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是我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2题。 ▣I类水质田V类水质 百Ⅱ类水质 ▣V类水质 ☑Ⅲ类水质。■劣V类水质 1.从图中可以看出,占比最大的水质类型是( A.I类水质 B.IⅡ类水质 C.ⅢI类水质 D.V类水质 2.下列我国河流中,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的是( A.珠江 B.海河 C.长江 D.松花江 答案1.C2.B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占比最大的水质类型是Ⅲ类水质。第2题,海河处于京津唐工业区,该 区工业发达,污染严重,且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自净能力弱。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 轨迹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49 1990年2000年 010年 蠕33 1995年2005年 32 1129 113° 1149 经度 3.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A.东部沿海地带 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 D.西南青藏地区 4.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 答案B.A4.C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我国自西向东生态环境 质量越来越好。第4题,生态环境质量重心偏移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我国东部沿海地 带经济发达生态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 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垦荒。由于没有采取 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图,完成第5~6题。 ■垦荒地区 5.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第五章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下图是我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统计图。读图,完成第 1~2 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占比最大的水质类型是( ) A.Ⅰ类水质 B.Ⅱ类水质 C.Ⅲ类水质 D.Ⅴ类水质 2.下列我国河流中,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的是( ) A.珠江 B.海河 C.长江 D.松花江 答案 1.C 2.B 解析第 1 题,由图可知,占比最大的水质类型是Ⅲ类水质。第 2 题,海河处于京津唐工业区,该 区工业发达,污染严重,且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自净能力弱。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 轨迹示意图,完成第 3~4 题。 3.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A.东部沿海地带 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 D.西南青藏地区 4.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 答案 3.A 4.C 解析第 3 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我国自西向东生态环境 质量越来越好。第 4 题,生态环境质量重心偏移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我国东部沿海地 带经济发达,生态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 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垦荒。由于没有采取 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图,完成第 5~6 题。 5.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C.风沙危害,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6.当地出现该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过度灌溉 答案5.c6.C 解桐第5题,该垦荒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不合理垦荒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第 6题,结合材料中的“垦荒”可判断是过度开垦。 专家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第7~8 题。 7.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下降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的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8.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有(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答案7.B8.A 解析第7题,全球变暖导致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气温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 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动至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第 8题,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节水措施、多种水稻、自备购物蓝等与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无关。 2020年10月1日,太湖水域全面进入封湖禁渔期。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完成第 9~10题。 9.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黄海 合肥 南京 太湖头海 武汉 杭州梅 10.太湖定期禁渔.可以( 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 B.保证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 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 答案9.B10.B 解桐第9题,太湖定期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 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10题,太湖定期禁渔,可以使鱼类 休养生息,确保渔业资源不枯渴,从而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
C.风沙危害,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6.当地出现该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过度灌溉 答案 5.C 6.C 解析第 5 题,该垦荒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不合理垦荒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第 6 题,结合材料中的“垦荒”可判断是过度开垦。 专家预计到 2100 年全球平均增温 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第 7~8 题。 7.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下降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的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8.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有(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答案 7.B 8.A 解析第 7 题,全球变暖导致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气温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 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动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第 8 题,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节水措施、多种水稻、自备购物篮等与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无关。 2020 年 10 月 1 日,太湖水域全面进入封湖禁渔期。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完成第 9~10 题。 9.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10.太湖定期禁渔,可以( ) 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 B.保证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 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 答案 9.B 10.B 解析第 9 题,太湖定期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 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 10 题,太湖定期禁渔,可以使鱼类 休养生息,确保渔业资源不枯竭,从而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完成第 11~12 题
■良好状态地区 ]较好状态地区 门一般状态地区 ☐较差状志地区 注:台满省资料暂缺 11.北京、天津的可持续发展处于良好状态,主要原因是( A资源环境状况较好 B.资源与环境水平相对落后 C.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藏环境质量比较差,交通不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B.四川能源缺乏,能源保障程度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C.青海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D.山西矿产资源短缺,污染较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答案1.C12.C 解析第11题,北京、天津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第12题,青海省具有一 定的资源优势,但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西藏交通不便,但环境 质量好:四川水能资源丰富,能源保障程度高;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近年,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共建绿 色、美好家园,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图示意生活垃圾不同处理方案的工作流 程。读图,完成第13~14題。 方案①垃圾收运企业运输一垃圾转运站一垃圾处理厂一沼气肥料厂 方案②回收点一分拣中心一回收利用企业一再生产品 方案③环卫企业收运一垃圾转运站一垃圾综合处理场一焚烧填埋 方案④暂存点一危险废弃物收运企业运输一危险废弃物处理单位 13.各类垃圾与处理方案匹配正确的是( A.塑料纸张 一方案① B.废旧电池 -方案② C.尘土烟蒂一 -方案③ D.剩菜剩饭一方案④ 14.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状况的是( A.方案① B.方案② C.方案③ D.方案④ 答案13.C14.B 解析第13题,塑料纸张可以回收利用,加工处理后变成再生产品,匹配方案②,废旧电池含有 有毒有害物质,应该运送到专业的危险废弃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匹配方案④,尘土烟蒂没有 回收利用价值,应该焚烧填埋匹配方案③:剩莱剩饭可以送到垃圾处理厂处理,再送到诏气肥 料厂生产肥料,匹配方案①。第14题,根据材料分析,方案②中垃圾回收后,经加工处理变成再 生产品,可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状况。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任重而道 远。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城市环境恶化
11.北京、天津的可持续发展处于良好状态,主要原因是( ) A.资源环境状况较好 B.资源与环境水平相对落后 C.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藏环境质量比较差,交通不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B.四川能源缺乏,能源保障程度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C.青海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D.山西矿产资源短缺,污染较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答案 11.C 12.C 解析第 11 题,北京、天津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第 12 题,青海省具有一 定的资源优势,但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西藏交通不便,但环境 质量好;四川水能资源丰富,能源保障程度高;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近年,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共建绿 色、美好家园,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图示意生活垃圾不同处理方案的工作流 程。读图,完成第 13~14 題。 方案① 垃圾收运企业运输—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沼气肥料厂 方案② 回收点—分拣中心—回收利用企业—再生产品 方案③ 环卫企业收运—垃圾转运站—垃圾综合处理场—焚烧填埋 方案④ 暂存点—危险废弃物收运企业运输—危险废弃物处理单位 13.各类垃圾与处理方案匹配正确的是( ) A.塑料纸张——方案① B.废旧电池——方案② C.尘土烟蒂——方案③ D.剩菜剩饭——方案④ 14.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状况的是( ) A.方案① B.方案② C.方案③ D.方案④ 答案 13.C 14.B 解析第 13 题,塑料纸张可以回收利用,加工处理后变成再生产品,匹配方案②;废旧电池含有 有毒有害物质,应该运送到专业的危险废弃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匹配方案④;尘土烟蒂没有 回收利用价值,应该焚烧填埋,匹配方案③;剩菜剩饭可以送到垃圾处理厂处理,再送到沼气肥 料厂生产肥料,匹配方案①。第 14 题,根据材料分析,方案②中垃圾回收后,经加工处理变成再 生产品,可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状况。 《中国 21 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任重而道 远。据此完成第 15~16 题。 15.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城市环境恶化
B.酸雨 C.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D.温室效应增强 16.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B.人口继续增长与迅速年轻化 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 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 答案15.C16.A 解析第15题,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第16题,我国将面临人口 老龄化的压力,农业发展中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粮食增产问题严峻,但不是所有农业资源都日 益紧张,同时环境污染正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 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60% CO: ◆干冰、饮料用气 酒精化工集团 发酵池 酒精 奶华 精杆 阿料烘干/ 17.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A.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竞争能力 B.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C.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D.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18.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一产品 一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A.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北方的退耕还草 D.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答案17.C18.A 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该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及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但对于农民 素质提高没有影响;不会降低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 了综合利用,不会加剧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第18题,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实现 了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国土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进入现代化工业文明和快速城镇化进程 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从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长江经济带属于我国的(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20.为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今后长江三角洲应重点发展的产业是 A外向型农业 B.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C.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19.A20.D
B.酸雨 C.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D.温室效应增强 16.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B.人口继续增长与迅速年轻化 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 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 答案 15.C 16.A 解析第 15 题,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第 16 题,我国将面临人口 老龄化的压力,农业发展中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粮食增产问题严峻,但不是所有农业资源都日 益紧张,同时环境污染正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 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图。读图,完成第 17~18 题。 17.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竞争能力 B.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C.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D.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18.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A.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北方的退耕还草 D.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答案 17.C 18.A 解析第 17 题,读图可知,该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及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但对于农民 素质提高没有影响;不会降低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 了综合利用,不会加剧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第 18 题,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实现 了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国土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进入现代化工业文明和快速城镇化进程 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从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此完成第 19~20 题。 19.长江经济带属于我国的( )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20.为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今后长江三角洲应重点发展的产业是 ( ) A.外向型农业 B.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C.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19.A 20.D
解析第19题,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体系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属于优化开发 区域。第20题,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应重点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 和第三产业。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0分)读我国西北地区某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销售 ① 水窖 加工 集雨 种植 农业技 术研发 3 (1)图中水窖所集雨水用于灌溉,该园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条件主要是( A技术落后 B.劳动力短缺 C.光照不足 D.水源不足 (2)依据图中数码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上。 A.饲料加工B.生产过程废弃物C.肥料 ① 、 ② 、③ (3)该园区体现出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和 持续发展。 (4)请对图中农业发展模式作出简要评价。(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D (2)B A C (3)经济生态社会 (4)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节约利用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题,该园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千旱,水源短缺,用水窖收集雨水主要是为了解决 当地水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当地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条件主要是水源不足。第(2)题结合图示 可知,①是作物种植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作为沼气池的原料,B符合:秸秆通过②过 程后可用于畜禽养殖,应该是饲料加工,A符合,③是沼气池中产生的肥料,用于作物种植,C特 合。第(3)题,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生态持续发展:延长了产业链 增加了就业机会,体现了社会持续发展;该模式将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体现了经 济持续发展。第(4)题,该模式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农 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水窖收集雨水,缓解水源短缺问题,节约利用水资源,利于可持续发展。 22.(10分)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 要课题。读某地区人口和环境质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类型分析,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是 (2)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 120 130° 人口密度(人·km) 图 50o 400及以上 51 100-399 50-99 130 1S9 40° 1以下 12
解析第 19 题,长江经济带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体系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属于优化开发 区域。第 20 题,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应重点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 和第三产业。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21.(10 分)读我国西北地区某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水窖所集雨水用于灌溉,该园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条件主要是( ) A.技术落后 B.劳动力短缺 C.光照不足 D.水源不足 (2)依据图中数码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上。 A.饲料加工 B.生产过程废弃物 C.肥料 ① 、② 、③ 。 (3)该园区体现出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和 持续发展。 (4)请对图中农业发展模式作出简要评价。(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D (2)B A C (3)经济 生态 社会 (4)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节约利用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该园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用水窖收集雨水主要是为了解决 当地水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当地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条件主要是水源不足。第(2)题,结合图示 可知,①是作物种植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作为沼气池的原料,B 符合;秸秆通过②过 程后可用于畜禽养殖,应该是饲料加工,A 符合;③是沼气池中产生的肥料,用于作物种植,C 符 合。第(3)题,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生态持续发展;延长了产业链, 增加了就业机会,体现了社会持续发展;该模式将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体现了经 济持续发展。第(4)题,该模式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农 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水窖收集雨水,缓解水源短缺问题,节约利用水资源,利于可持续发展。 22.(10 分)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 要课题。读某地区人口和环境质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类型分析,人口密度大于 100 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是 。 (2)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 甲