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夜里狂欢,人在夜里做梦,只有树在夜里醒着。树不跟神对话。神在云 天,树在尘寰,人在树下走,树远远地听人的念叨,神回应了什么,人不知道, 树知道。大地之上,众生沉浮,树安静地倾听,承受,不妄念,不勘破。直到不 得不死时,树里结出琥珀,晶莹的秘密,时光里的光芒 人在人群里,会同化,会纠结,会生厌恶,会窒息,会虚脱,会死。树在墙 里,把根须延伸到墙外,到街道上,到大地上,到地表下的深邃里。身体的桎梏 无法使它失去生机,它的气息和魂灵,伸展在禅房村庄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院 落,每一个人心里。 人混沌,所以无觉知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16.在文中第5、6、7段中,作者描写了禅房街道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 意是什么?(4分) 17.在文中,作者提到“禅房”时有两处加上了双引号,试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 情感?(3分) 18.在作者笔下,禅房的树象征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19.有人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古树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红尘人世的失望甚至 绝望。联系全文,谈谈你的观点。(3分) 五.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德·尼采) 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美·马尔登) 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意·薄伽丘) 请以“同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杭州学军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语言基础选择(每小题2分,共12分) 1.C(A-“频临”改为“濒临”;B-w改为w:D“和霭”改为“和蔼”) 2.B(“质疑”指提出疑问,要求解答,“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折射” 比喻曲折地反映事物的面貌,“影射”指借此说彼,暗指某人某事;“以至”有 “直到”“直至”的意思,表示有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以 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恰如其 分”指说话、办事恰当稳妥,正好合乎分寸,“恰到好处”指说话、办事正好达 到合适的程度。) 3.A(B-“提出了”改为“提出的”;C-“毁灭乃至迫害”改为“迫害乃至毁 灭 是因为”改为“是”) 4.B 5.D-谏:匡正,挽回 6.C-意动(A.使动,B.名词,D.名词活用为动词) 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共23分 7.皎洁的心灵最坦荡 搏击的人生最美好 8.中天助学 慈善(或“善举”) 希望(或“梦想”)
神在夜里狂欢,人在夜里做梦,只有树在夜里醒着。树不跟神对话。神在云 天,树在尘寰,人在树下走,树远远地听人的念叨,神回应了什么,人不知道, 树知道。大地之上,众生沉浮,树安静地倾听,承受,不妄念,不勘破。直到不 得不死时,树里结出琥珀,晶莹的秘密,时光里的光芒。 人在人群里,会同化,会纠结,会生厌恶,会窒息,会虚脱,会死。树在墙 里,把根须延伸到墙外,到街道上,到大地上,到地表下的深邃里。身体的桎梏 无法使它失去生机,它的气息和魂灵,伸展在禅房村庄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院 落,每一个人心里。 人混沌,所以无觉知。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16.在文中第 5、6、7 段中,作者描写了禅房街道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 意是什么?(4 分) 17.在文中,作者提到“禅房”时有两处加上了双引号,试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 情感?(3 分) 18.在作者笔下,禅房的树象征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3 分) 19.有人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古树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红尘人世的失望甚至 绝望。联系全文,谈谈你的观点。(3 分) 五.作文(40 分) 2 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德·尼采) 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美·马尔登) 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意·薄伽丘) 请以“同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杭州学军中学 2011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一.语言基础选择(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1.C(A-“频临”改为“濒临”;B-wū 改为 wù;D-“和霭”改为“和蔼”) 2.B(“质疑”指提出疑问,要求解答,“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折射” 比喻曲折地反映事物的面貌,“影射”指借此说彼,暗指某人某事;“以至”有 “直到”“直至”的意思,表示有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以 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恰如其 分”指说话、办事恰当稳妥,正好合乎分寸,“恰到好处”指说话、办事正好达 到合适的程度。) 3.A(B-“提出了”改为“提出的”;C-“毁灭乃至迫害”改为“迫害乃至毁 灭”;D-“是因为”改为“是”) 4.B 5.D-谏:匡正,挽回 6.C-意动(A.使动,B.名词,D.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共 23 分) 7.皎洁的心灵最坦荡 搏击的人生最美好 8.中天助学 慈善(或“善举”) 希望(或“梦想”)
9.(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遍人间烦恼填胸臆,(3)安能以皓皓之白, (4)八佾舞于庭,(5)过犹不及 10.(1)前六句运用叠字修饰“遥山、远水、飞绵、醉脸、香风、暮雨”等景 物,加强了这些景物的凄寥冷落的感觉,烘托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渺茫的思念 之情 恨压三峰华岳低”中通过“压”夸张地表现了崔莺莺心中愁情别恨之重 “新啼痕压旧啼痕”通过“压”表现了主人公每天以泪洗面,突出了主人公绵 长、深重的相思悲苦之情。 11.(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 (2)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世可为时,努力去做,世不可为时,应该退 隐韬光养晦。长沮以不屑的态度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应该无所不知 (3)诲人不倦、举一反三 (4)这两章里孔子的态度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第一章是孔子以“诲人不倦” 的教学态度自许,第二章则是孔子强调学生需要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句2分) 12.D已:已而,不久 13.B-动作偏指一方(A-音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你的”/ 连词,表并列;D-介词,“在”/介词,“比”) 14.D枇杷树在文中没有象征意义 15.(1)项脊轩一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2)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 整天一声不响地待在这儿,真像个女儿家呀!” (3)士人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 四.现代文阅读(共13分 16.禅房的街道是灼热的,逼仄混乱的,尘沙飞扬,充斥着机器的轰鸣。作者这 样写是为了突出树的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树在如此环境下的不屈服、不对抗的 顽强生存的精神。 17.作者认为,“禅房”本应是一个花木浓荫、悠然清远的村庄环境,但是因 为人们的欲望,违背了事物自然的天性,破坏了自然生存环境,从而使禅房徒有 其名,表达了作者遗憾、惋惜、愤怒之情。 18.禅房的树象征了不屈服,不对抗,不计较,不妄念的人生态度。 19.在文中,作者赞扬古树的不屈服和顺应生存的精神,批判了人们因为贪婪、 欲望而破坏生存环境,从而背离生命本质的行为。但是作者并没有表示对红尘人 世的失望甚至绝望。相反,作者以树喻人,托物言志,人类迟早会反思自身的行 为,像树一样活得坚强、有尊严、不妄念、更长久 五.作文(共40分) 20.略
9.(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遍人间烦恼填胸臆,(3)安能以皓皓之白, (4)八佾舞于庭,(5)过犹不及 10.(1)前六句运用叠字修饰“遥山、远水、飞绵、醉脸、香风、暮雨”等景 物,加强了这些景物的凄寥冷落的感觉,烘托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渺茫的思念 之情。 (2)“恨压三峰华岳低”中通过“压”夸张地表现了崔莺莺心中愁情别恨之重。 “新啼痕压旧啼痕” 通过“压”表现了主人公每天以泪洗面,突出了主人公绵 长、深重的相思悲苦之情。 11.(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 (2)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世可为时,努力去做,世不可为时,应该退 隐韬光养晦。长沮以不屑的态度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应该无所不知。 (3)诲人不倦、举一反三 (4)这两章里孔子的态度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第一章是孔子以“诲人不倦” 的教学态度自许,第二章则是孔子强调学生需要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 2 分,翻译每句 2 分) 12.D-已:已而,不久 13.B-动作偏指一方(A-音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你的”/ 连词,表并列;D-介词,“在”/介词,“比”) 14.D-枇杷树在文中没有象征意义 15.(1)项脊轩一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2)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 整天一声不响地待在这儿,真像个女儿家呀!” (3)士人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 四.现代文阅读(共 13 分) 16.禅房的街道是灼热的,逼仄混乱的,尘沙飞扬,充斥着机器的轰鸣。作者这 样写是为了突出树的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树在如此环境下的不屈服、不对抗的 顽强生存的精神。 17.作者认为,“禅房” 本应是一个花木浓荫、悠然清远的村庄环境,但是因 为人们的欲望,违背了事物自然的天性,破坏了自然生存环境,从而使禅房徒有 其名,表达了作者遗憾、惋惜、愤怒之情。 18.禅房的树象征了不屈服,不对抗,不计较,不妄念的人生态度。 19.在文中,作者赞扬古树的不屈服和顺应生存的精神,批判了人们因为贪婪、 欲望而破坏生存环境,从而背离生命本质的行为。但是作者并没有表示对红尘人 世的失望甚至绝望。相反,作者以树喻人,托物言志,人类迟早会反思自身的行 为,像树一样活得坚强、有尊严、不妄念、更长久。 五.作文(共 40 分)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