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物寓意类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 托物寓意类散文阅读技巧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 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 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 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 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 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理清托物言志散文的“要件”,是阅读,理解,剖析,品味的前提,其“要件”有四 1.托的是何物? 2.为何要在“所托之物”上倾注饱满的笔墨与情感? 3.“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4..言的是何志? 这四个“要件“,理解,剖析,品味得正确与否,全面与否,透彻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 的质量,影响着对该散文的理解程度。 其一,是何物,是第一层次的理解:是何种情景之中(既要参照作者的协作背景又要盘 点文中的具体景况)与何种情态之中的物,是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理解。只有把握了这三 个层面的“所托之物”,方可以说对这个问题有了较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对于“所托 之物”理解、认识得愈全面,愈透彻,就愈有利于以下几个“要件”的理解与把握。 其二,这是一个与表达意图紧密关联的写作技巧问题。在托物言志类散文中,从篇幅上 不难发现,对“所托之物”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写的文字比例都很大,并且又都饱含着作 者的爱憎与激情,弄清作者这样处理的初衷,对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及主旨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作者“所言之志”必须通过“所托之物”来表达,即“物”是“载体”,“志”是“信 息”。作者对“物”的细致刻画与生动描写,其实就是在逐渐地明朗自己的“所言之志 就是在逐渐地物化自己的写作意图 其三,是探究写作意图与写作方法间的关系的问题,对于中学生,应该说有一定的 难度。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欣赏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品味作者对“所托之物”的精心描绘及其 饱满激情,然后去“猜”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可能的寓意都罗列出来,对照文章的整 体思路与侧重点,用筛选法逐一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选取最恰切、最精当的“中 心意思”,这个过程就是获取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在“猜”这个写作意图时,所依据 的“谜面”就是作者对“所托之物”倾注的大量笔墨与情感,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及 关键词语,对于破解这个“谜底”特别重要,无疑是一把钥匙。像《紫藤萝瀑布》一文,只 要我们仔细地品味“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 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 情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再联系一下作 者上文对“瀑布”般“在流动、在欢笑”的紫藤萝热情洋溢的描写与刻画及其间对“十几年 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怜爱”与“遗憾”,对比之中,其所寄寓于紫藤萝之中的 情”与“志”也就不难理解了,二者的联系也就不言自明了
1 托物寓意类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 一、 托物寓意类散文阅读技巧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 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 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 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 发挥 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 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理清托物言志散文的“要件”,是阅读,理解,剖析,品味的前提,其“要件”有四: 1. 托的是何物? 2. 为何要在“所托之物”上倾注饱满的笔墨与情感? 3. “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4. .言的是何志? 这四个“要件“,理解,剖析,品味得正确与否,全面与否,透彻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 的质量,影响着对该散文的理解程度。 其一,是何物,是第一层次的理解;是何种情景之中(既要参照作者的协作背景又要盘 点文中的具体景况)与何种情态之中的物,是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理解。只有把握了这三 个层面的“所托之物”,方可以说对这个问题有了较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对于“所托 之物”理解、认识得愈全面,愈透彻,就愈有利于以下几个“要件”的理解与把握。 其二,这是一个与表达意图紧密关联的写作技巧问题。在托物言志类散文中,从篇幅上 不难发现,对“所托之物”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写的文字比例都很大,并且又都饱含着作 者的爱憎与激情,弄清作者这样处理的初衷,对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及主旨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作者“所言之志”必须通过“所托之物”来表达,即“物”是“载体”,“志”是“信 息”。作者对“物”的细致刻画与生动描写,其实就是在逐渐地明朗自己的“所言之志”, 就是在逐渐地物化自己的写作意图。 其三,是探究写作意图与写作方法间的关系的问题,对于中学生,应该说有一定的 难度。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欣赏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品味作者对“所托之物”的精心描绘及其 饱满激情,然后去“猜”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可能的寓意都罗列出来,对照文章的整 体思路与侧重点,用筛选法逐一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选取最恰切、最精当的“中 心意思”,这个过程就是获取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在“猜”这个写作意图时,所依据 的“谜面”就是作者对“所托之物”倾注的大量笔墨与情感,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及 关键词语,对于破解这个“谜底”特别重要,无疑是一把钥匙。像《紫藤萝瀑布》一文,只 要我们仔细地品味“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 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 情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再联系一下作 者上文对“瀑布”般“在流动、在欢笑”的紫藤萝热情洋溢的描写与刻画及其间对“十几年 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怜爱”与“遗憾”,对比之中,其所寄寓于紫藤萝之中的 “情”与“志”也就不难理解了,二者的联系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四,在前三个“要件”都明朗之后,作者所言之志,便会在读者的眼前逐渐地明朗起来, 鲜活起来,在情感和认识上与作者形成同席同悲的共鸣,此时,再来归纳、概括作者“所言 之志”,也就水到渠成了。 像《紫藤萝瀑布》一文,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 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 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解决这四个“要件”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理解、剖析、品味托物言志类散文的过程, 是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表象到意象的逐渐抽象的过程。按照这种思路,依照这种做 法训练分析该类散文既有思路可循了,也有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与技巧可用了。 二、散文常考题型 (1)整体感知题(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主旨把握、文章层次结构、情感、线索); (2)解词、品词题 (3)品句题 (4)句子含义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5)句子作用题(也包括倒装句,反问句,人称等) (6)仿句题(续句) (7)手法作用题(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8)开标题含义、开头、结尾、过渡段作用 (9)开放题 三、常考题型答题方法 整体感知题 (1)区章的内容要点(提取并整合) 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①“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 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②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 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③整体透视:对表达含 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 具体步骤应该是:①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 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②切割一“块”。即在锁定 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 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③抽“条”。即在锁定“块 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如 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第8题,第(10)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这一类型 的题目。答案应该锁定整个第(10)段。第(10)段说,古镇的石板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 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其金戈铁马之 声仍在古镇上回荡。韩世忠、梁红玉是民族英雄,他们率兵抗金是为了实现恢复大宋江山 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所以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加以抽象、凝练、概括,“铁血内涵”在 文中的意思即是: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2)区章层次结构 (3)区章情感
2 其四,在前三个“要件”都明朗之后,作者所言之志,便会在读者的眼前逐渐地明朗起来, 鲜活起来,在情感和认识上与作者形成同席同悲的共鸣,此时,再来归纳、概括作者“所言 之志”,也就水到渠成了。 像《紫藤萝瀑布》一文,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 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 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解决这四个“要件”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理解、剖析、品味托物言志类散文的过程, 是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表象到意象的逐渐抽象的过程。按照这种思路,依照这种做 法训练分析该类散文既有思路可循了,也有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与技巧可用了。 二、 散文常考题型 (1 ) 整体感知题(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主旨把握、文章层次结构、情感、线索); (2 ) 解词、品词题 (3)品句题 (4 ) 句子含义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5 ) 句子作用题(也包括倒装句,反问句,人称等) (6 ) 仿句题(续句) (7)手法作用题(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8)开标题含义、开头、结尾、过渡段作用 (9)开放题 三、 常考题型答题方法 1、整体感知题 (1)文章的内容要点(提取并整合) 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①“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 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②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 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③ 整体透视:对表达含 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 具体步骤应该是:①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 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② 切割一“块”。即在锁定 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 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③抽“条”。即在锁定“块” 的基础上,分出“条” 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如 2008 年上海春季高考第 8 题,第(10)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这一类型 的题目。答案应该锁定整个第(10)段。第(10)段说,古镇的石板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 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其金戈铁马之 声仍在古镇上回荡。韩世忠、梁红玉是民族英雄,他们率兵抗金是为了实现恢复大宋江山、 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所以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加以抽象、凝练、概括,“铁血内涵”在 文中的意思即是: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2)文章层次结构 (3)文章情感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激动、自豪、热爱、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 怀念、感激、失望等等. (4)仗章线索 (5)匡旨把握 2、词语 (1)解词 示例一:根据第②段中的拼音在下面括号内写出汉字,并在横线上解释它的意思。(3分) tan dang ru di( (2004年深圳中考题) 答: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写对词语得1分,写对词义得2分。) 示例二.在下面的横线上解释第⑥段中“婀娜”一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2005年中考 婀娜 答.文中指柳树多姿而美好。(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三.解释第4)段加点词“灼灼”在文中的意思。(2分)(2006年中考题 答:描绘夕阳照射下太阳花明亮的色彩,表现热切期昐的心情(意近即可 (2)品词 示例.仔细品味第③段“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2005深圳市中考题】 答.“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貝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 和活力。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3、句子 (1)區句 答题方法: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一一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滔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苘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3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激动、自豪、热爱、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 怀念、感激、失望等等. (4)文章线索 (5)主旨把握 2、词语 (1).解词 示例一:根据第②段中的拼音在下面括号内写出汉字,并在横线上解释它的意思。(3 分) tăn dàng rú dĭ( ): (2004 年深圳中考题) 答: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写对词语得 1 分,写对词义得 2 分。) 示例二.在下面的横线上解释第⑥段中“婀娜”一词在文中的意思。(2 分)(2005 年中考 题) 婀娜: 答.文中指柳树多姿而美好。(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三.解释第⑷段加点词“灼灼”在文中的意思。(2 分)(2006 年中考题) 答:描绘夕阳照射下太阳花明亮的色彩,表现热切期盼的心情(意近即可) (2)品词 示例.仔细品味第③段“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3 分) 【2005 深圳市中考题】 答.“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 和活力。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3、句子 (1)品句 答题方法: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岀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 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λ 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 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答: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哩解句子含义 方法:将题目转换成“为什么说一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 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3)匣解句子作用 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 开头一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中间一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4)[仿句题(和续句区别)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 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 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 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4段落 (1)题目的含义一一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解释,或一语双关,表面指一一实 指 (2)圆目的作用一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3)併头的作用一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为下文写一一作铺垫(或和下 文对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兴趣 (4)尾的作用一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前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 留有余味、引人深省。 示例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 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5)过渡句的作用一承上启下。 5手法题(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4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 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 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 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答: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理解句子含义 方法:将题目转换成“为什么说――――”。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 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3)理解句子作用 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 开头---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中间---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4).仿句题(和续句区别)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 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 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 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4.段落 (1)题目的含义――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解释,或一语双关,表面指――实 指――― (2)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3)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或和下 文对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兴趣。 (4)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前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 留有余味、引人深省。 示例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 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5)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5.手法题(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详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抒情、议囵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郾境描写的作用: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小说中的环境描 写的作用是①渲染了 的气氛、②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③推动情节的 发展。) 4.郾节描写的作用:突出了 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 示例: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008年深圳中考题) 答: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 动、更丰满、更感人。(意思相近即可) 5.人物(外貌、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 想性格 6、像象征的作用 象征 表现 感情。 7、哄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表现了文章的的 8、因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9匪物言志的作用:通过 (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附录 1.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散文的表现手法一一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铺垫、欲扬先抑等 3描写分: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心理、动 作、语言描写) 开放性试题类型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 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 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 回答此题。 体验感悟型一一立足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一围绕课文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一一进入角色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一一表明态度摆出理由根据 四、题型训练 题型 练习题 整体感知1、6、8、116、20、30题 赏析句子题4、14、34、38题 句子含义题7、13、28、33题 开放题 5、19
5 1、详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环境描写的作用: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小说中的环境描 写的作用是①渲染了 的气氛、②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③推动情节的 发展。) 4. 细节描写的作用:突出了 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 示例: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008 年深圳中考题) 答: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 动、更丰满、更感人。(意思相近即可) 5..人物(外貌、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 想性格。 6、象征的作用: 象征 ,表现 感情。 7、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表现了文章的 的 中心 8、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9 托 物 言 志 的 作 用 : 通 过 ( 具 体 事 物 ) 来 表 达 作 者 的思想感情。 附录: 1.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铺垫、欲扬先抑等。 3.描写分: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心理、动 作、语言描写) 5、开放性试题类型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 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 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 回答此题。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四、 题型训练 题型 练习题 整体感知 1、6、8、11、16、20、30 题 赏析句子题 4、14、34、38 题 句子含义题 7、13、28、33 题 开放题 5、19、29、40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