⑥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⑦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百里者, 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⑩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答案】(1).误落尘网中(2).舍瑟而作(3).导乎三子者之撰(4).安见方六 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5).随风潜入夜(6).三顾频烦天下计(7).抟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⑧8).腹犹果然(9).宿舂粮10).輮使之然也(11).金就砺则利 (12).骐骥一跃(1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主要包括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 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査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査在语境中的 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査。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 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主要注意如下字词:瑟、撰、潜、 频、抟、犹、春、砺、鳝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 项,第一个“乃”,才,第二个“乃”,仅仅; B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C 项,第一个“其”,表猜测,大概,第二个“其”表反问,难道; D 项,第一个“何”,怎么,第二个“何”,什么。 故选 B。 10.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______,一去三十年。 ②鼓瑟希,铿尔,______________,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__________?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 ⑤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⑥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⑦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___________;适百里者,_______________; 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_________ 。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⑩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答案】 (1). 误落尘网中 (2). 舍瑟而作 (3). 导乎三子者之撰 (4). 安见方六 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5). 随风潜入夜 (6). 三顾频烦天下计 (7). 抟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 (8). 腹犹果然 (9). 宿舂粮 (10). 輮使之然也 (11). 金就砺则利 (12). 骐骥一跃 (1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主要包括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 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 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 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主要注意如下字词:瑟、撰、潜、 频、抟、犹、舂、砺、鳝。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音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 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 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 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 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 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 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 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 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 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 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 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 “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 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 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 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巛〈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 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夭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 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 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 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 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 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 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 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 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 “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 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 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 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 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 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 “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 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 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 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 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 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 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 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 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 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 了一套儒家的道徳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 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 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淸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虛 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 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 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 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 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 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 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 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 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一移祸黛玉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 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 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 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妤证明她心地純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 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 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 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 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 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 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 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 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 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 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 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 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 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 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 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 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 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 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 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 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 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 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 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 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 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
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 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 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 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 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 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 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 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 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i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1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1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1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1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 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 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 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 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 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 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 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 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 yǐ。 B. “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 “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 “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1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各美其美 B. 美得适度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13. 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1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15.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借,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1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 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案】11.B12C13.A14.B15.D 16.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 价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 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词义,把握字形、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该项考查的 点,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 B项,“‘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错误,“班姑”指班昭,班 固的妹妹,后来续写了班固《汉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 本题“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一中圈出 有关红楼女子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对。 C项,“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 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并非“兼具”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 本题“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然后到材料二中圈出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理由,与选项进行比对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16.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 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案】11. B 12. C 13. A 14. B 15. D 16. 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 价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 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把握字形、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该项考查的 点,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 B 项,“‘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错误,“班姑”指班昭,班 固的妹妹,后来续写了班固《汉书》。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 的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 本题“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一中圈出 有关红楼女子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对。 C 项,“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 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并非“兼具”。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 本题“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然后到材料二中圈出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理由,与选项进行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