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文化经典练习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答:(1)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日:“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日:“在邦 必闻,在家必闻。”子日:“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 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1)【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 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 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 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 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 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文化经典练习一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答:⑴ 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 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 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答:(1)【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 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 “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 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 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 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1)①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②所以,君子每制定 个名,一定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2)只有先正 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②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 答:(1)①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 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②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2)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 决不予接受 5、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①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②所以,君子每制定 一个名,一定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 (2)只有先正 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4、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②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 答:(1) ①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 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②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2) 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 决不予接受。 5、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路日:“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 答:(1)①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②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管理国家应当重视“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 就迎刃而解了 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器嚣 曰:“何知斯可以嚣嚣乎? 日:“尊德乐义,则可以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穸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 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济天下。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②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答: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 答:(1)①讲究德,喜欢义,便可以安详自若。②穷困不失义,士人因此自得其乐:得意 不离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 答:(1)①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②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管理国家应当重视“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 就迎刃而解了。 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知斯可以嚣嚣乎?”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 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济天下。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①讲究德,喜欢义,便可以安详自若。②穷困不失义,士人因此自得其乐;得意 不离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 (2)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7、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 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 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 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答: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文化经典练习二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1~2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 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容光:水的空隙。 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7、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 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 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 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文化经典练习二 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 1~2 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 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 来说,别的言论就难吸引他 (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译文: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 答: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迁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论语·子路篇》)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译文: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译文 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说出一个道 凊了道理,事情 以行得通。 2、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 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 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 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 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译文: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的人来说,别的言论就难吸引他了。 (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译文: 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 答: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译文: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译文:所以,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 以行得通。 2、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 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 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 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 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 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