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语言基础选择(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j)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频临绝望的边缘。 B.在保留的钢架船坞(w)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 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 C.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 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xuan)涡。 D.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 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fei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霭 的旧影。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团 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2)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终止于1999年,它那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 可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 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 (3)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 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 而从现在开始,序列的意义完全决定于生物信息学 (4)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 丝 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 粘到铜胎上去。 A.质疑影射以致恰如其分 B.质疑折射以 至恰如其分 C.置疑影射以至恰到好处 D.置疑折射以 致恰到好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以“基因图”作为生活中饮食起居的“参考书”,使我们的生活方法和生活 环境与我们的基因更为和谐,这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人的寿命。 B.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组提出了以产业 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终于在当地领导的果敢决策下得以实 施,并由此引发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C.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 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毁灭乃至迫害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 慨赴死 D.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 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 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最合适的一组是 (1)不要对我 说 。默默 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 2011-2012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基础选择(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这三种激情,就像飓(jù)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频临绝望的边缘。 B.在保留的钢架船坞(wū)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 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 C.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 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xuán)涡。 D.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 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fēi)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霭 的旧影。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 “团 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2)粤中造船厂始建于 1953 年,终止于 1999 年,它那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 可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 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 (3)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 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 而从现在开始,序列的意义完全决定于生物信息学。 (4)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 丝 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 粘到铜胎上去。 A.质疑 影射 以致 恰如其分 B.质疑 折射 以 至 恰如其分 C.置疑 影射 以至 恰到好处 D.置疑 折射 以 致 恰到好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以“基因图”作为生活中饮食起居的“参考书”,使我们的生活方法和生活 环境与我们的基因更为和谐,这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人的寿命。 B.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组提出了以产业 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终于在当地领导的果敢决策下得以实 施,并由此引发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C.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 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毁灭乃至迫害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 慨赴死。 D.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 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 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最合适的一组是 (1)不要对我 说: , 。默默 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2)中山岐江公园的再利用设计方案,通过增与减的设 计 第一句:①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 ②悲剧使人崇高,苦难净化心灵 第二句:③更戏剧化的讲述场地的故事,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 更诗化的揭示场所的精神 ④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的讲述场地的故事,更诗化 的揭示场所的精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做,实践 B.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惧:谨慎,警惕 C.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道:通“导”,劝导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谏:规劝 6.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齐彭殇为妄作 A.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D.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二.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共23分) 7.仿照下面排比句,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2分)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绽放的年龄千枝秀 月亮说 海鸥说 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8.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语。(3分) 每到新学年开学,几百上千封感谢信就会飞进编辑部,这些信都是“中天助学” 的受助 孩子们寄来的。这些信,不仅表达了寒门学子们对助学活动的一份感激,还凝集 着他们对民间善举的感恩和对未来前程的憧憬。 中天助学活动,最早从2007年7月开始,中天集团出资1亿元设立爱心公益基 金,专款用于扶贫、助学和救灾等公益慈善活动,在每年7月高考结束后,一起 帮助贫困学子上大学 从2007年至今,中天集团总共资助了5000多名品学兼优、家庭贫穷的大学生 金额达1800多万元。“中天助学”已经成为杭州慈善事业中的一个剪影
(2)中山岐江公园的再利用设计方案,通过增与减的设 计, , , 。 第一句:①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 ②悲剧使人崇高,苦难净化心灵 第二句:③更戏剧化的讲述场地的故事,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 更诗化的揭示场所的精神 ④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的讲述场地的故事,更诗化 的揭示场所的精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做,实践 B.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惧:谨慎,警惕 C.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道:通“导”,劝导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谏:规劝 6.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齐彭殇为妄作 A.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D.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二.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共 23 分) 7.仿照下面排比句,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2 分)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绽放的年龄千枝秀。 月亮说: 。 海鸥说: 。 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8.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语。(3 分) 每到新学年开学,几百上千封感谢信就会飞进编辑部,这些信都是“中天助学” 的受助 孩子们寄来的。这些信,不仅表达了寒门学子们对助学活动的一份感激,还凝集 着他们对民间善举的感恩和对未来前程的憧憬。 中天助学活动,最早从 2007 年 7 月开始,中天集团出资 1 亿元设立爱心公益基 金,专款用于扶贫、助学和救灾等公益慈善活动,在每年 7 月高考结束后,一起 帮助贫困学子上大学。 从 2007 年至今,中天集团总共资助了 5000 多名品学兼优、家庭贫穷的大学生, 金额达 1800 多万元。“中天助学”已经成为杭州慈善事业中的一个剪影
助学活动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一笔助学金,在物质帮扶的背后,是点燃希望, 是激励梦想。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共4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 起 (3)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孔子谓季氏:“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 (5)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10.阅读下面这支元曲,回答问题。(4分)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 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 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1)请赏析前六句的表现手法。(2分) (2)试分析《长亭送别》中“恨压三峰华岳低”和本曲中“新啼痕压旧啼痕” 中“压”字不同的表达效果。(2分) 1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共10分)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 哉,砼砼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 (1)第一章中的“深则厉,浅则揭”与《渔父》中哪一句表达的观点相近?(2 分) (2)荷蒉者和长沮在批评孔子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3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 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第一章和 第二章中出现的成语是哪两个?(2分) (4)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又 有“则不复也”的态度。这两种态度矛盾吗?为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15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句2分,共 12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 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 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 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助学活动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一笔助学金,在物质帮扶的背后,是点燃希望, 是激励梦想。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4 小题,共 4 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2)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 起? (3)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孔子谓季氏:“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 (5)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 。” 10.阅读下面这支元曲,回答问题。(4 分)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 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 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1)请赏析前六句的表现手法。(2 分) (2)试分析《长亭送别》中“恨压三峰华岳低”和本曲中“新啼痕压旧啼痕” 中“压”字不同的表达效果。(2 分) 1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共 10 分)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 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 (1)第一章中的“深则厉,浅则揭”与《渔父》中哪一句表达的观点相近?(2 分) (2)荷蒉者和长沮在批评孔子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3 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 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第一章和 第二章中出现的成语是哪两个?(2 分) (4)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又 有“则不复也”的态度。这两种态度矛盾吗?为什么?(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2~15 题(选择题每题 2 分,翻译每句 2 分,共 12 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 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 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 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 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 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 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 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 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 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 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 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 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 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B.以当南 日 当:遮挡,遮蔽 C.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D.庭中始为篱,已为 :已经 13.下列选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若望仆不相师 C.某所,而母立于兹 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 D.鸡栖于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写到“万籁有声”“小鸟时来琢食”“风移影动”,实则以动衬 静;这种静并没有生命的死寂,而是有生机的宁静,透露出此时的作者在项脊轩 中所感到的自我满足。 B.归有光的散文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日常生活 的小事、小节传递情感。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细 节虽小,言语不多,却能感人泣下。 C.作者写到“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似是轻描淡写之笔,却形象地勾勒 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情意缠绵的情状,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油然而 生 D.本文在最后写到枇杷树,具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 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15.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6分)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共13分) 禅房的树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 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 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 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 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 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 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 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 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 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 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B.以当南 日 当:遮挡,遮蔽 C.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D.庭中始为篱,已为 墙 已:已经 13.下列选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若望仆不相师 C.某所,而母立于兹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D.鸡栖于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写到“万籁有声”“小鸟时来琢食”“风移影动”,实则以动衬 静;这种静并没有生命的死寂,而是有生机的宁静,透露出此时的作者在项脊轩 中所感到的自我满足。 B.归有光的散文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日常生活 的小事、小节传递情感。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细 节虽小,言语不多,却能感人泣下。 C.作者写到“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似是轻描淡写之笔,却形象地勾勒 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情意缠绵的情状,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油然而 生。 D.本文在最后写到枇杷树,具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 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15.翻译下列句子:(每句 2 分,共 6 分)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6~19 题。(共 13 分)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 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尊严,更沉默, 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 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 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径核桃林,尘沙飞 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 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岀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 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 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 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 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 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 意,多了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 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 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 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 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 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 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 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 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 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 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 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 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 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 人的好歹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 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 繁文缛节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 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 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 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 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 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尊严,更沉默, 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 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 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径核桃林,尘沙飞 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 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 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 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 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 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一 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 意,多了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 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 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 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 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 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 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 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 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 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 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 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 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 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 人的好歹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 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 繁文缛节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 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 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 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 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