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17-2018年高三二模及答案 2018年5月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 现分布于我国贺兰山以东地区的几大沙地,历史上生长着茂密的草被和森林,自 古就是我国的牧业基地。只是近千年来,尤其近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 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现在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沙地。 据史料记载,榆林东北的古城滩为西汉时代遗址,并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著称。 靖边县北部红柳河北岸的白城子,在公元5世纪“临广泽而带清流”,而到9 世纪时,已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景象,10世纪时由于政治军事之故 毁城,其已深在沙漠。鄂尔多斯的南缘还有不少汉及唐宋时期的遗址,如汉代的 奢延、高望,唐代的宥州(城川)、大石砭等,现今均淹没在流沙之中。又如陕北 和宁夏黄河以东的长城沿线,在明代成化、嘉靖年间(公元1474~1541年),“凡 草茂之地筑之于内”,其后由于屯垦和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 加剧。18世纪中叶开放农垦之后,大规模移民开垦,使植被又遭大规模破坏, 尤其19世纪末,天主教会进一步圈地招民屯垦,加速了荒漠化土地的蔓延。城 川、白泥井堂、宁条梁等地均是当时开垦的主要地区。目前不少城堡,如常乐堡 保宁堡等都已被流沙掩埋,明长城自神木至靖边已有84%的城墙处于流沙之中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早在6~7世纪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的部落曾游牧于今日 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追逐水草,经营牧业”。据辽 史记载,在辽王朝之前,这一区域除发达的畜牧业之外,农业也开始有所发展, 当时是“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10世纪辽王朝在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 建立了上京临潢府,建都城于今日乌尔吉木伦河与沙力河汇合口附近巴林左旗东 南面的波罗城,并在潢水(西拉木伦河)两岸建立了不少州县,如乌州、龙化州、 永州、松山州、饶州、丰州和祖州,农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0世纪中叶, 该地区和辽河地区已发展成为“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农区。沙区考古发 现的辽代铁器农具及辽金时代文化遗址(如老哈河与教来河之间的龙化、西拉木 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的长宁及科左后旗大青沟一带)等,均可反映当时的农垦规模, 草原开垦面积的扩大及樵采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到10世纪的金代,有些地 区出现了“土脊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的情景,土地荒漠化已有 发生。13世纪之后,随着元、明王朝的建立,政治中心南移,农垦规模缩小, 天然植被又得到恢复,到17世纪清初,荒漠化的土地又成为“长林丰草……讹 寝戍宜……凡马骆牛羊之孽息者,岁千万计……”的优良牧场。18世纪中叶之 后,由于清政府推行放价招民垦种政策,草原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再次形成了斑 点状流沙与固定半固定沙丘交错分布的景观。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汉代之前,曾 经是风景宜人的大草原,汉代曾在此设置三军县、临戍县及三封县。《汉书·匈 奴传》记载当时“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充分说明该区今天虽为茫茫无际的大 沙漠,但在历史上却是农业发达、繁荣富庶之地 (取材于胡三《翻开历史看荒漠》) 1.材料一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淹没 B.加剧 C.蔓延 D.掩埋
北京市通州区 2017--2018 年高三二模及答案 2018 年 5 月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现分布于我国贺兰山以东地区的几大沙地,历史上生长着茂密的草被和森林,自 古就是我国的牧业基地。只是近千年来,尤其近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 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现在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沙地。 据史料记载,榆林东北的古城滩为西汉时代遗址,并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著称。 靖边县北部红柳河北岸的白城子,在公元 5 世纪“临广泽而带清流”,而到 9 世纪时,已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景象,10 世纪时由于政治军事之故 毁城,其已深在沙漠。鄂尔多斯的南缘还有不少汉及唐宋时期的遗址,如汉代的 奢延、高望,唐代的宥州(城川)、大石砭等,现今均淹没在流沙之中。又如陕北 和宁夏黄河以东的长城沿线,在明代成化、嘉靖年间(公元 1474~1541 年),“凡 草茂之地筑之于内”,其后由于屯垦和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 加剧。18 世纪中叶开放农垦之后,大规模移民开垦,使植被又遭大规模破坏, 尤其 19 世纪末,天主教会进一步圈地招民屯垦,加速了荒漠化土地的蔓延。城 川、白泥井堂、宁条梁等地均是当时开垦的主要地区。目前不少城堡,如常乐堡、 保宁堡等都已被流沙掩埋,明长城自神木至靖边已有 84%的城墙处于流沙之中。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早在 6~7 世纪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的部落曾游牧于今日 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追逐水草,经营牧业”。据辽 史记载,在辽王朝之前,这一区域除发达的畜牧业之外,农业也开始有所发展, 当时是“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10 世纪辽王朝在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 建立了上京临潢府,建都城于今日乌尔吉木伦河与沙力河汇合口附近巴林左旗东 南面的波罗城,并在潢水(西拉木伦河)两岸建立了不少州县,如乌州、龙化州、 永州、松山州、饶州、丰州和祖州,农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0 世纪中叶, 该地区和辽河地区已发展成为“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农区。沙区考古发 现的辽代铁器农具及辽金时代文化遗址(如老哈河与教来河之间的龙化、西拉木 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的长宁及科左后旗大青沟一带)等,均可反映当时的农垦规模, 草原开垦面积的扩大及樵采活动,使植被遭到破坏,到 10 世纪的金代,有些地 区出现了“土脊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的情景,土地荒漠化已有 发生。13 世纪之后,随着元、明王朝的建立,政治中心南移,农垦规模缩小, 天然植被又得到恢复,到 17 世纪清初,荒漠化的土地又成为“长林丰草……讹 寝戍宜……凡马骆牛羊之孽息者,岁千万计……”的优良牧场。18 世纪中叶之 后,由于清政府推行放价招民垦种政策,草原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再次形成了斑 点状流沙与固定半固定沙丘交错分布的景观。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汉代之前,曾 经是风景宜人的大草原,汉代曾在此设置三军县、临戍县及三封县。《汉书•匈 奴传》记载当时“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充分说明该区今天虽为茫茫无际的大 沙漠,但在历史上却是农业发达、繁荣富庶之地。 (取材于胡三《翻开历史看荒漠》) 1. 材料一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淹没 B.加剧 C.蔓延 D.掩埋
2.材料一中,划线的引用史料用来说明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的一项是(3 分) A.追逐水草,经营牧业 B.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 C.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 D.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3.下列关于科尔沁草原沙化进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6~7世纪,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业开 始发展 B.10世纪辽代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已 有发生。 C.10世纪中叶,草原开垦面积扩大,加之樵采活动,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 化加重 D.13~18世纪中叶,农垦规模缩小,天然植被得以恢复,后因过度垦种沙化景 观复现。 材料二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髙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 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 狩猎之地”。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了弥 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 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 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其后,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 场,经过实地踏察,选址于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 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一年一场风, 年始到年终。”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 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 了一道道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 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 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坝高原上, 代代务林人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最近几年,林场继续増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 大力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在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块上,目前已完成攻 坚造林7.5万亩。2018年硬骨头将全部啃下,成林后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 率,达到86%的饱和值。 毋庸讳言,当初兴建林场时,人们只有朴素的、初步的生态意识,种树的重要目 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务林人有了更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 色发展理念,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从朴素的生态意识 到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 近这五年已降至50%以下,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 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増加到目 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2. 材料一中,划线的引用史料用来说明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的一项是(3 分) A.追逐水草,经营牧业 B.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 C.偏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 D.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3. 下列关于科尔沁草原沙化进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6~7 世纪,科尔沁草原西部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业开 始发展。 B.10 世纪辽代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已 有发生。 C.10 世纪中叶,草原开垦面积扩大,加之樵采活动,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 化加重。 D.13~18 世纪中叶,农垦规模缩小,天然植被得以恢复,后因过度垦种沙化景 观复现。 材料二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 茂密、鸟兽繁多。公元 1681 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 狩猎之地”。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了弥 补国库亏空,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 之山火不断,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 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其后,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 场,经过实地踏察,选址于塞罕坝。1962 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 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一年一场风, 年始到年终。”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 43.3 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 7 个月。 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 了一道道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 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 年、1963 年两次造林失败后, 1964 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在平均海拔 1500 米的塞罕坝高原上, 一代代务林人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造林成活率达到 90%以上, 最多时一年造林 8 万亩。 最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 大力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在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块上,目前已完成攻 坚造林 7.5 万亩。2018 年硬骨头将全部啃下,成林后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 率,达到 86%的饱和值。 毋庸讳言,当初兴建林场时,人们只有朴素的、初步的生态意识,种树的重要目 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务林人有了更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 色发展理念,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从朴素的生态意识 到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 近这五年已降至 50%以下,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 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 24 万亩增加到目 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 12条漂亮的“绿丝巾”。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取材于武卫政等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4.下列对务林人建造塞罕坝万亩林海所闯过的难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 B.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 C.实施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为绿化重点的造林工程 D.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现塞罕坝林海景象最贴切的诗句是(2分) A.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唐·杜甫) B.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奇。(唐·白居易) C.秋风城郭净,寒色树林高。(宋·张弋) D.落日苍苍烟树林,渚鸥沙鸟更浮沉。(宋·赵蕃) 6.根据材料二和下图内容,下列不属于产生塞罕坝“每年的生态效益”条件的 项是(3分) A.攻坚造林工程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率 B.务林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C.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 D.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材料三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携手应对 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 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政策支持、工程治理,先后编制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出台了沙化土地 封禁保护制度,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和新 轮退耕还林工程等,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进 步强化了防沙治沙执法检查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工作。通过 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 态文明理念逐步增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 的行动体系逐步形成,我国荒漠化防治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明显成效。自2000 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 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 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 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取材于张建龙《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7.下列对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有效举措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 B.启动风沙源治理、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工程 C.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
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 12 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 12 条漂亮的“绿丝巾”。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取材于武卫政等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4. 下列对务林人建造塞罕坝万亩林海所闯过的难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 B.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 C.实施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为绿化重点的造林工程 D.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 5.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现塞罕坝林海景象最贴切的诗句是(2 分) A.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唐•杜甫) B.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奇。(唐•白居易) C.秋风城郭净,寒色树林高。(宋•张弋) D.落日苍苍烟树林,渚鸥沙鸟更浮沉。(宋•赵蕃) 6. 根据材料二和下图内容,下列不属于产生塞罕坝“每年的生态效益”条件的 一项是(3 分) A.攻坚造林工程将大幅提高林场森林覆盖率 B.务林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C.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 D.森林覆盖率由 12%提高到 80% 材料三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携手应对 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1994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 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政策支持、工程治理,先后编制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出台了沙化土地 封禁保护制度,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和新 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进 一步强化了防沙治沙执法检查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工作。通过 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 态文明理念逐步增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 的行动体系逐步形成,我国荒漠化防治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明显成效。自 2000 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 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 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 3436 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 1980 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取材于张建龙《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7. 下列对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有效举措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出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 B.启动风沙源治理、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工程 C.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
D.建立约束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土地沙漠化的教训和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5 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 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 学者亡虑数百人。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尝著书,惟 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 后世注解固己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 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 不可拙,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 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 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 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 东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 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 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 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 “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 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 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取材于《宋史》)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世注解固己支离 固:本来 B.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 知:掌管 C.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 进:升任 D.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出:完成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往从之游 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 B.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 C.以进士及第 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 D.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六经》,贯百氏 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
D.建立约束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 8.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土地沙漠化的教训和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5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 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 学者亡虑数百人。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尝著书,惟 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 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 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 不可拙,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 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 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 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 东。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 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 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 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 “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 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 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取材于《宋史》)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世注解固已支离 固:本来 B.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 知:掌管 C.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 进:升任 D.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出:完成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因往从之游 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 B. 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 C. 以进士及第 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 D. 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通《六经》,贯百氏 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
B.道之全体,全乎太虚 道的整体,全部超越了太虚 C.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林光朝一是个儒生,竟然懂得军事啊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 林光朝是一个老儒,在士人中素有声望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光朝两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没考中,就独自潜心硏究圣贤践履之学而通晓儒 学 B.张阐从外地被调回朝中担任执政官,本想除去龙曾二人,后却称病坚持不就 C.张说第二次担任签书枢密院事,林光朝没有去祝贺就被调出京作广西提点刑 D.林光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人正直,处事光明,一生命运因此而坎坷不 平 14.《礼记·儒行》中表达儒者的精神时说“上通而不困”,意思是说做官时也不 为君主所困。体现了真正的儒者的高尚品格。林光朝敢于违背皇帝意旨,就是具 体表现。从林光朝的一生来看,他还具有哪些高尚品格?结合全文加以概括。(5 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Ⅰ】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 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2】。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3】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4】,五湖西子, 一舸弄烟雨。 注释:【1】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军士所服的两种衣甲。【2】人间儿戏 千弩:钱武肃王筑江堤,命强弩数百射潮头以阻潮水。【3】属镂:古代名剑。 传说春秋时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杀越王勾践,夫差不听,反而赐其属镂剑自刎, 并抛尸于钱塘江。【4】谩教得:空使得,意为“白白便宜了”。陶朱:越国大 夫范蠡,助勾践灭吴,立下大功。传说灭吴后,他预料难为勾践所容,便携西施 隐遁于太湖一带经商,成为巨富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地鼙鼓”化用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诗句,写出潮来时的撼人气势。 B.“悄惯得”五句描写“吴儿”自由嬉戏于潮水中的动人情景,极为精彩壮观。 C.下片描写了落潮如白马驰素车奔向东方的景象,也抒写了对历史人物的联想 D.词作结尾的吴越之事暗含作者对当下国家命运的关切,情绪明快,意境雄阔。 16.“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二句,将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水比喻为激 战中如貔虎一般勇猛奔驰的军队。下列诗句采用了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B. 道之全体,全乎太虚 道的整体,全部超越了太虚 C. 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林光朝一是个儒生,竟然懂得军事啊 D.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 林光朝是一个老儒,在士人中素有声望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林光朝两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没考中,就独自潜心研究圣贤践履之学而通晓儒 学。 B.张阐从外地被调回朝中担任执政官,本想除去龙曾二人,后却称病坚持不就 职。 C.张说第二次担任签书枢密院事,林光朝没有去祝贺就被调出京作广西提点刑 狱。 D.林光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人正直,处事光明,一生命运因此而坎坷不 平。 14.《礼记•儒行》中表达儒者的精神时说“上通而不困”,意思是说做官时也不 为君主所困。体现了真正的儒者的高尚品格。林光朝敢于违背皇帝意旨,就是具 体表现。从林光朝的一生来看,他还具有哪些高尚品格?结合全文加以概括。(5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 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1】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 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2】。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3】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4】,五湖西子, 一舸弄烟雨。 注释:【1】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军士所服的两种衣甲。【2】人间儿戏 千弩:钱武肃王筑江堤,命强弩数百射潮头以阻潮水。【3】属镂:古代名剑。 传说春秋时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杀越王勾践,夫差不听,反而赐其属镂剑自刎, 并抛尸于钱塘江。【4】谩教得:空使得,意为“白白便宜了”。陶朱:越国大 夫范蠡,助勾践灭吴,立下大功。传说灭吴后,他预料难为勾践所容,便携西施 隐遁于太湖一带经商,成为巨富。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动地鼙鼓”化用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诗句,写出潮来时的撼人气势。 B. “悄惯得”五句描写“吴儿”自由嬉戏于潮水中的动人情景,极为精彩壮观。 C. 下片描写了落潮如白马驰素车奔向东方的景象,也抒写了对历史人物的联想。 D. 词作结尾的吴越之事暗含作者对当下国家命运的关切,情绪明快,意境雄阔。 16.“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二句,将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水比喻为激 战中如貔虎一般勇猛奔驰的军队。下列诗句采用了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