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七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语言基础及运用(共17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近期,范冰冰“偷税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娱乐本是针砭时弊的利器、精神层面的 欢乐剂,但如今却成为他人牟利的遮羞布,不禁让人感叹:“娱乐至死,悄(qio)无声息!” B.“十一”长假,西湖景区人流攒(cuan)动,这个“平文涛”就在西湖边的网红石碑 上乱涂乱画,继而又在钱王祠顶风作案,如此行径令人震憾。 C.家风是中华文化的载(zai)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 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D.古朴幽静的街巷,依偎(wei)在柔和月色下,显得格外深沉。三五好友们相聚一堂, 诵读经典,抚琴赏月,品茗言欢,将这个中秋之夜点缀得浪漫而温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警示我们:只有完善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 阻止劣质药品甚至有害药品登堂入室。 B.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 避免的结果。 C.汉末魏晋,英雄和名士截然不同,但也不乏相通之处。名士们纵然放浪形骸,不拘礼 节,英雄们又何尝把礼教和舆论放在眼里? D.“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 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女工们紧紧抱在一起,是绝望?还是濒临死亡的挣扎?她们能做的只有紧闭双眼,紧 咬嘴唇,默默祈祷。 B.曾经的我不谙世事,在莽莽撞撞中虚度了年华,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杭州市七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共 17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近期,范冰冰“偷税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娱乐本是针砭时弊的利器、精神层面的 欢乐剂,但如今却成为他人牟利的遮羞布,不禁让人感叹:“娱乐至死,悄.(qiāo)无声息!” B.“十一”长假,西湖景区人流攒.(cuán)动,这个“平文涛”就在西湖边的网红石碑 上乱涂乱画,继而又在钱王祠顶风作案,如此行径令人震憾。 C.家风是中华文化的载.(zài)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 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D.古朴幽静的街巷,依偎.(wèi)在柔和月色下,显得格外深沉。三五好友们相聚一堂, 诵读经典,抚琴赏月,品茗言欢,将这个中秋之夜点缀得浪漫而温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警示我们:只有完善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 阻止劣质药品甚至有害药品登堂入室 ....。 B.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 避免的结果。 C.汉末魏晋,英雄和名士截然不同,但也不乏相通之处。名士们纵然..放浪形骸,不拘礼 节,英雄们又何尝把礼教和舆论放在眼里? D.“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 是骇人听闻 ....,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女工们紧紧抱在一起,是绝望?还是濒临死亡的挣扎?她们能做的只有紧闭双眼,紧 咬嘴唇,默默祈祷。 B.曾经的我不谙世事,在莽莽撞撞中虚度了年华,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C.人们把爱戴和崇敬,献给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把鲜花和掌声,献给这位“迟到”的 音乐家。王洛宾成了受人敬重的“西部歌王”。 D.“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 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B.杭州西溪湿地是采取以绿地为主题的休闲游览园,走进绿树掩映的景区大门,游客能 感受到各色花簇争奇斗艳的生态魅力 C.站在2018年新高二的门口,回首过往,前瞻远方的灯火,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 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D.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中山岐山公园设计组提出了以产业旧址历史 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引发了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5.下图是第19届亚洲运动会的会徽,请仔细观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3分) 19th Asian Games Hangzhou 2022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共6分) (1)《氓》中用斑鸠来规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因羞涩而犹豫不决的诗句是 (3)《雨霖铃》中“ 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 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4)在《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这两句尽显作者从小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生活情状,读来感人肺腑 (5)在《长亭送别》中,作者借助“青山隔送行, 样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莺莺目送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时怅然若失的心绪 、现代文阅读(共22分)
C.人们把爱戴和崇敬,献给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把鲜花和掌声,献给这位“迟到”的 音乐家。王洛宾成了受人敬重的“西部歌王”。 D.“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 分)( ) A.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 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B.杭州西溪湿地是采取以绿地为主题的休闲游览园,走进绿树掩映的景区大门,游客能 感受到各色花簇争奇斗艳的生态魅力。 C.站在 2018 年新高二的门口,回首过往,前瞻远方的灯火,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 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D.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中山岐山公园设计组提出了以产业旧址历史 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引发了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5.下图是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的会徽,请仔细观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3 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共 6 分) (1)《氓》中用斑鸠来规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因羞涩而犹豫不决的诗句是 “ , ”。 (3)《雨霖铃》中“ , ”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 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4)在《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 这两句尽显作者从小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生活情状,读来感人肺腑。 (5)在《长亭送别》中,作者借助“青山隔送行, , ”这 样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莺莺目送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时怅然若失的心绪。 二、现代文阅读(共 2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7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讽喻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所意味的是 与它所描绘的不同的某种东西”。这和昆提连所谓“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的描述大致是吻合 的。但叔本华不赞成在除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尤其是绘画等造型艺术中使用“讽喻”,因为 “讽喻”使人离开“直观的表象而转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非直观的、完全外在于 艺术的东西上去。”对于诗歌,讽喻是“很可容许的”。诗歌使用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是一种 抽象的符号,读者必须借助自己的想象才能使其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讽 喻就可以发挥积极的功用。“在一首诗的结构中,可能有些概念和抽象的思想是不可缺少的, 尽管它们自身直接地全无直观看到的可能,这就要用一个隶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使它可以直 观地看到。”讽喻就属于这种隶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 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中介绍叔本华的上述观点时,把“比兴”翻译为 “讽喻”,他确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意义的等值性,如二者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都呈现出 某种“文本与意义的双重结构”。于是,西方的“讽喻”借助中国的“比兴”从客方语言进入 主方语言,完成了两种语言之间符号意义的交换。 在叔本华的美学里,“讽喻”惟一合理的功用是赋予某种抽象的观念以具体可感的形象。 在讽喻的喻意和喻旨之间,一端是某一抽象和普遍的观念,另一端则是体现这种观念的个别 的具体的形象。西方讽喻的“双重结构”主要是由这种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构成的,所以弗莱 在《批评的剖析》中就依据这种关系来区分象征和讽喻。他指出:象征的特征是“从实际事 物的意义开始并向外部的观念和命题发展”,而讽喻则相反,它“从观念开始,然后努力去找 到一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它”。 王国维用“讽喻”的方式来理解“比兴”,认为在某一具体的意象背后必定寓含着某一普 遍的观念和情感。在中国古代也有批评家企图把某种物象和它的意义固定下来,构成某种物 象类型,但是这类书籍通常为诗人所不屑。在“比兴”中,物象与意义的关系既存在某种规 范又是灵活多变的,如施补华便指出:“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 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首诗都是借蝉托 兴,但所托之意却是判然不同的。而要辨别同一物象背后所包含的复杂的情感,则只能通过 对诗人特殊的历史语境和人生际遇的细心探求才能有所体察。王国维所理解的“比兴”,是 种“讽喻”式的比兴,这种“比兴”是一种强化诗歌形象性的艺术手法,但是这种理解却最 终使王国维与中国诗歌中一些重要的传统和价值擦肩而过。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时候,“讽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共 7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2 分)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讽喻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所意味的是 与它所描绘的不同的某种东西”。这和昆提连所谓“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的描述大致是吻合 的。但叔本华不赞成在除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尤其是绘画等造型艺术中使用“讽喻”,因为 “讽喻”使人离开“直观的表象而转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非直观的、完全外在于 艺术的东西上去。”对于诗歌,讽喻是“很可容许的”。诗歌使用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是一种 抽象的符号,读者必须借助自己的想象才能使其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讽 喻就可以发挥积极的功用。“在一首诗的结构中,可能有些概念和抽象的思想是不可缺少的, 尽管它们自身直接地全无直观看到的可能,这就要用一个隶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使它可以直 观地看到。”讽喻就属于这种隶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 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中介绍叔本华的上述观点时,把“比兴”翻译为 “讽喻”,他确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意义的等值性,如二者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都呈现出 某种“文本与意义的双重结构”。于是,西方的“讽喻”借助中国的“比兴”从客方语言进入 主方语言,完成了两种语言之间符号意义的交换。 在叔本华的美学里,“讽喻”惟一合理的功用是赋予某种抽象的观念以具体可感的形象。 在讽喻的喻意和喻旨之间,一端是某一抽象和普遍的观念,另一端则是体现这种观念的个别 的具体的形象。西方讽喻的“双重结构”主要是由这种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构成的,所以弗莱 在《批评的剖析》中就依据这种关系来区分象征和讽喻。他指出:象征的特征是“从实际事 物的意义开始并向外部的观念和命题发展”,而讽喻则相反,它“从观念开始,然后努力去找 到一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它”。 王国维用“讽喻”的方式来理解“比兴”,认为在某一具体的意象背后必定寓含着某一普 遍的观念和情感。在中国古代也有批评家企图把某种物象和它的意义固定下来,构成某种物 象类型,但是这类书籍通常为诗人所不屑。在“比兴”中,物象与意义的关系既存在某种规 范又是灵活多变的,如施补华便指出:“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 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首诗都是借蝉托 兴,但所托之意却是判然不同的。而要辨别同一物象背后所包含的复杂的情感,则只能通过 对诗人特殊的历史语境和人生际遇的细心探求才能有所体察。王国维所理解的“比兴”,是一 种“讽喻”式的比兴,这种“比兴”是一种强化诗歌形象性的艺术手法,但是这种理解却最 终使王国维与中国诗歌中一些重要的传统和价值擦肩而过。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时候,“讽喻
并不能取代“比兴” 7.下列对“对于诗歌,讽喻是‘很可容许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须借助读者的想象使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对此“讽喻”可发挥积极的功用。 B.诗的结构中某些不可缺少的概念和抽象的思想,可以借“讽喻”使其直观地看到。 C.“讽喻”用个别、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一普遍的观念和情感,可强化诗歌的形象性 D.“讽喻”呈现出一种“双重意义的结构”,有利于诗人寄寓复杂的人生际遇之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叔本华不赞成在绘画等造型艺术中使用“讽喻”,因为“讽喻”会影响其直观的真实性。 B.因为“比兴”和“讽喻”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所以王国维认为此二者之间存在 种意义的等值性。 C.“讽喻”是从观念开始去寻找表现它的具体意象,而“象征”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去 发展其外部的观念。 D.用“讽喻”的方式来理解“比兴”,忽略了诗人写作时特殊的历史语境,难以对诗中所 表现的复杂情感作出历史性的理解 9.结合全文,概括“讽喻”不能取代“比兴”的原因。(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共15分) 渐去渐远的炊烟 徐水法 ①我在一个暮色渐合的傍晚回到家乡的 ②夕阳在天边写着最后的诗篇,一片金黄,亮得有些晃人眼睛。越过村南狮子岩的上空, 那或粗或细的一条条灰白的炊烟,袅袅娜娜升起在空中。我仿佛在沙漠中找到了路标,血管 里的流淌的鲜红液体开始泛滥,开始沸腾。 ③炊烟是我回家的路标。小时候,无论在东山背放牛,还是在西山坞割草砍柴,夕阳西 下,宿鸟归巢,抬头看见村子上空一条条粗细不等的炊烟渐渐升腾起来,我就知道,可以回 家吃晩饭了。炊烟就是一根老天赐予的幸运之绳,绳的一头系着我温暖的家,系着父母家人 合家团圆的欢欣。 ④家在浙中龙门山脉的余支,四面耸峙的群山中间,有一块太师椅一样的凹地,我村的 始祖辈择居这里。全村不过百来户人家,起先倒是循祖训按族中兄弟分房而居,每个房头本
并不能取代“比兴”。 7.下列对“对于诗歌,讽喻是‘很可容许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诗歌须借助读者的想象使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对此“讽喻”可发挥积极的功用。 B.诗的结构中某些不可缺少的概念和抽象的思想,可以借“讽喻”使其直观地看到。 C.“讽喻”用个别、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一普遍的观念和情感,可强化诗歌的形象性。 D.“讽喻”呈现出一种“双重意义的结构”,有利于诗人寄寓复杂的人生际遇之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叔本华不赞成在绘画等造型艺术中使用“讽喻”,因为“讽喻”会影响其直观的真实性。 B.因为“比兴”和“讽喻”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所以王国维认为此二者之间存在一 种意义的等值性。 C.“讽喻”是从观念开始去寻找表现它的具体意象,而“象征”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去 发展其外部的观念。 D.用“讽喻”的方式来理解“比兴”,忽略了诗人写作时特殊的历史语境,难以对诗中所 表现的复杂情感作出历史性的理解。 9.结合全文,概括“讽喻”不能取代“比兴”的原因。(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共 15 分) 渐去渐远的炊烟 徐水法 ①我在一个暮色渐合的傍晚回到家乡的。 ②夕阳在天边写着最后的诗篇,一片金黄,亮得有些晃人眼睛。越过村南狮子岩的上空, 那或粗或细的一条条灰白的炊烟,袅袅娜娜升起在空中。我仿佛在沙漠中找到了路标,血管 里的流淌的鲜红液体开始泛滥,开始沸腾。 ③炊烟是我回家的路标。小时候,无论在东山背放牛,还是在西山坞割草砍柴,夕阳西 下,宿鸟归巢,抬头看见村子上空一条条粗细不等的炊烟渐渐升腾起来,我就知道,可以回 家吃晚饭了。炊烟就是一根老天赐予的幸运之绳,绳的一头系着我温暖的家,系着父母家人 合家团圆的欢欣。 ④家在浙中龙门山脉的余支,四面耸峙的群山中间,有一块太师椅一样的凹地,我村的 始祖辈择居这里。全村不过百来户人家,起先倒是循祖训按族中兄弟分房而居,每个房头本
家兄弟的住房以房中厅堂为中轴线,燕翅一样平分在两边,这也符合传统聚族而居的习俗。 后来繁衍日多,两个厅堂两边住不了,就在村中两道浅浅山弯里觅地另建。在我小时候很长 段记忆里,村里的房子基本散落在一个“V”字形的山谷里。于是,有懂风水堪舆的人说村 子状如鸡窠形,家鸡在窠里什么也吃不到,跳出鸡窠才有白米吃,于是村人自古以来就有出 村去打工、经商等谋生计的传统。 ⑤我也在祖辈要求跳出鸡窠去寻白米的训诫中,刚迈过二十岁的门槛就出门打工,经过 多年的经验积累,就自己创业,多年打拼,终于在县城谋得可以安放一张书桌的地方,成为 所谓的城里人。 ⑥城里有交叉错杂的马路,有高低错落的大楼。城里看不见炊烟,看不见炊烟的来自山 村的我,总觉得自己像在虚空中漂浮,活在梦里一样不太真实。经夜的梦境里,总是看见群 山环抱的谷地,粉墙黛瓦之间,夕阳把树影拉得长长的,炊烟开始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吞吐 起伏。粗的,细的,袅袅如莲步轻榣的,肯定是勤劳人家,柴火干燥,灶火旺则炊烟濙如流 云:突突似老牛叶气的,则是柴火没干,灶洞里半是烟来半是火,这烟囱里自然冒出粗大的 烟柱。张家的、李家的,一支支炊烟柱子升上天空,就像一张网遮住山村,山村就进入安宁、 静谧的漫漫长夜,富有诗意的山村之夜 ⑦回家的村路从泥泞小路到简易沙石公路,又到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应该说回家的路越 来越宽阔。只是在我们每一个游子的心中,他乡的生计辛劳,生活的辗战奔波,这回村的路 仿佛在不断地延伸,家乡的炊烟也在渐行渐远 ⑧栖身都市的角落,每个人都有一本安居不易的难以述说的账,回家的机会是愈来愈少 家乡的炊烟总是在清晰的升腾中渐渐模糊,终至淡化,最后眼前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只 有一颗焦灼的不变之心,为家乡为炊烟在日复日经受难以抉择的煎熬,祈祷山里的父老乡亲 能够永远拥有一个安详、平和的梦。 ⑨有一次去看一位学有所成的老乡的画展,在一幅水墨丹青前,我挪不动脚步了。黛黑 的背景山影,黑色的瓦片,雪白的墙,灰白的炊烟,一根根粗细不等,漫到村子上空交织成 层薄薄云岚,似云非云,似雾非雾,使原来平常的村居,仿佛笼罩在云山雾海之中,若隐 若现,几疑琼楼仙阁。这不正是我千百次梦里出现的场景吗!我忍不住久久伫立在画前,眼 泪潸然而下。 ⑩我问画家可以割爱吗?他说,只有这幅是他自己无数次梦里出现的家乡场景,他画成 后密不示人,悄悄挂在画室里,每天必看的。最后,他一连深情地说,炊烟是我们回家的路 标啊!看见炊烟仿佛看见年迈的母亲在灶前忙绿一家人的晚餐,仿佛听见村里弄堂口传来父
家兄弟的住房以房中厅堂为中轴线,燕翅一样平分在两边,这也符合传统聚族而居的习俗。 后来繁衍日多,两个厅堂两边住不了,就在村中两道浅浅山弯里觅地另建。在我小时候很长 一段记忆里,村里的房子基本散落在一个“V”字形的山谷里。于是,有懂风水堪舆的人说村 子状如鸡窠形,家鸡在窠里什么也吃不到,跳出鸡窠才有白米吃,于是村人自古以来就有出 村去打工、经商等谋生计的传统。 ⑤我也在祖辈要求跳出鸡窠去寻白米的训诫中,刚迈过二十岁的门槛就出门打工,经过 多年的经验积累,就自己创业,多年打拼,终于在县城谋得可以安放一张书桌的地方,成为 所谓的城里人。 ⑥城里有交叉错杂的马路,有高低错落的大楼。城里看不见炊烟,看不见炊烟的来自山 村的我,总觉得自己像在虚空中漂浮,活在梦里一样不太真实。经夜的梦境里,总是看见群 山环抱的谷地,粉墙黛瓦之间,夕阳把树影拉得长长的,炊烟开始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吞吐 起伏。粗的,细的,袅袅如莲步轻摇的,肯定是勤劳人家,柴火干燥,灶火旺则炊烟淡如流 云;突突似老牛吐气的,则是柴火没干,灶洞里半是烟来半是火,这烟囱里自然冒出粗大的 烟柱。张家的、李家的,一支支炊烟柱子升上天空,就像一张网遮住山村,山村就进入安宁、 静谧的漫漫长夜,富有诗意的山村之夜。 ⑦回家的村路从泥泞小路到简易沙石公路,又到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应该说回家的路越 来越宽阔。只是在我们每一个游子的心中,他乡的生计辛劳,生活的辗战奔波,这回村的路 仿佛在不断地延伸,家乡的炊烟也在渐行渐远。 ⑧栖身都市的角落,每个人都有一本安居不易的难以述说的账,回家的机会是愈来愈少, 家乡的炊烟总是在清晰的升腾中渐渐模糊,终至淡化,最后眼前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只 有一颗焦灼的不变之心,为家乡为炊烟在日复日经受难以抉择的煎熬,祈祷山里的父老乡亲 能够永远拥有一个安详、平和的梦。 ⑨有一次去看一位学有所成的老乡的画展,在一幅水墨丹青前,我挪不动脚步了。黛黑 的背景山影,黑色的瓦片,雪白的墙,灰白的炊烟,一根根粗细不等,漫到村子上空交织成 一层薄薄云岚,似云非云,似雾非雾,使原来平常的村居,仿佛笼罩在云山雾海之中,若隐 若现,几疑琼楼仙阁。这不正是我千百次梦里出现的场景吗!我忍不住久久伫立在画前,眼 泪潸然而下。 ⑩我问画家可以割爱吗?他说,只有这幅是他自己无数次梦里出现的家乡场景,他画成 后密不示人,悄悄挂在画室里,每天必看的。最后,他一连深情地说,炊烟是我们回家的路 标啊!看见炊烟仿佛看见年迈的母亲在灶前忙绿一家人的晚餐,仿佛听见村里弄堂口传来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