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位于湘西武陵山脉中段喀斯特地貌区的苗族聚居地十八洞村,人口近1000人,耕地面积约54 公顷,林地面积约740公顷,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多年来一直贫困。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 贫”政策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8年实现人均收入过万元,脱贫成果显著。下图为十 八洞村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08°E 109°E ●聚落 1000等高线/m 门河流 28°N 1多年来,导致十八洞村一直贫困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灾害 2.近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采取的措施最可能是( A加强政策引导,发展林牧特色旅游 B.扩大水田面积,发展水稻一养鱼农业 C完善交通建设,发展水路一公路交通 D.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外出务工经商 3.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结构调整 B.交通条件改善 C政策支持引导 D.耕地面积扩大 答案1.B2.A3.C 解析第1题,十八洞村是湘西武陵山脉中段喀斯特地貌区的苗族聚居地,受山地地形影响,与 外界联系不便。故选B项。第2题,该地山地面积广大,宜林、宜牧面积大可以发展林牧特 色旅游业,A项正确:十八洞村地形以山地为主,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诱发 地质灾害等B项错误;十八洞村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不适合发展水运,C项错 误;外出务工经商会导致该村落人口减少,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项错误。 第3题,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脱贫成果显著,故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是政 策支持引导,C项正确。农业结构调整、交通条件改善是国家政策指导的结果,不是根本原 因,A、B两项错误;加强生态保护,耕地面积缩小,D项错误。故选C项。 下图为孟加拉国降水量分布图(a季为10月至次年3月,b季为6月至9月)。读图,完成4~5 题。 m125-175mm ☐>175mm 110000000 a季
第二章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位于湘西武陵山脉中段喀斯特地貌区的苗族聚居地十八洞村,人口近 1 000 人,耕地面积约 54 公顷,林地面积约 740 公顷,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多年来一直贫困。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 贫”政策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8 年实现人均收入过万元,脱贫成果显著。下图为十 八洞村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 1~3 题。 1.多年来,导致十八洞村一直贫困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灾害 2.近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采取的措施最可能是( ) A.加强政策引导,发展林牧特色旅游 B.扩大水田面积,发展水稻—养鱼农业 C.完善交通建设,发展水路—公路交通 D.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外出务工经商 3.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结构调整 B.交通条件改善 C.政策支持引导 D.耕地面积扩大 答案 1.B 2.A 3.C 解析第 1 题,十八洞村是湘西武陵山脉中段喀斯特地貌区的苗族聚居地,受山地地形影响,与 外界联系不便。故选 B 项。第 2 题,该地山地面积广大,宜林、宜牧面积大,可以发展林牧特 色旅游业,A 项正确;十八洞村地形以山地为主,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诱发 地质灾害等,B 项错误;十八洞村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不适合发展水运,C 项错 误;外出务工经商会导致该村落人口减少,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 项错误。 第 3 题,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脱贫成果显著,故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是政 策支持引导,C 项正确。农业结构调整、交通条件改善是国家政策指导的结果,不是根本原 因,A、B 两项错误;加强生态保护,耕地面积缩小,D 项错误。故选 C 项。 下图为孟加拉国降水量分布图(a 季为 10 月至次年 3 月,b 季为 6 月至 9 月)。读图,完成 4~5 题。 a 季
☐<1250mm 目1250-1624mm2t9 W1625~2000mm ☐>2000mm 1:10000000 b季 4.孟加拉国的降水特征是( A.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6月至9月略多 B.6月至9月为早季.10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 C.达卡两季降水量的差值在1500毫米以上 D.雨季,降水量自西部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增加 5.孟加拉国的降水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A.降水变率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B.雨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涝灾害 C.降水量较多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D.旱季持续时间长利于作物成熟 答案4.D5.B 解析第4题,季为旱季,b季为雨季,雨季降水量远大于旱季,A、B两项错误;达卡旱季降水量 为125~175毫米.雨季降水量为1250~1624毫米.两季降水量的差值小于1500毫米C项错 误;雨季时,孟加拉国的降水量大致由西部向东南和东北方向递增。故选D项。第5题,作物 养分积累与降水变率大无关,A项错误: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千旱半千旱地区而不是降水量 较多的地区C项错误:旱季持续时间长易使农作物脱水,进而减产甚至绝收不利于作物成 熟,D项错误;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进而影响农业生产,B项正确。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 主要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人字提等附属工程构成,科 学地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泄洪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内江 保江, L①鱼嘴Unn魔谢1[0 外打 ②飞沙 63宝瓶口 离埔 6.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最主要的功能 是() A航运 B.水产养殖 C.旅游 D.防洪灌溉 7.都江堰工程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原因可能是() A.处于凸岸的外江泥沙量大,洪水易带走泥沙 B.内江流速慢,含沙量小 C.飞沙堰对泥沙起阻挡作用 D.宝瓶口为收窄断面,流速快,输沙量少 答案5.D7.A
b 季 4.孟加拉国的降水特征是( ) A.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6 月至 9 月略多 B. 6 月至 9 月为旱季,10 月至次年 3 月为雨季 C.达卡两季降水量的差值在 1 500 毫米以上 D.雨季,降水量自西部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增加 5.孟加拉国的降水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 A.降水变率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B.雨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涝灾害 C.降水量较多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D.旱季持续时间长利于作物成熟 答案 4.D 5.B 解析第 4 题,a 季为旱季,b 季为雨季,雨季降水量远大于旱季,A、B 两项错误;达卡旱季降水量 为 125~175 毫米,雨季降水量为 1 250~1 624 毫米,两季降水量的差值小于 1 500 毫米,C 项错 误;雨季时,孟加拉国的降水量大致由西部向东南和东北方向递增。故选 D 项。第 5 题,作物 养分积累与降水变率大无关,A 项错误;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不是降水量 较多的地区,C 项错误;旱季持续时间长易使农作物脱水,进而减产甚至绝收,不利于作物成 熟,D 项错误;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进而影响农业生产,B 项正确。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 主要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 学地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泄洪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 6~7 题。 6.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最主要的功能 是( ) A.航运 B.水产养殖 C.旅游 D.防洪灌溉 7.都江堰工程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原因可能是( ) A.处于凸岸的外江泥沙量大,洪水易带走泥沙 B.内江流速慢,含沙量小 C.飞沙堰对泥沙起阻挡作用 D.宝瓶口为收窄断面,流速快,输沙量少 答案 6.D 7.A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都江堰水利工程“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 ‘天府之国’”可知,其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灌溉,故选D项。第7题,读图可知,外江处于凸 岸,内江处于凹岸,结合弯道环流的地理规律,河流底部的河水由凹岸流向凸岸,并将大部分泥 沙携带至外江,故选A项。 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 优、埋藏浅、分布广泛。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用大量水来控制粉尘。铜矿经 济给本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读图,完成810题。 729 20 区域 南回归线 >一河流 ⊙ 首都 28 36 8.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强 B.岩浆侵入接近地表 C.地势高,沉积土层薄 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 9.与B区相比,A区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地形 B.水资源 C技术 D.交通 10.出口铜矿石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扩大就业②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③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④有利于产业结构 的调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B9.B10.C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该地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岩 浆活动多,岩浆侵入在接近地她表处冷却凝结,导致铜矿埋藏浅。故选B项。第9题,根据经纬 度和海陆分布可知,该地位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与B区相比,A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大,气 候干旱,多沙漠,水资源不足成为钢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B区受西风带影响大,降水多,河 流多,水源较充足。故选B项。第10题,铜矿石是初级矿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铜矿石 出口,铜矿加工环节在国外,会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但不利于国内就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故选C项。 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 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 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完成11~12题。 11.关于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降水影响形成深厚土层和沟壑 B.地处温带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区 C.有革命圣地延安及特色窑洞景观 D.农业地域类型为传统稻作农业
解析第 6 题,根据材料信息都江堰水利工程“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 ‘天府之国’”可知,其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灌溉,故选 D 项。第 7 题,读图可知,外江处于凸 岸,内江处于凹岸,结合弯道环流的地理规律,河流底部的河水由凹岸流向凸岸,并将大部分泥 沙携带至外江,故选 A 项。 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 优、埋藏浅、分布广泛。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用大量水来控制粉尘。铜矿经 济给本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读图,完成 8~10 题。 8.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强 B.岩浆侵入接近地表 C.地势高,沉积土层薄 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 9.与 B 区相比,A 区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地形 B.水资源 C.技术 D.交通 10.出口铜矿石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扩大就业 ②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③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 ④有利于产业结构 的调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8.B 9.B 10.C 解析第 8 题,根据材料可知,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该地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岩 浆活动多,岩浆侵入在接近地表处冷却凝结,导致铜矿埋藏浅。故选 B 项。第 9 题,根据经纬 度和海陆分布可知,该地位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与 B 区相比,A 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大,气 候干旱,多沙漠,水资源不足成为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B 区受西风带影响大,降水多,河 流多,水源较充足。故选 B 项。第 10 题,铜矿石是初级矿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铜矿石 出口,铜矿加工环节在国外,会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但不利于国内就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故选 C 项。 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 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 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完成 11~12 题。 11.关于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降水影响形成深厚土层和沟壑 B.地处温带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区 C.有革命圣地延安及特色窑洞景观 D.农业地域类型为传统稻作农业
12.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A.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 B.借黄土肥沃优势,发展了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C.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 D.通过植树种草及打坝淤地进行有效水土保持 答案11.C12.D 解桐第11题,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和风力沉积有关,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和流水侵蚀有关,故A 项错误;该区域是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故B项错误;延安位于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区,窑洞是该区域典型的传统民居,故C项正确: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传统 旱作谷物农业,故D项错误。第1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 路建村,不符合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故A项错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需要地形平坦开阔且 地广人稀的地理特征,与该区域不符,B项错误;石漠化现象主要出现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土层 薄的地区,比如我国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不会出现石漠化,C项错误:植树种草和打坝 淤地属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措施,故选D项。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一—部阳湖附近沙化面积近4万公顷,并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读图,完成13~14题。 长江 山4 c9沙地 湖泊 河流 473.4山峰及海拔m 13.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③人口迁出 ④全球变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土地沙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①湿地减少 ②降水减少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3.A14.C 解析第3题,由于人们在都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周围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 失加剧,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14题,土地沙化会造成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湖泊蓄洪能力减弱等。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 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甘肃省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 15~16题。 距县城距离km 0 20 40 60 80 16 20L 15.“生态裂谷”的位置距县城距离为(
12.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A.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 B.借黄土肥沃优势,发展了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C.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 D.通过植树种草及打坝淤地进行有效水土保持 答案 11.C 12.D 解析第 11 题,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和风力沉积有关,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和流水侵蚀有关,故 A 项错误;该区域是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故 B 项错误;延安位于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区,窑洞是该区域典型的传统民居,故 C 项正确;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传统 旱作谷物农业,故 D 项错误。第 12 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 路建村,不符合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故 A 项错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需要地形平坦开阔且 地广人稀的地理特征,与该区域不符,B 项错误;石漠化现象主要出现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土层 薄的地区,比如我国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不会出现石漠化,C 项错误;植树种草和打坝 淤地属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措施,故选 D 项。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附近沙化面积近 4 万公顷,并以每年 3~5 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读图,完成 13~14 题。 13.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 ③人口迁出 ④全球变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土地沙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 ①湿地减少 ②降水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3.A 14.C 解析第 13 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周围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 失加剧,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 14 题,土地沙化会造成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湖泊蓄洪能力减弱等。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 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甘肃省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 15~16 题。 15.“生态裂谷”的位置距县城距离为( )
A.020千米 B.20-40千米 C.40-60千米 D.60-80千米 16.“生态裂谷”地区(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风力侵蚀作用弱 D.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答案15.A16.D 解析第15题,结合材料可知,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交错带生态 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中0一20千米范围内地下水位最低,说明是“生态裂谷”的位 置。故选A项。第16题,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 谷”,说明“生态裂谷”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较低,由于气候千旱,水源减少,生 态环境恶化,流水侵蚀作用弱,气候干旱区风力大,风力作用加强,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 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转化为流动沙丘。故选D项。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 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读图,完成1718题。 ①②③ ④⑤⑥ 繁荣 繁荣 发 “增 衰退 开发 衰退 初始 资源产业生命周期-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 时间 17.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18.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重点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17.C18.D 解析第17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 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进入衰退阶段,但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的 时期,故图中④一⑤阶段符合题意。第18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 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京西煤矿储量丰富,煤炭具有低硫、低磷、低氮等特点,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目前京西各煤 矿逐步关停北京将实现“零煤矿”。下图为煤矿关停后矿区土地利用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 19~20题
A.0~20 千米 B.20~40 千米 C.40~60 千米 D.60~80 千米 16.“生态裂谷”地区( )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风力侵蚀作用弱 D.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答案 15.A 16.D 解析第 15 题,结合材料可知,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交错带生态 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中 0~20 千米范围内地下水位最低,说明是“生态裂谷”的位 置。故选 A 项。第 16 题,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 谷”,说明“生态裂谷”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较低;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 态环境恶化,流水侵蚀作用弱;气候干旱区风力大,风力作用加强;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 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转化为流动沙丘。故选 D 项。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 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读图,完成 17~18 题。 17.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18.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重点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 17.C 18.D 解析第 17 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 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进入衰退阶段,但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的 时期,故图中④—⑤阶段符合题意。第 18 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 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京西煤矿储量丰富,煤炭具有低硫、低磷、低氮等特点,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目前京西各煤 矿逐步关停,北京将实现“零煤矿”。下图为煤矿关停后矿区土地利用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 19~20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